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資訊 評論 藝文 閱讀 非遺 國學 人物 戲劇 國之瑰寶

首頁>文化>藝文

厲以寧的詩詞商洛之行

2021年03月31日 09:28  |  作者:劉煥性  |  來源:人民政協報
分享到: 

《厲以寧詩詞全集》

劉煥性

作為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對歷史文化也有著深厚的造詣。除了《非均衡的中國經濟》《中國經濟改革與股份制》《羅馬—拜占庭經濟史》《工業化和制度調整》《希臘古代經濟史》《中國經濟雙重轉型之路》《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經濟:1978—2018》等影響幾代人的經濟學專著外,他還著有《厲以寧詩詞全集》《山景總須橫側看》《難忘的歲月》《經濟、文化與發展》《文化經濟學》等文學類和跨學科類著作。厲以寧認為,研究中國經濟,必須把現實的經濟活動與經濟史、經濟思想史、文化史結合在一起,這樣才能使自己的研究有深度、有見地、有特色,才能有理解與闡釋的張力以及預見性與判斷力。2012年8月5日至9日,厲以寧老師帶著包括我在內的4名北大師生于暑假期間深入商洛市山陽縣、商南縣、鎮安縣和柞水縣調研欠發達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問題,我在現場學習厲以寧老師的調查研究方法之余,也有機會親身觀察和體驗了他在詩詞和歷史方面的深厚造詣。

商洛地處秦楚文化的交匯處,因境內的商山、洛水而得名,歷史上多種地域文化曾在這里交匯融合。雖然是第一次到商洛,但厲以寧對商洛的歷史很了解,對商洛的文化也很熟諳。在穿行商洛的群山峻嶺途中,厲以寧從商鞅和商山四皓給我們講起,引經據典、談古論今,深評商洛自春秋以來的發展和變遷。他說,商鞅是戰國時代法家的代表人物,主張以法治國、重農抑商、重戰尚武,在秦孝公時期通過變法改革迅速推動秦國走向富強,為秦最終統一六國奠定了堅實基礎。但后人對商鞅變法的措施和評價卻一直存有爭議,有爭議是好事,有利于更立體、客觀地解讀商鞅和他所處的時代。而商洛也因是商鞅封地而開始聞名,值得當地在打造學術研究品牌和發展旅游文化產業時深耕。

厲以寧在商洛寫的第一首詩是《七絕·商洛》:“盛世常開納諫門,求賢訪老到荒村。商山四皓應猶在,自古民間有哲人。”商山四皓是秦末信奉黃老之學的4位飽學之士:東園公唐秉、夏黃公崔廣、綺里季吳實、甪里先生周術,因亂世而隱居入商山。西漢建立后,劉邦曾請他們出山為官,被拒絕。后劉邦病重,想要更換太子劉盈而立次子如意,呂后按照張良的建議以貴賓之禮請這4位年過80、眉皓發白的老先生出山輔佐劉盈。劉邦見到以后認為太子“羽翼已成”,就打消了改換劉盈的主意。厲以寧說,一個時代要發展,既要廣納賢能、聽取意見,也要打開視野、敢于用人,韓信在項羽手下是軍隊小官,到了劉邦那里就成了運籌帷幄、百戰百勝的大將軍,這其中的胸懷、眼光和膽識,千秋之后仍有可學習和借鑒之處。

商洛的自然風景渾然天成,作為秦嶺的龍首之地,承秦文化之剛陽,蓄楚文化之柔美,宛如水墨江南,素有“秦嶺最美是商洛”之稱。其中山陽縣的天竺山仙山神韻,以秀美的生態環境和悠久的唐代佛教古跡而聞名,并有兩三百萬年前形成的冰臼群和第四紀冰川地質奇觀。登臨天竺山,可觀日出、云海,可覽群山逶迤、云海霧瀑,可聽松濤陣陣、古剎鐘聲。途徑山下高速出口小憩時,厲以寧揮筆寫下了《七絕·天竺山》:“漢江渭水盡東流,楚秀秦雄一眼收;塵世遍尋仙境路,何妨天竺斷崖游。”這首詩既寫風景,也寫情懷,還寫曾經的歷史風云,當時就在當地傳讀并被《商洛日報》所刊載。

