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閱讀
在奇跡還沒發生時,就提前看到
——《未來產業:塑造未來世界的決定性力量》出版
人世間,可能沒有一個詞,比“未來”更讓人神往。
2020年,“十三五”收官之年、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之年,更是新冠疫情全球肆虐之年,習近平總書記三提抓緊布局、培育發展“未來產業”,高瞻遠矚,振聾發聵!
未來,正洶涌而來!不抓緊布局未來產業,就會失去“未來”!
究竟什么是未來產業?
哪些產業有望“躋身”未來產業行列?
新冠疫情將怎樣影響“未來產業”?
中國哪幾個地方有希望構筑“未來產業高地”?
未來產業會帶來怎樣的未來社會、未來世界?……
這一系列問題,都可以在近日由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出版的《未來產業:塑造未來世界的決定性力量》一書中尋找答案。
《未來產業:塑造未來世界的決定性力量》一書包括“在理想和現實之間——官員沉思錄”“超越歷史的思考——專家沉思錄”“做瞭望者,更做踐行者——創新型企業家沉思錄”“我們投的就是未來——投資人沉思錄”等4大部分,共19章、近30萬字。
面對4位新華社記者即“超級合作者”的提問,19位專家型官員、創新型企業家、權威專家、投資人為人們共同打開一扇通向未來的大門,啟迪公眾:未來產業已初顯端倪;未來產業正在走向全面數字化;對未來產業的正確布局,可以成就一個企業、一個國家;常速即落后,我們必須加速超車;未來產業重在培育;下一個50年,最大的變量是AI;未來是天使投資可以非常好發揮作用的時代……
(一)
2020年3月底、4月初,在國內疫情得到有效控制、防控工作進入常態化后,習近平總書記赴浙江考察,指出“要抓住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賦予的機遇,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抓緊布局數字經濟、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大力推進科技創新,著力壯大新增長點、形成發展新動能。”
2020年5月14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召開會議,提出要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和產業鏈提升工程,鞏固傳統產業優勢,強化優勢產業領先地位,抓緊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
2020年10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指出,要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前瞻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發展未來產業,發展數字經濟。
2020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之年,更是“黑天鵝”——新冠疫情全球肆虐之年,最高領導人在這個“節骨眼”上提出“抓緊布局”“培育發展”未來產業這一重大命題,不能不說信號意義極強。
長期關注科技發展的咨詢大師丹尼爾·伯勒斯和約翰·戴維·曼合著了《如何看到不可見,做到不可能——理解未來的7個原則》一書,試圖告訴人們“看清未來的確定性已不再遙不可及。在快速而急劇變化的年代,看清未來的確定性是生存的必要技能。”
在《未來產業:塑造未來世界的決定性力量》一書中,近20位專家型政府官員、權威專家、創新型企業家、投資人,共同探討“未來產業”、未來社會乃至未來世界。
——未來產業究竟有什么內涵?
在軟件、信息化領域工作數十年的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副局長姜廣智認為,未來產業要具備前瞻性、原創性、顛覆性等特征。“互聯網+百人會”發起人、《智能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形態》一書主編張曉峰說,未來產業是技術驅動、創新驅動、用戶驅動、協同驅動的。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院長潘教峰認為,以人工智能、5G、云計算為主導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所帶來的未來產業發展已初現端倪。國家新材料產業發展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上海杰事杰新材料集團董事長楊桂生認為,沒有顛覆式創新的思維和能力,就沒有發展未來產業的前提和基礎。北京星際榮耀空間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彭小波認為,“抓緊布局”未來產業,不僅是緊迫問題,更是需要花力氣探索的問題。
——未來產業究竟有多重要?
北京市朝陽區委常委、副區長暴劍呼吁國家“要充分重視對未來產業的前瞻布局,這是關系到我國中長期競爭力和國家安全的重大戰略問題”,應“切實掌握未來產業中的前沿技術”。深圳賽動生物自動化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沐蕓說,未來科技和產業帶來的國與國之間的差距、社會階層之間的差距可能難以追趕和彌合,有可能落后就是永遠落后。出版兩本《生命密碼》的華大基因CEO尹燁表示,一個國家的崛起關鍵在于能否把握住發起或主導科技革命的歷史機遇。人類文明發展至今,已經發生五次科技革命。每一次科技革命都成就了抓住機遇的國家。
——究竟怎樣把握未來產業發展機遇?
