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經濟>宏觀
李朋德:
發展地學旅游 促進鄉村振興“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描繪了新藍圖。全國政協常委、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副局長李朋德表示,步入“十四五”新征程,實現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是基層著力擘畫的重點課題。建議因地制宜統籌發展地球科學旅游,以大自然的地質地貌與人文地理景觀為載體,以地球科學、歷史文化信息為內涵,以寓教于游提高游客科學素質、保護生態環境、帶動貧困地區經濟發展為宗旨,發揮地質公園、礦山公園、氣象公園、濕地公園等資源優勢,讓大自然講好地球科學知識,吸引村民參與鄉村旅游服務業,讓地學旅游更好地服務于鄉村振興發展。
“我國疆域遼闊、地質結構復雜,自然地理環境多樣,從黃海海平面到世界屋脊喜馬拉雅山,形成了三級地貌階梯,在海洋、平原、沙漠、黃土、盆地、丘陵、山地、高原等多元結構的地質地貌生態系統中,蘊藏了豐富多彩的地學旅游資源。”在李朋德看來,我國率先于20世紀90年代提出了發展旅游地學學科,各地對建設地質公園、礦山公園等有強烈的愿望,目前全國已經建立了近300個國家地質公園。我國在取得地質公園建設成功經驗基礎上,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合作推出了世界地質公園的建設,這是與世界自然遺產以及世界文化遺產緊密相關的專業化地質遺產保護舉措。目前在國家地質調查部門推動下,地質文化村(鎮)建設正在有關省區試點,帶動了地球科學知識的普及和鄉村旅游發展。
李朋德表示,地學旅游基本上都不在城市,因此對鄉村振興具有較大的帶動性,無論在農林業發展還是在體驗經濟上,都需要進行前瞻性規劃和系統化設計。目前,自然景觀類景點缺少地球科普產品和環境,在景物命名和導游用語中,仍以神話傳說以及象形、祈福觀念為主,缺乏科學成因解釋,極不利于國民科學素養的提高,也影響著中國旅游在國際游人心目中的形象。
為此,李朋德建議,旅游管理部門牽頭聯合編制《發展地學旅游促進鄉村振興規劃綱要(2021-2035)》,同時自然資源部門要加強對地學旅游學科建設和科普產品開發的指導,做好地學旅游景點的評估和監管,加大地學導游人才培養,積極籌劃條件成熟時召開全國性和全球性的地學旅游大會。
編輯:秦云
關鍵詞:地學旅游 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