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農業>資訊
新局謀新篇 打好“翻身仗”
——2021中國種子大會暨南繁硅谷論壇觀察
2021中國種子大會暨南繁硅谷論壇現場。
“十四五”開局,種業站上了全新的高度。為助力打好種業“翻身仗”,3月20日,2021中國種子大會暨南繁硅谷論壇在海南三亞召開。會上,海南省政府、農業農村部及相關部門負責人、業內院士專家、種業領軍企業代表等2500余名業界人士濟濟一堂,為探求種業高質量發展新路徑群策群力,獻計獻策。
大會共開設1個主論壇和13個分論壇,針對玉米、水稻、蔬菜、水產、畜禽等不同領域,聚焦種質資源、商業化育種、新品種保護等種業發展關鍵問題,100多位國內外專家圍繞產業發展優勢與痛點,解讀種業政策重點,解析行業發展趨勢,開展了百余場對話交流與深入探討,引發業界廣泛關注。
自貿港時代來臨 南繁產業大有可為
我國農業發展的根基在種業,優勢在南繁。一直以來,作為我國最大的農業科技試驗區,南繁加速了“中國種”的選育和發展,也為“中國飯碗”筑牢了堅實的底座。
種業翻身仗的沖鋒“號角”已經吹響,在這場沒有硝煙的種業攻堅戰里,南繁無疑肩負著重要的歷史使命。
自貿港時代的南繁產業發展方向在哪里?中國科學院院士、華中農業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教授張啟發建議,海南農業與南繁要以市場經濟為導向,按生態適應性重新布局海南作物生產,利用好南繁科技人員密集的優勢,研發新作物、新技術,生產科技含量高、價值高的農產品。
近年來,作為種業“引進來”“走出去”的橋頭堡,自貿港建設讓南繁開展國際合作的優勢愈加凸顯。隨著全球動植物種質資源引進中轉基地的建設,海南將成為國內外種質資源交流合作的重要“中轉站”。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萬建民在談及自貿港建設與種質資源引進時指出,我國目前保存的農作物種質資源總量52萬份,但對國外優異種質資源的引進和利用率比較低。“我國應充分利用建設海南自貿港契機,在海南建立種質資源引進綠色通道,推進種質資源和商業種子、種苗便利入關。”在種質資源合作交流方面,他建議,海南應率先探索國際制種模式,利用自貿港稅收優惠政策,強化國際合作,建立國際種質資源合作開發及共享機制,強化知識產權保護,探索種質資源的增值分配等新模式。
近年來,圍繞育種科技、種業交易和熱帶農科,南繁科技城的建設初具規模。目前,通過招商引資,65個南繁項目已相繼落戶。如今,憑借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和一系列政策支持,南繁已發展成為中國的種業“硅谷”。
“對南繁產業發展來說,目前的政策環境是最給力時期,從國家戰略、自貿港建設、金融創新等層面來看,其廣度、深度、力度、韌度前所未有。”海南省對外經濟發展促進會會長莫壯才表示,為確保南繁科技城企業有非常活躍的資本運作和資金支撐,海南省政府和農業發展銀行合作建立南繁科技基金,第一期達15億元。
近年來,中央賦予海南更大改革自主權,南繁硅谷建設將擁有更多自主權和更高靈活性。對此,海南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劉忠松指出,下一步,圍繞制約種業發展的體制、機制等問題,海南將不斷探索制度集成創新。據介紹,南繁硅谷將在項目資金、用地用海、人才保障等方面實施更有針對性的扶持政策,對重大項目、重點人才采取“一事一議”政策突破,全面釋放創新動能和市場活力。
聚焦產業痛點 找準攻關“卡點”
大會當天,玉米、水稻、畜禽種業創新發展等論壇現場座無虛席。論壇上,眾多院士專家分別圍繞各自領域產業發展趨勢、下一階段攻關目標等問題開展深入探討與對話交流,吸引了眾多業內人士的關注。
作為我國第一大作物,打好玉米種業翻身仗,對于保障我國糧食安全至關重要。
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玉米首席科學家、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所長李新海表示,畜牧業和加工業發展將帶動我國玉米年需求呈2%增長,按照1.5%-1.6%產量年均增速,有效供給壓力增大。下一階段開展玉米種業攻關,要加強種質資源保護研究,突破關鍵育種技術,在以產量為核心的基礎上,培育優質專用、綠色環保、抗病抗逆、資源高效、適宜輕簡化、機械化等自主品種,把控種業發展主動權。