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主任梁勝認為,在全球未來產業的競爭中,關鍵是要掌握提前量、夯實基礎面、突破關鍵點。北京市長城企業戰略研究所所長王德祿呼吁構建思想市場,強化未來學研究意識,“未來學對國家實現并保持領先性至關重要,未來產業是未來學的核心體現。”騰訊研究院智慧產業研究中心主任吳朋陽認為,現代社會發展過程是人類科技樹不斷被點亮的過程,2020年的疫情沖擊,將是未來產業形成以致重構全球價值鏈的拐點。大富科技(安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孫尚傳呼吁中國要面向未來打造工業5.0,“高科技創新需要應用場景,重大創新需要重大支撐”。提出“硬科技”理念的中科創星創始合伙人兼聯席CEO米磊認為,以人工智能、集成光路和生命科學為代表的硬科技產業革命已悄然開始,只有抓住此次產業變革機遇,才能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個“中國夢”為現實。作為投資人,英諾天使基金創始合伙人、中關村天使投資聯盟榮譽主席李竹異常清醒:“風口的變化實在是太快了……天使投資人都要有跨界學習的能力,也要有自醒力。”
(二)
近年,關于未來的各種預測紛至沓來——北約發表《科技趨勢:2020-2040》報告,分析了未來20年的國防技術發展趨勢,指出在未來20年里,可以用智能化、互聯化、分布式、數字化等4個最重要的特征,來定義關鍵的先進軍事技術,還提出未來20年8個顛覆性技術域:數據、人工智能、自主、空間、高超音速飛行、量子、生物技術和材料;為幫助相關部門對未來30年可能影響國家力量的核心科技有一個總體上的把握,為國家及社會資本指明科技投資方向,以確保美國在未來世界中的戰略優勢,美國公布《新興技術趨勢報告》,明確提出物聯網、機器人與自動化系統、智能手機與云計算、合成生物科技等20項最值得關注的科技發展趨勢……
事實上,黨和國家、政府有關部門已經提前對“未來產業”做了不少研究、部署,制定了一系列極具未來思維的規劃,比如明確提出“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創新強國,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三步走戰略目標的《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提出“到2030年人工智能理論、技術與應用總體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成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創新中心”目標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旨在“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汽車強國”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等等,一些“先行者”,比如深圳甚至早在多年前就出臺了富有操作性的《深圳市未來產業發展政策》。
過去未去,未來已來!黨的十九大提出了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遠景目標,屆時,中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將大幅提升,社會生產力、國際競爭力、國際影響力將再邁上新的大臺階。到2035年,中國鐵路網將達到20萬公里左右,其中高鐵7萬公里左右,20萬人口以上城市實現鐵路覆蓋,50萬人口以上城市高鐵通達,全國1、2、3小時高鐵出行圈和全國1、2、3天快貨物流圈全面形成,率先建成現代化鐵路強國。
2021年3月全國兩會通過的“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著眼于搶占未來產業發展先機,前瞻謀劃未來產業——在類腦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術、未來網絡、深海空天開發、氫能與儲能等前沿科技和產業變革領域,組織實施未來產業孵化與加速計劃,謀劃布局一批未來產業。在科教資源優勢突出、產業基礎雄厚的地區,布局一批國家未來產業技術研究院,加強前沿技術多路徑探索、交叉融合和顛覆性技術供給。實施產業跨界融合示范工程,打造未來技術應用場景,加速形成若干未來產業——從而為中國未來產業初步制定了“路線圖”。
“一個最大的感受或者啟發,就是要有未來思維,做堅定的‘未來派’:從未來看現在,從未來倒逼現在,按照未來衡量今天的抉擇。這里的‘未來’,是‘把脈’以后可以感知的未來,是‘登高’以后可以看到的未來……”在后記《培養未來思維 做堅定“未來派”》中,作者這樣寫道。
“一個國家能否成為領跑型國家,很大程度上就要看能否以未來思維部署未來產業,力爭抓住制高點,掌握塑造未來世界的決定性力量。”作者更在書中指出,作為一個重大課題,“未來產業”太值得研究和思考,呼吁更多的人“樹立未來思維,探尋和把握‘硬趨勢’,做堅定的‘未來派’”“未來,充滿無限可能。期待更多人成為把握趨勢力量的人,創造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世界……”
(三)
憧憬未來,不如創造未來。正如麻省理工學院物理系終身教授、未來生命研究所創始人麥克斯·泰格馬克在《生命3.0:人工智能時代人類的進化與重生》一書中寫到的那樣——“我們的未來并沒有鐫刻在石頭上,只等著發生——它要由我們來創造。讓我們一起創造一個振奮人心的未來吧!”
