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生態>聚焦
跟著總書記的“綠色足跡”看發展
國家公園建設給武夷山帶來什么?草長鶯飛的三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曾經工作多年的福建,首站就是武夷山國家公園。在這里,習近平總書記乘筏沿溪而行,考察生態茶園,探訪文化瑰寶,與游客打招呼、拉家常、聊環境……處處顯示了對生態文明建設與民生福祉的關心與重視。
循著總書記的考察足跡,一起看看為保護這里,當地人們付出的努力——
國家公園建設給武夷山帶來什么?
武夷山國家公園,作為我國首批10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之一,它保存了世界上同緯度最完整、最典型、面積最大的中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森林覆蓋率達96.72%;是中國東南大陸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被中外生物學家譽為“物種基因庫”“天然植物園”“蛇的王國”“昆蟲的世界”……
武夷山國家公園也是我國唯一一個既是世界人與生物圈保護區,又是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遺產的保護地。如何保護好這片珍貴的土地,是擺在國家公園人面前的重要課題。
“天空地”一張網
筑牢保護“根基”
進入武夷山國家公園,習近平總書記首先來到的就是武夷山國家公園指揮中心。
這個位于南入口處的指揮中心,可謂是武夷山國家公園的“智慧大腦”。通過墻壁上的一塊大屏幕,可對國家公園內山水林田湖草進行全方位、全天候監測,公園里的空氣質量、水質、氣候等各項指數一目了然,為武夷山生態保護打造了無遠弗屆的“慧眼”。
武夷山國家公園執法支隊副支隊長呂兆平記得,過去巡山護林全靠人工。“幾人一組,互相幫助,走沒走,走了多遠,其實都不清楚;更重要的是發現問題不能及時反饋,難以保障巡護質量。”
保護數據也難以積累。武夷山國家公園科研監測中心主任張惠光說,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以前,科研機構每年要對大氣、土壤等各項生態因子進行監測,但監測數據大多還是存在紙質報告中。
2017年起,這些情況有了根本上的轉變。
武夷山國家公園積極推進公園管理智慧化、信息化建設,綜合運用互聯網、物聯網、衛星遙感、無人機、GIS等信息技術手段,對武夷山國家公園生物資源、生態環境、森林防火、入園卡口、林業有害生物等要素,實現“天空地”一體化監測,數據統一集中管理。
這里面有不少是國內首批試點項目。比如平臺上的智慧旅游管理子平臺,不僅可以實現承載量控制、旅游服務指揮調度等,還接入了氣象天氣預報、九曲溪水情遙測預警系統、景區資源保護GIS系統以及外勤助手等。
這套監測系統近年來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武夷山國家公園山水的精華——九曲溪,習近平總書記乘著竹筏漂流而下。這里屬于“碧水丹山”特色的典型丹霞地貌,是我國同類山體最秀、類型最多、山水結合最好的自然景觀區。
“武夷山國家公園成立以來,我們就把九曲溪水質資源保護作為一項重點工作來抓。一方面實行網格化管理,通過全天候‘錯時執勤’、無人機不定期巡護等,確保九曲溪保護工作無盲區、無死角;另一方面,聯合有關科研機構開展九曲溪水質、上游流量、水體微生物等監測研究。”張惠光介紹說。
在“一片葉子”上做文章
武夷山產業離不開茶,武夷巖茶、“大紅袍”等響當當的詞語是當地茶產業地位的象征。習近平總書記此行也專程到生態茶園進行了考察。
過去茶園效益的增加往往靠擴大種植面積。但建立國家公園后,砍林種茶肯定是被禁止的選項。
“國家公園建成后,不僅沒有新增一畝茶園,而且集中整治恢復了5000多畝違規違法開墾的茶山。”武夷山國家公園管理局常務副局長林貴民的介紹讓記者有些意外。
怎么做到的?靠的是“在國家公園內開展生態茶園建設”。
這可不是簡單的不用化肥、農藥。
