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經濟>宏觀
借鑒外地成功經驗 推動白銀市文旅產業快速融合發展
根據甘肅省白銀市政協《“十四五”經濟社會發展重點課題調研工作方案》,2020年11月中旬,市政協組織考察組先后赴河南三門峽、福建廈門和龍巖、廣東肇慶,實地考察學習了各地在推動文旅融合中產業培育、文化遺產保護開發、民族文化挖掘利用等方面取得的成果、積累的經驗,收集整理了相關資料,協商討論了認識和體會。下面介紹一下各地的主要做法,談一談對本市相關工作的建議。
一、 各地主要做法和經驗
(一)大力發掘文化元素,增強景區文化內涵。三門峽仰韶文化、黃帝文化、老子文化、黃河文化、虢國文化等文化底蘊深厚,圍繞函谷關老子“出關著書”歷史文脈,實施函谷關文化挖掘提升工程、老子文化研學游科教園區、道德小鎮等項目,集名人、名著、名關為一身,融入青少年研學之旅,不斷開發“道德經”為主的衍生產品,以文化傳承強力推進旅游產業發展。開發三門峽庫區淹沒區,濕地生態與生態文化交相輝映,每年由西伯利亞遷徙越冬的白天鵝占全國大天鵝種群三分之二,天鵝湖國家濕地公園成為全國最大的白天鵝棲息地和觀賞區。肇慶深入發掘宋文化、龍母文化、廣信文化,全面修整七星巖千年詩廊、鼎湖山慶云寺、包公樓及古宋城墻等歷史文化建筑,在傳承中重保護,在保護中求發展。整合紅色旅游資源,推出葉挺獨立團團部、彭湃舊居、粵桂湘邊縱隊司令部等紅色旅游線路。廈門以發展國際文旅名城定位,注重網絡平臺的開發應用,聯合阿里平臺推出“2020廈門文旅消費季”,發放3500萬元文旅消費券,市場自發形成的曾厝垵網紅街產業聚集效應聞名全國。龍巖圍繞長汀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紅色文化元素,以古城復原工程展現歷史建置變遷,以汀州試院、臥龍書院等展現紀曉嵐、瞿秋白等人文薈萃,以文化內涵、紅色基因促進旅游發展。
(二)挖掘特色文化資源,升華文化旅游主題。肇慶按照文化之旅(古村落、民俗、佛教、摩崖石刻)、尋寶之旅(玉器、端硯、竹木雕)、美食之旅(西江美食、鄉村美食)、祈福之旅(龍母廟、慶云寺、六祖寺)、休閑之旅(七星巖、鼎湖山星湖綠道)、紅色之旅(閱江樓、周其鑒故居、東亮圓夢景區)六大主題,針對不同游客群體策劃線路,打造獨具文化魅力的品牌旅游目的地。龍巖圍繞客家文化和紅色文化,優化旅游線路,永定土樓民俗文化游、古田和長汀紅色舊址游、冠豸山風景休閑游成為享譽海內外的著名旅游精品。三門峽全面開發水電大壩旅游資源,使游客在感嘆偉大工程的同時,激發了愛國情懷。廈門以鼓浪嶼鋼琴之島和民族英雄鄭成功屯兵地著稱,在名人故居中加入“偶角堂”情景劇表演,使游客既欣賞到富于地方特色的建筑,又領略了當地獨特的藝術文化。
(三)傳承民俗風情特色,打造特色文旅品牌。各地深入挖掘整理和開發利用民族民俗、歷史遺跡、名人故里、宗教文化、飲食文化、民間工藝品等文化旅游產品,扶持文化產業發展,從“賣景點”向“賣文化”轉變,較好適應了旅游需求從單純注重觀光旅游向注重民俗文化體驗的轉變。廈門沙坡尾“送船王”表演和避風塢文創街將歷史與現代濃縮于一地,成為知名網紅打卡地。肇慶龍母誕廟會、柑桔玉器節、德慶孔廟祭孔大典等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大型嘉年華和文藝表演活動,將地域風貌和民俗風情寓于旅游經濟之中。龍巖發揮嶺南文化、古村落文化、民俗文化、紅色文化、生態文化優勢,注重山水景區與文化景區的有機結合,以節慶宣傳為切入點,旅游工藝品創新開發為突破口,探索出適合自己發展的新路子。