《未來產業:塑造未來世界的決定性力量》一書尚未出版,就贏得多位知名人士的高度肯定。
創新工場董事長兼CEO李開復先生在推薦語中寫道:“未來不是遙不可及的眺望,需要有一批有識之士以前瞻高度統籌布局。《未來產業》一書立足當下,尋找歷史方位,明確沖鋒方向,突出硬科技對未來的塑造力,凸顯創新生態對未來的構建力。不同領域的有識之士從各自視角出發,解剖未來、構想未來。期待讀者能通過此書觸碰到未來脈搏,一窺未來產業的創新魅力。”
得到app創始人羅振宇先生在推薦語中這樣表示:“預測未來的最好辦法,就是把它創造出來。《未來產業》這本書很有價值,它由4位媒體人和近20位眺望者、思考者為世界共同創造。它告訴人們,在未來,哪些“變量”會對我們這代人的生活產生山呼海嘯般的影響。讀這本書,我們會感受到那八個字的力量:‘過去未去,未來已來’。”
“這本書不僅將近20位智者、思想者、眺望者的對話錄和思考原汁原味地呈現,還將作者在調研過程中的所思所想以文字記錄下來,以啟發啟示決策者和社會各界。”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劉俏教授在題為《決定我國未來產業的五大趨勢》的推薦序中說:“預測未來最好的方式是創造未來。而創造未來,需要有未來思維,需要思想的力量。這本著作研究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大問題’‘真問題’,透過字里行間,啟發我們去認知那些塑造未來產業的思想力量。”
“未來是一個神奇的詞,它以時光為底,以不可預知為題,以奇跡為注腳,以期待為前行的步伐。”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副院長田軒教授在題為《刻度思想的力量 致敬可期的未來》的推薦序中說:“全書以對話訪談實錄的形式,以‘超級合作者’的視角將內容展開,娓娓道來,化繁為簡,能夠讓讀者更加輕松地在最短的時間里,對于過去、現在與未來,勾畫出自己全局性的思考框架。更精彩的是,當時光的故事及與其背后的經濟學邏輯相會交融,伏脈千里的文字,為我們勾勒出了經濟結構、技術發展、體制、政策交織出的一個個生動的機會窗口。”
知名科幻作家韓松在題為《在奇跡還沒發生時,就提前看到》的推薦序中指出:“20世紀60年代以后進入了所謂‘人類世’。這也被描繪為‘未來加快入侵現實’的時代。未來已經到來,只是尚未流行。生物進化中的失敗者,比如恐龍那樣的龐然大物,并不是適應不了現在,而是適應不了未來,在迅速來到的變化前面,哪怕臨時抱佛腳也不堪一擊。這便是這部《未來產業》帶來的啟示。”
值得一提的是,《未來產業》一書還附錄了和未來密切相關的“參考書目”,堪稱一份“未來書單”,并在19章每一章前摘錄了一段和“未來”有關的富有哲理的話,給人以啟迪。
“十四五”開局之際,一些省區市如北京、湖南、河北、江西等地紛紛在“十四五”規劃和2035遠景目標建議中對“未來產業”作出部署,但仍然有相當多的地方無動于衷,或者漠然處之……對于那些有志于謀劃、部署未來的地方、企事業等單位來說,《未來產業:塑造未來世界的決定性力量》無疑是一本及時的參考書。(劉雅文)
編輯:楊嵐
關鍵詞:未來 產業 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