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春秋>口述歷史
說到敦煌石窟的保護、研究和“敦煌學”,不可繞過她的奠基者——歷史學家、考古學家,一代巨匠向達。
“敦煌學”的奠基者——向達向達是湖南溆浦人,早年靠寡母含辛茹苦拉扯著讀完小學、中學后,考入南京高等師范學校。1924年以優異成績畢業,入上海商務印書館編譯所任編輯。任職期間,工作之余他辛勤筆耕,每天不寫到1500字不罷休。
1930年,向達到北平任北平圖書館編纂委員會委員。他利用館藏的豐富文獻,著重于敦煌俗文學寫卷和中西文化交流等領域的研究。除了翻譯《世界史綱》《印度現代史》,向達還開始接觸到外國探險家在中國西北考察的著作,翻譯并于1930年發表了《斯坦因黑水獲古記略》《斯坦因敦煌獲書記》,又著手翻譯勒柯克的《高昌考古記》和斯坦因的《西域考古記》。他同時利用新材料,提出新觀點,發表了一批中外文化交流史和敦煌學的論著。
正是在這里,向達開始了中外文化交流史和敦煌學的研究。他完成力作《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1933年刊于《燕京學報》專號),奠定其在學術界的地位,從此在中西交通、中外文化交流方面卓然成家,為中外學界所矚目。翌年刊出《中西交通史》,受北京大學歷史系之聘,講授《明清之際西學東漸史》。
1935年秋,向達赴歐洲,先在素以收藏東方善本著稱于世的牛津大學鮑德里圖書館工作,抄錄了中西交通史上的重要資料。1936年秋轉赴倫敦,在不列顛博物館東方部檢閱敦煌寫卷、漢籍及俗文學等寫卷,抄錄了與來華耶穌會士和太平天國有關的重要文獻。但當時對于從敦煌遺物國而來的求學者,外國人并不歡迎,甚至極盡嘲諷阻攔。
向達在1936年2月從倫敦寄給國內的信中寫道:“弟來英目的在看British Museum大英博物館之敦煌卷子,管理人員為Dr.Lionel Giles翟里斯,前后見到兩次,俱甚冷淡,且對人表示拒絕。弟助其工作,有一次曾以可否允人對于敦煌卷子作一通盤研究相詢,彼亦表示拒絕。此種情形,大有陷弟于進退兩難之勢。然現已至此,不能不盡力想辦法,庶不致如入寶山,空手而反返。現在擬托其他英國人代為轉圜,將來研究一層或百有萬一之望也。”
從1936年9月到1937年8月整整一年,他看到的漢文和回鶻文卷子加起來還不到500卷。向達后來在文章中曾多次提及這段傷心往事。
這一時期,向達的生活津貼常常沒有著落。但他仍節衣縮食,篳路藍縷,艱難前行。
1937年末,向達訪問巴黎、柏林、慕尼黑等地科學院、博物館,考察各處竊自中國西北地區的壁畫、寫卷等藏品。在巴黎期間,著重研究了法國國立圖書館收藏的敦煌寫卷,抄錄了明清之際來華耶穌會士有關文獻等。他撰寫的《倫敦的敦煌俗文學》和《倫敦所藏敦煌卷子經眼目錄》等文,為學術界提供了極為豐富的資料,把國內敦煌學的研究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1938年,向達攜帶著抄錄的幾百萬字的敦煌資料,回到了正在遭受日寇侵略的袓國。
回國后,向達先在遷到廣西宜山的浙江大學史地系任教,不久轉任昆明西南聯大歷史系教授兼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導師。1941年,國立中央研究院組織西北史地考察團,其歷史考古組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中央博物院與國立北京大學聯合組成。向達代表北京大學于1942年春經河西走廊到達敦煌,考察了莫高窟(千佛洞)、萬佛峽等。所到之處,向達都一一詳細考察,并將考察過程和結果,記錄在名為《西征小記》的書中。向達以科學考古與文獻相結合的方法,對敦煌石窟進行開創性的研究,因此他被譽為開創“敦煌學”的先驅。
在敦煌考察期間,向達目睹了某畫家為一己之私,臨摹肆意破壞壁畫,異常憤慨。返重慶后,他立即致信時任中央史語所所長的傅斯年:“一江湖畫家,盤踞此間,已歷年余,組合十余人,做臨摹工作,任意勾勒原畫,以便描摹,損壞畫面,毫不顧惜……似此更二三年,千佛洞遭罹浩劫,將不知伊于胡底矣!”據此,傅斯年、李濟致函于右任,指出問題的嚴重性,建議成立機構保護敦煌莫高窟。1943年12月,向達署名方回的《論敦煌千佛洞的管理、研究及其連帶的幾個問題》在《大公報》上連載,文中提出將千佛洞收歸國有,由學術機構進行管理,開展研究工作等建議。此文發表,一石激起千層浪,直接推動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于1944年成立。研究所成立后,常書鴻任所長。這也開啟了“敦煌學”長流不息的淵源。
1943年7月至1944年,向達作為西北科學考察團歷史考古組組長,再赴河西。他兩到敦煌,不顧隆冬酷寒,呵指筆錄,除對敦煌地區諸石窟留下了重要記述如《敦煌千佛洞各窟剝離剜損略表》外,寫成多篇有關敦煌和西域考古方面的論文初稿,即后來陸續發表的《敦煌藏經過眼錄》《西征小記》《莫高榆林雜考》《兩關雜考》《唐代俗講考》等。俗講的研究具有開創意義,兩關的考證系兩度親自踏勘漢代玉門、陽關故址的結果,不同于書齋中僅從文獻進行考據之作。
如今,敦煌經過一代又一代的“敦煌人”艱苦卓絕的努力和無私奉獻,受到了良好的保護,她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得到了充分的開發和利用,向世界綻放出更加璀璨奪目的光彩,展現了更加絢爛美好的未來。
編輯:王慧文
關鍵詞:敦煌 研究 敦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