(四)積極融合現代工藝,開發文化創意產品。龍巖以“成功從古田開始、勝利從這里啟航”作為特色品牌,結合傳統村落、歷史文化遺存,形成多元文化體驗的綜合旅游目的地,開發紅色影視、動漫及衍生作品等一系列文化旅游產品,創意開發“紅軍飯”,帶動紅色旅游消費。肇慶著力建設端硯文化村、玉器文化創意園、竹博園等文化產業基地,開發“特色性、觀賞性、便攜性、實用性、宣傳性”文創產品,利用深圳文博會、廣佛肇文化合作圈等機遇,加大文化旅游工藝品和特色文化旅游品牌的市場推廣力度。三門峽利用“中國大天鵝之鄉”的美譽,除了舉辦攝影展,開發繪畫、名信片等作品,將天鵝相互依偎的愛心形態滲透到酒店用品、擺件,處處彰顯“美麗天鵝城”文化。
二、 “十四五”期間我市文旅融合發展的建議
考察組一致認為,各地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方面的經驗,對破解本市文旅產業發展瓶頸,加快“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發展具有很好的借鑒作用。為此,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科學制定“十四五”規劃。一是高起點謀劃,統籌文化旅游資源開發,串點連線拓片,構建一個龍頭(黃河石林景區)、三大發展帶(絲路旅游黃金帶、黃河風情旅游帶、長征會師紅色旅游帶)、六大主題線路(黃河風情游、紅色教育游、絲路古跡游、綠色生態游、農村休閑游)旅游發展新格局。二是找準文旅產業定位,按照中央“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的要求,制定“十四五”文旅產業和重點行業投資項目清單,加大宣傳推介和產業鏈招商力度,培育產業輻射帶動力強、關聯度高、成長性佳的市場主體,積極探索旅游景區改制和旅游企業戰略重組。三是強化政策扶持,研究設立文旅產業發展引導基金,委托專業管理機構運作,實行財政參股,市場化、項目化管理,完善基金投入退出機制,用于滾動支持、擇優扶強,推動優勢企業和優質資產上市。資金來源由資源型城市轉型中央財力轉移支付和接續產業項目資金、市財政資金籌措解決。
(二)深化文化旅游融合。一是在紅色旅游中融入民俗文化因素,以文化定位旅游開發,豐富文化旅游內涵。利用會寧會師、平川紅山寺、靖遠兵變、景泰西路軍紀念園等,開發紅色文創產品,讓紀念館及紅軍事跡、陳列品“活起來”。二是深度挖掘永泰龜城、索橋古渡、平川北武當等歷史遺存文化內涵,凝練石窟、長城、古堡、烽燧、摩崖石刻、瓷窯等文化元素,張繡、王進寶、岳鐘琪、潘育龍、范振緒等名人事跡,開發參與性、體驗性強的文化旅游產品及衍生產品。加快非遺成果市場化轉換,發掘研發銅工藝品、藝術陶瓷、剪紙、鴕鳥蛋雕、刺繡、麥稈畫、絲綢宮燈等具有本地元素的文創產品。三是扶持具有一定市場基礎的街區,以蘋果街、新天地文化街等為重點,打造白銀“網紅街”和網紅打卡地。挖掘提升地方民俗音樂、文化作品、網絡文學作品影響力。傳承創新“會寧皮影”,融入現代音樂元素,開發新劇目,用皮影戲演繹現代故事,通過網絡推廣流傳。四是加大文化旅游宣傳力度,借助國內知名文博會、敦煌文博會等參展平臺,深化“全媒體+文旅”內涵,推廣“云游白銀”服務,擴大白銀知名度。
