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經濟>宏觀
機器換人,人怎么辦?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十四五”時期,要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同各產業深度融合,構建新增長引擎,培育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加快發展數字經濟,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技術創新高級化的進程就是經濟體系全面智能化的變革過程,在這一進程中,如何堅持經濟發展就業導向,擴大就業容量,提升就業質量,促進充分就業,保障勞動者待遇和權益,從而有效增強人民群眾的勞動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就需要深刻研究人工智能對就業的影響問題。技術發展過程中,如何堅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這成為新時期需要回答的重大經濟和社會課題。
首先,人工智能將給我國就業帶來持續、廣泛、深刻的影響。產業發展歷史表明,重大技術創新必將帶來生產方式革命。人工智能技術產業化帶來生產經營方式和就業模式的深刻變革。勞動者逐漸從資源型產業以及簡單信息處理、重復性低技能等崗位中解放出來,勞動密集型傳統崗位逐漸減少,知識技術型崗位逐步擴大。崗位功能、工作方式和勞動技能發生全面改變,與就業相關的人口、收入分配等也與人工智能相互影響。
其次,目前人工智能對就業總體呈現正面影響。我國智能化處于經濟社會轉型的戰略機遇期,產業結構升級、技術升級與就業人口的部門轉移進程疊加,智能化、城市化發展同步推進,這既為人工智能發展提供了相對有利的戰略機遇,同時也必然伴隨著大規模崗位轉移和創造的過程。從短期看,對就業總量影響相對溫和,結構影響重于數量影響,但就業結構性矛盾處于上升通道,潛在的技術性失業風險在積累。從長遠看,人工智能對就業的影響呈現漸進性且大規模結構轉型趨勢。傳統崗位智能化替代潛在規模巨大,同時未來就業創造的空間在有效擴張。智能經濟具有超大規模的產業分工體系的特征,而我國的人口和高素質勞動者的龐大規模也需要發展智能經濟,將形成智能化模式下的產業創新和就業創造的規模效應。未來的人工智能將實現社會經濟信息一體化變革,智能化新模式新市場新服務的需求強勁,多重發展趨勢疊加創造就業機會。
最后,智能化就業趨勢將推動高質量就業轉型。隨著人工智能等技術對就業的加速沖擊,技能開發、勞動關系、社會保障、監管服務等面臨新挑戰。因此,亟須適應新時代要求,通過積極有效的政策引導和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強化產業就業的協同發展,形成相應的就業治理框架,加快創新就業服務和權益保障體系,建立適應數字化轉型的教育培訓制度,促進人工智能和勞動就業良性互動、協同發展,助力發展動能轉換和質量效率提升。
(作者系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副院長)
編輯:秦云
關鍵詞:智能化 機器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