在途經融“名山名鎮名洞”于一體、被譽為“終南首邑,山水畫廊”的柞水縣時,看著公路兩旁郁郁蔥蔥的林海和山坡上盛開的鮮花,厲以寧隨口吟出了一首《七絕·柞水》:“踏遍城鄉思路開,青山無處不生財;緩流寬闊急流窄,游客四方觀景來。”厲以寧說,他一直很關注林權改革和林業發展問題,如果把山林全部利用起來,發揮它的效益,農民從中獲得的利益將遠遠超過農業。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強調的就是要走出一條兼顧經濟與生態、開發與保護的發展新路徑,最大可能維持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和諧共贏。柞水縣地處秦嶺南麓,鄰近省會西安,坐擁牛背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國家森林公園、秦楚古道、柞水溶洞等秦嶺風景名勝,是一個“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土石山區縣,植被覆蓋率達80%以上,負氧離子含量每立方米達5萬個左右,素有“天然氧吧、城市之肺”之稱。如果依托好山好水好風光,走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就能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在商洛考察期間,伴隨著山間的清風、花香與蟬鳴,厲以寧老師連續給我們講了三個晚上的詞和詞牌。他說,詞是長短句,但全篇的字數、句數是一定的,每句的字數、平仄也是一定的。詞根據長短大致可以分為小令、中調、長調,詞牌就是詞的格式的名稱。唐宋以來共有兩千多種詞牌,而他自己最喜歡的詞牌是“清平樂”“浣溪沙”等十幾種。其中“清平樂”原為唐教坊曲名,為詞之常用詞牌,正體為雙調四十六字、八句,前片四仄韻、后片三平韻。歷史上李白、晏殊、晏幾道、黃庭堅、李清照、蘇軾、辛棄疾、毛澤東等均用過此調,用以抒發或婉約低沉或豪邁高亢的聲情。而“浣溪沙”也是唐教坊曲名和流傳較廣的詞牌名,正體為雙調四十二字、六句,上片三句三平韻,下片三句兩平韻。最早采用此調的是唐代的韓偓,后來南唐后主李煜、蘇軾、秦觀、周邦彥、辛棄疾、納蘭性德等均用過此調,借以寫景抒情。為了加深我們的理解,厲以寧還揮筆寫下了兩首詞,其一為《清平樂·金絲峽》:

水簾飛掛,隱約雙橋跨,涼氣襲人隨浪下,忘卻如今盛夏。

暮云伴雨來風,霎時遮住群峰,不問不聞瑣事,游人樂在其中。

其二為《浣溪沙·木王國家森林公園》:

紅白山花一路迎,清溪擊石繞彎行。晚霞難卜雨和晴。

久住幽林能悟道,常憐雛幼更通情。了無雜念此身輕。

厲以寧作為經濟學家享有盛名,但他在詩詞方面的功底和造詣卻被盛名所掩,一般人了解不多。厲以寧從小就喜歡研讀古典詩詞,不到17歲就創作了自己人生的第一首詩詞《相見歡·儀征新城途中》:“槳聲篙影波紋,石橋墩,蠶豆花開一路水鄉春。長跳板,小河岸,洗衣人,綠褲紅衫都道是新婚。”從那時起到現在,75年來他在寫詩作詞的道路上持之以恒,僅2018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厲以寧詩詞全集》就整理和記錄了他自1947年至2017年以來所寫的1600首詩詞,包含韻律詩、詞、自由體詩等各種體裁。厲以寧認為,詩詞對一個人的胸懷、品格和修養有潛移默化的影響,一首好的詩詞,可以塑造一個人的性格、助力一個人的成長、影響一個人的一生。所以從厲以寧的詩詞中,我們除了可以體驗到文字之美、韻律之美和意境之美外,還可以看到他對工作和生活的熱愛與執著、對歷史和人生的思考與感悟。閱讀厲以寧的詩詞,不僅可以觸摸時代的滄桑巨變,還可以感受他“緩流總比急流寬”的豁達與胸懷。

厲以寧老師多次講過,自己只是一名經濟學教師,詩詞只是他在閑暇時候的一種愛好。但是,如同歷史研究需要感覺和想象一樣,經濟學研究也需要一定的感覺和體驗,詩詞的意境豐富了厲以寧經濟學的思考,而經濟學的思考又使得他的詩詞多了對歷史和現實的關照。閱讀他的詩詞,我們既能從中感受到一種經世濟民、匡時守正的家國情懷與責任擔當,又能從中感受到一種開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治學態度,還能從中感悟到他面向世界、博采眾長的精神世界和教亦多術、有教無類的師者魅力。

詩詞就是厲以寧老師人生和治學的心靈與哲理追尋。

(作者系全國政協機關服務局副局長)


編輯:陳姝延

關鍵詞:詩詞 商洛 經濟 發展


人民政協報客戶端下載 >

相關新聞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日韩美女黄大片在线观看 | 亚洲天堂中文字幕第一页 | 亚洲日本va一区二区 | 日本欧美亚洲高清在线观看 | 色拍自拍亚洲综合图区 | 亚洲AV秘片一区二区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