(三)深化體育旅游融合。將自然生態資源與競技體育融入旅游開發,加大黃河石林百公里越野暨國際馬拉松賽、滑輪賽、白銀區徒步賽、國際自行車越野賽等相對成熟賽事的宣傳營銷力度,努力擴大知名度和影響力。依托黃河石林景區,集中建設一批體育旅游示范基地和戶外運動基地,開發野外拓展訓練、黃河水上漂流、山地汽車拉力、徒步露營攀爬等新型戶外運動旅游產品。論證開發白銀四龍至黃河石林200公里國家級漂流線路,打造黃河漂流精品賽事和賽段,先期開發已多次論證成熟的平川北武當至黃河石林42公里漂流線路,打造示范線路。著眼彌補旅游淡季短板,依托白銀國家冬季運動訓練基地,加快建設黃河石林國際滑雪場,建立完善全市旅游景區、旅游飯店、旅游交通等淡季價格優惠聯動機制,千方百計做熱冬春旅游市場。
(四)深化工業旅游融合。充分依托白銀新中國有色工業基地、農業高揚程灌溉基地、平川西部陶都,整合城市礦山公園等工業旅游資源,借鑒平川陶瓷小鎮開發模式和經驗,引導企業在廢棄工業原址上開發旅游項目,開發工業遺跡觀光、科普教育、科技博覽、科創體驗等系列旅游產品和工業旅游觀光長廊,通過上礦山下礦井進工廠,參觀講解工藝流程,開放生產廠區、廠史展廳、鐵路專用線等旅游增值產品。將研學旅游和愛國主義教育貫穿始終,全面開放礦山公園、景電水利風景旅游區、平川陶瓷小鎮、農墾十六團基地、銀西青少年培訓基地等國家、省級研學旅游基地。
(五)深化農業旅游融合。搶抓鄉村振興戰略機遇,大力發展以農耕文化為魂、以田園風光為韻、以村落民宅為形、以生態農業為基的鄉村旅游。依托靖遠東灣、白銀大坪、景電灌區、甘肅農墾基地和柏林山莊、條山農莊、會寧五七農場、平川華辰生態產業園、景泰紅沙峴生態體驗園等國家、省級農業示范園,實施鄉村旅游要素拓展和品牌創建工程。通過農業搭臺,旅游唱戲,持續向綠水青山要效益,在鄉村“好風景”中培育“好前景”。依托白銀特色農產品,大力推進“旅游+農業+電商”新模式新業態,加大白銀中創博利全國網紅培訓基地、農產品供應鏈直播基地宣傳推廣力度,發揮龍頭示范帶動效應。深度挖掘地方飲食文化,持續推廣靖遠、景泰枸杞,小口大棗、大廟冬果梨、會寧雜糧等國家地理標志品牌,培育“名菜、名小吃、名廚、名店、名宴”五大特色飲食品牌,不斷提升旅游餐飲品質。
(六)深化生態旅游融合。加大黃河風情旅游帶建設和宣傳力度,打造黃河文化旅游新亮點和品牌目的地。加快金溝河、祖厲河流域生態修復、靖樂渠環境綜合治理。釋放現有水電站旅游潛力,將大峽、烏金峽旅游開發納入“十四五”文化旅游產業發展規劃,有序開展黑山峽旅游開發前期論證,促進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推動黃河石林壩灘休閑生態區、白銀云小鎮、平川鹯陰古渡景區、靖遠黃河文化公園等前期工作項目落地建設。全面推進景區生態治理,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利用我市生態多樣性特點,依托條山農莊中國十大梨花基地、景泰萬畝向日葵基地、大坪千畝鳳苑花海、銀西花海公園、紅峴臺五彩盛世花海、大墩梁千畝油菜花等色彩斑斕、顏值度高的旅游目的地,聚力打造西部多彩生態旅游屏障,形成壯大一批大中型生態農場、特色種植園和家庭農場,建設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三生”同步提升、宜賞宜居宜游的美好家園
(甘肅省白銀市政協委員,中創博利科技控股有限公司副總裁張乾棟)
編輯:秦云
關鍵詞:白銀市 文旅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