水稻育種如何突破同質化問題?中國工程院院士胡培松認為,國內農作物種子市場1200個億,有6000多家企業在競爭。當下,“小作坊式”育種舉步維艱,只有通過科企深度融合,實現大協作、大團隊,通力合作才能“破局”。但科企深度融合仍有待相關政策的全方位保障。
除了科企合作外,激勵育種創新,還需要制度保障。胡培松介紹,國家水稻良種聯合攻關啟動5年來,在四大糧食作物中率先簽訂水稻派生性品種保護制度EDV協議,促進了一大批優質新品種的育成。胡培松在水稻產業鏈發展論壇上建議,在水稻新品種保護上應盡快啟用UPOV公約91文本,以進一步鼓勵原始創新。
畜禽產業為我國提供了優質的肉蛋奶,畜禽種業高質量發展路在何方?“我國畜禽種質資源豐富,畜禽種業具備良好的發展條件。同時,從各項數據來看,近年來畜禽品種選育遺傳性能在逐步提高,遺傳進展一直在進步,并不存在引種退化的怪圈。但仍需加快攻關力度,加快發展速度。”全國畜牧總站黨委書記時建忠指出,下一階段,我國將開展第三次全國畜禽遺傳資源調查,推動地方品種的保護與利用,開展核心種源技術攻關,實施新一輪畜禽遺傳改良計劃,根據中國市場需求,保留地方品種特色,提升“華系”品種競爭力。
“育種是創造明天競爭力的基礎。”國家生豬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陳瑤生表示,種業是生豬產業的一小部分,但卻是龐大生豬產業的底座。新時期內,我國生豬種業發展急需破除傳統思維局限,建立共享共贏的商業模式。種豬繁殖性能的選育必須從體系上全面創新,育種大數據體系建設提供了新的可能途徑。在后非洲豬瘟時代,數字化育種體系、大數據育種系統等將為生豬種業發展提供重要支持。
解決“種源”問題是關鍵 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是保障
如今,中國人均糧食占有量已經超過470公斤,高于國際公認的400公斤“糧食安全線”,中國人已將飯碗牢牢地端在了自己手中。這其中,良種的貢獻功不可沒。據統計,良種對糧食增產、畜牧業發展的貢獻率,分別達到了45%和40%。
而下一階段,農作物品質、產量要實現更大的飛躍和突破,解決種源問題是關鍵。
萬建民指出,近年來,我國在種質資源保護和基礎性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包括抗蟲水稻、抗蟲、耐除草劑玉米和耐除草劑大豆等,獲得了一批具有產業化前景且具備國際競爭力的重大品種,滿足了我國農業生產的需要。
“但我們也面臨各種挑戰,基因深度挖掘能力有待提升。我國具有豐富的農作物種質資源保存量,深度鑒定評價的種質資源不足10%。同時,還面臨農業生物基礎研究方面原創性不足,前沿技術創新‘短板’依然突出,生物大數據育種應用欠缺等問題。”萬建民指出,這些因素都是造成當前我國種業與國際一流水平存在差距的主要原因。
對于解決“種源”問題的下一步攻關方向,萬建民表示,當前我們的首要工作便是充分進行種質資源的保護與利用,同時還需要加強種質資源重要性狀精準鑒定與挖掘,提升優異種質資源共享和利用水平。
目前,為解決“種源”及重大科研攻關等問題,同時為全球動植物種質資源引進中轉基地的建設提供服務載體,海南正在規劃于崖州灣科技城建立種業知識產權特區。如何打好“先手牌”?對此,海南自由貿易港知識產權法院黨組書記夏君麗在論壇上表示,種業知識產權特區將對接國際最高規則,借力于國際最高保護水平接軌的種業知識產權保護制度體系,建立知識產權政策制度的高地。
種業創新不但需要制度引導,更需要法律的支撐。據最高人民法院知識產權法庭副庭長周翔表示,近日已發布《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侵害植物新品種權糾紛案件具體應用法律問題的若干規定(二)(征求意見稿)》,并廣泛征求社會意見,進一步加強植物新品種權的法律層面的保護力度。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種業 種質 資源 南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