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藝文
一桌“春天”
記憶中,每當清明時節,家鄉湖北總是細雨蒙蒙,春意盎然。春色中,除了枝丫翠色欲滴的模樣,更有餐桌上獨屬這個時節的特色美食。
今年清明回鄉祭掃,雖然假期不長,卻帶回來一桌“春天”:新采摘的野生蒿草和香椿芽,叔叔提前挖好的嫩筍……抵達北京家中,已是下午兩點多,打開行李,伴隨著食材的新鮮味道,喚起了我關于家鄉清明的味覺記憶。
于是,趁食材還新鮮,我趕緊張羅起晚飯。
野生蒿草是家鄉制作清明小吃蒿子粑粑的原料,這道小吃的制作工序較復雜,也頗有點技術含量。為保證品質,我先打電話向大姨取經,她是家族公認蒿子粑粑做得最好的人。按照她的指點,我先去除蒿草的粗老葉子,只留下最嫩的部分。擇著蒿草,孩子們前天在家鄉田埂上摘蒿草的情景躍然眼前。小時候,同他們一樣,每當清明時節,我也總是和小伙伴一起,拎著籃子興高采烈地走在田埂上摘蒿草,然后送到大姨家。大姨必然擺開架勢和粉揉團,一大家子圍在一起做粑粑,不僅熱鬧非凡,更能美餐一頓。
擇好蒿草,我的思緒也從家鄉飄散回來。按照大姨的指點,回想著當年她的樣子,我將嫩嫩的蒿草放到水中煮爛,然后按3∶2的比例準備好粘米粉和糯米粉,用蒿草汁攪拌揉勻后,分成小團并放入磨具中按壓成型。最后將蒿子粑粑放入鍋中隔水蒸,大約10多分鐘,一股熟悉的清香在廚房彌漫開來。我知道,我在異鄉首次制作蒿子粑粑應該取得了成功。打開鍋蓋時,我已忍不住先嘗一塊兒,口感軟糯有嚼勁兒,尤其是那股蒿草特有的清香,讓人瞬間回到故鄉,置身于那片細雨蒙蒙,翠色欲滴的田園景色中。
與野蒿的鮮嫩相比,眼前的香椿顯得老了些。想起前日提及要去采摘香椿時,舅舅一臉詫異。“你們竟然愛吃香椿?現在家里吃這個的人很少了。你們看看,因為沒有人摘,香椿芽這么早就老了。”舅舅指著門口的香椿樹說:“香椿就是越摘越嫩,不停地摘,才能多長幾茬。你們要摘呀,只能找那種摘過,現在又新長出來的。”尋尋覓覓,終于摘得一些。雖然不是最嫩的香椿,但配上家鄉的土雞蛋,仍然是春天里頗能治愈的一道菜。
到清明時,家鄉山上的竹筍雖然還有,但已不是最嫩最鮮美的時候。大約兩周前,三叔早就挖好了嫩筍,拿開水焯好后放在冰箱里儲存好,等我們從家鄉臨走時放進了我們的行李中。制作嫩筍,當然要用家鄉的當家做法。春筍切塊兒,將五花肉炸出油脂,放入春筍炒至金黃,再放入調料,香噴噴的春筍燒肉就出鍋了。
來自家鄉的食材,運用地道的家鄉做法,在北京,這桌“春天”,親切而溫暖。吃著熟悉的味道,不僅如同回到故鄉的春天,更能品味出親人之間的惦念。
編輯:陳姝延
關鍵詞:家鄉 蒿草 春天 香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