通過請專家教授出謀劃策,武夷山國家公園提出,要在茶園里面種植山櫻花、銀杏、羅漢松等珍稀樹種,既滿足觀賞性,又減少水土流失,還可以提高茶葉的質量,使生態更加平衡。
起初,推進起來并不順利。
據武夷山國家公園管理局局長林雅秋回憶,剛實施時,雖然免費提供大苗給茶農種,但是茶農擔心樹會擋住陽光,影響茶葉質量,并不愿意。
“于是我們就動員龍頭企業帶頭,按照企業供地、公園出苗的方式,將一些苗送給他們免費試種。事實證明,種樹對他們茶葉品質的提升有很好的作用。”林雅秋說。
“雖然茶園面積少了,但是我們的根基反而更牢固了。”永生茶業公司總經理方舟切實嘗到了生態茶園帶來的益處。“經營茶葉追求質量不追求產量,因此不用化肥、農藥,少量蟲對茶葉質量沒有影響;但茶葉對生態要求高,通過生態茶園建設,不僅豐富了茶園的生物多樣性,也重構了茶園生態系統,有效地保持茶園水土,使茶葉質量提高。”
除種樹外,國家公園還積極宣傳“茶—草”“茶—菜”等生態茶園模式。比如,茶園套種大豆和油菜。大豆本身是經濟作物,割完豆稈后,豆梗留在地里可以做氮肥,可以解決茶葉所需氮、磷、鉀的問題。同時,種完大豆后,蟲子去吃大豆了,就會不去吃茶葉,又反過來保護了茶葉。
隨著這些效益持續顯現,茶農們紛紛加入生態茶園的建設中來。據了解,在實施化肥和農藥減量、生態和有機農產品增量的“雙減雙增”工程背景下,武夷山生態茶園示范面積累計超3萬畝,為福建省生態種植提供了可推廣可復制的解決方案。
從“要我保護”到“我要保護”
不僅僅是茶。
《建立國家公園體制總體方案》指出,建立國家公園的主要目標包括要“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如何在實現保護優先的前提下,讓當地人民更有獲得感、幸福感,是國家公園建設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
武夷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域環境復雜,涉及4個縣、市、區,9個鄉鎮、街道,29個行政村,涉及3萬多人。而且此地集體林權占比高,自然資源依賴性強。“切實考慮原住民的利益是一個不能回避的問題。”林貴民說。
作為典型南方集體林區,一項“地役權管理”的新嘗試,在武夷山深處的南平市建陽區黃坑鎮坳頭村率先開啟。
在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前,毛竹是坳頭村的支柱產業之一,也是村民的重要收入來源。砍竹、挖筍在這個村曾被視作靠山吃山的必須。
2020年,坳頭村村委會與武夷山國家公園管理局簽署《武夷山國家公園毛竹林地役權管理合同》。按照約定,坳頭村112戶竹農將不再采伐村集體的10200畝毛竹,同時竹農要承擔森林資源共管與保護義務。作為“補償”,竹農將獲得每畝每年118元的生態補償金。
坳頭村村委會主任張垂仁算了一筆賬,村里一萬多畝竹林,這樣每年可獲得140余萬元的固定收入。
如今,在武夷山國家公園,毛竹林地役權已經實施了4.5萬畝。
這只是福建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一個縮影。
福建還在全國率先實施了重點生態區位商品林贖買政策。雙方約定價格一次性將林木所有權、經營權和林地使用權收歸國有,林地所有權仍歸村集體所有。未贖買部分參照天然林停伐補償標準委托國家公園管理,按年給予林權所有者一定補償金。目前,在國家公園中,已有4000多畝商品林實現贖買。
武夷山國家公園執法支隊四級調研員傅凱峰解釋說,這些措施有效地對集體林地及林木進行統一管理,減少了國家公園核心保護區的人為活動,保護了自然生態系統原真性和完整性,同時保證林農的權益。
據林貴民介紹,近年來,國家公園管理局通過實行特許經營,主動對接全域旅游布局,引導村民有序開展生態旅游。
“事實證明,通過共商、共管、共建、共享的保護新模式,對10%面積科學合理利用,可以實現90%以上更重要區域的可持續保護。”林貴民說。
編輯:秦云
關鍵詞:國家公園 武夷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