人民政協網北京3月9日電(記者 李元麗) “農作物種質資源是農業科技原始創新、現代種業發展安全的物質基礎,在國家生態文明建設與多樣性保護、糧食安全與主要農產品供給及可持續發展占據戰略性、基礎性地位。”全國政協委員李學林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李學林說,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是在過去半個多世紀里,農作物品種數量呈現急劇下降。中國是農業大國,也是用種大國,我國種子企業卻僅占全球種業市場份額的0.8%,為我國種業存在潛在的安全問題敲響了警鐘。
以云南為例,李學林表示,云南是世界農作物種質資源的重要起源中心和多樣性富集地區,在占全國4.1%的國土面積上擁有超過50%的植物、動物和微生物資源屬種。“我們可以充分發揮與這些國家在熱帶作物資源種類、農作物生產與貿易、農業科技與人才等的互補性,加大新品種交流與種質資源的收集保存,形成以昆明為主的中國-南亞東南亞種質創新中心,為中國種業乃至世界種業做出新貢獻。”李學林如是說。
為此,李學林建議設立專項資金,加大對云南及周邊或鄰近友好國家、資源富集地區和重大開發開放地區農作物資源的收集、保護工作,尤其是加大對珍稀瀕危物種的搶救性保護,以利于資源的永續利用。在云南建立適當規模的種質資源低溫保存庫、活體資源圃和一批原位保存基地,并以此為依托,建設中國昆明-南亞東南亞國家農作物資源與種業創新實驗室,從國家層面開展新一輪發展中國家聯合創新,共創共享,共建共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