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非遺
內蒙古馬具制作傳承人:讓小朋友愛上“雕花的馬鞍”
中新網呼和浩特3月14日電 在內蒙古展覽館的傳統手工藝大課堂上,一節特殊的手工制作課正在進行。
授課老師是內蒙古自治區科爾沁左翼后旗蒙古族馬具制作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包文學,他細心地為小朋友們講解著“雕花的馬鞍”制作流程。
“現在大家可以為馬鞍涂上自己喜歡的顏色。”“接下來我們要把這兩顆珠子串到上面。”“在皮子上打孔要注意力道。”……
經過兩個多小時、14個結構的制作,小朋友們親手完成了馬鞍小擺件,露出了開心又滿足的笑容。
蒙古族自古被譽為“馬背上的民族”,馬鞍則是蒙古人的精神搖籃。馬鞍用料色彩艷麗,花紋豐富,運用大量蒙古族吉祥圖案作為裝飾,其制作發展成立為一門獨立的藝術。
88年出生的包文學已經鉆研馬具制作15年了,最早是跟著爺爺學習,他坦言:“目前在馬具制作的領域,我算是比較年輕的,再往前都是爺爺輩的。現在很多的年輕人有天分,但是受到很多客觀因素的限制,比如收入和工作強度等,最終沒能堅持下來。”
包文學說,手工藝制作很辛苦,他曾用半年的時間制作一副馬鞍。隨著社會的發展,成品馬鞍除了用于牧民的日常生產生活中,大部分作為了紀念品用于收藏。
“蒙古族愛馬,騎馬就離不開馬鞍,所以在很多人心中,馬鞍有很重要的地位,其造價也沒有上限,可以鑲嵌很多的珍貴玉石和貴金屬。”包文學告訴記者。
在馬鞍制作中最核心的技術就是掌握整體造型和案板結構。“一副好的馬鞍是不會傷害馬匹皮膚的,就像我們穿鞋一樣,馬馱著馬鞍跑很遠也很舒適,所以我們需要研究馬體結構,這就需要經驗的積累。”包文學介紹道。
兩年前,包文學開始從事馬鞍的展覽和教學,讓小孩子們親自動手制作,他希望以這樣的方式將這項蒙古族傳統藝術傳承下去。
“文化的傳承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小朋友參與其中,其實是在心中埋下種子。”包文學說。(完)
編輯:陳姝延
關鍵詞:傳統手工藝 文化 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