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教育>成長·導航
我家的“姐弟倆”
我是一名教師,但會上課會科研真的不意味著會育兒。我育兒感悟中的教訓遠遠多于經驗,實踐常常擊碎理論,與其說是我如何培養孩子的,不如說是孩子教會我如何為人母。在這個過程中,我無奈過、崩潰過,但也收獲無數的溫暖和欣喜。如今,我很感謝這兩個可愛生命的到來,是他們讓我的人生更加充盈幸福。
我家倆娃是“姐弟”結構,姐姐12歲,弟弟9歲。電影《我的姐姐》中,姐姐的倔強與弟弟的乖巧在我家兩個孩子身上也有著驚人的相似。記得在姐姐7歲那年,曾經因為我批評姐姐發了很大的脾氣,當時她說了一句話讓我記憶猶新,“你們就是看我不順眼,那我就離開這個家吧,反正你們還有一個孩子,他夠聽話……”那一刻,我怔住了,我意識到是我跟孩子相處方式出了問題。孩子沒有錯,是我自己忽略了二孩養育的“平衡問題”。我想當然地認為,只要我自己心里是愛兩個孩子的,就不會出現孩子之間的互相嫉妒。但事實上,即使雙胞胎都很難一碗水端平,更何況有著年齡差距的兩個孩子?如今家長們重男輕女的并不多,但往往一方面過于關注大寶,沒時間陪二寶;另一方面又根深蒂固地認為大寶就是應當讓著二寶,這樣就容易造就“心理失衡發脾氣”的大寶和“乖巧求關注”的二寶。于是我開始慢慢調整跟兩個孩子的相處方式:
尊重個性差異,回避相互比較。很多家庭兩個孩子的性格是截然不同的,這使得二孩的養育變得極富挑戰性和新鮮感,很難將大寶的養育過程如法炮制到二寶身上。
我曾批評姐姐為什么不能學習弟弟的乖巧,也曾批評弟弟為什么不能像姐姐那么堅強,但這種方式不但沒有激勵他們學習對方的優點,反而加劇了兩個孩子的矛盾,使得他們互相告狀,互相拆臺。孩子的爸爸專門提醒我不要去拿孩子互相比較,因為天性不同。后來,我逐漸改變跟孩子的交流方式:一是盡量避免當著一個孩子的面去批評另一個孩子,尤其是避免在弟弟面前批評姐姐;二是多用表揚一個孩子的方式,使另一個孩子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從而通過改變自己來獲得同樣的肯定。比如,弟弟吃飯磨蹭,我就會表揚姐姐吃飯棒,弟弟聽到就會加快吃飯速度;三是讓兩個孩子意識到彼此是不同的,各有各的優點和缺點,爸爸媽媽也是不同的,世界就是因為人人不同才變得有趣,才需要互相幫助,需要取長補短。
給足相處空間,減少家長干預。二孩家庭中,倆娃的糾紛是經常上演的,有時候是弟弟蠻不講理,有時候是姐姐以大欺小,我也曾因為看不下去而主持正義,但發現一旦大人介入反而加重孩子之間的矛盾,尤其是勸姐姐讓著弟弟,會在姐姐心中滋生對弟弟的忌恨。家人說,我不在家的時候,姐姐訓弟弟的口氣跟我批評姐姐如出一轍。這讓我突然意識到,我就是姐姐的鏡子,讓姐姐跟弟弟和平相處的最好方式,就是我對姐姐要溫柔以待,并且盡量要讓孩子們自己找到相處之道。
從那以后,姐弟倆吵架時,我常常躲起來聽熱鬧,沒有大人撐腰的弟弟開始學會哄姐姐,向姐姐承認錯誤。兩個孩子之間,從最初經常“互下戰書”“各劃禁區”到簽訂“和解協議”“文具玩具出租協議”等,盡管有年齡差,但是已經開始平等的“談判”,在這個過程中學到的為人之道也幫助他們在各自班級跟同學建立了良好的關系。
創造友愛環境,避免零和選擇。我家倆娃之爭多是“不患寡而患不均”,盡管有人認為要培養孩子的競爭意識,但一方獲勝另一方失敗的零和游戲在我家會加劇孩子間的矛盾,因此我都會設置“皆大歡喜”的雙贏模式。從而不會因為對方表現好減損自己的成就感。姐姐要強好勝,我就多給姐姐創造當老師的機會,姐姐教會了弟弟騎自行車、滑雪,陪伴弟弟跑步,指導弟弟做題,在這個過程中,姐姐極盡耐心,弟弟也愈發崇拜姐姐,姐弟親情日益增進,姐姐成了弟弟最好的老師,弟弟則是姐姐最好的玩伴。有時也會給兩個孩子約定各自的小目標,如果一個人達不到,全家都不能出游,兩個孩子會彼此幫助、互相鼓勵,共同達到目標。
事實上,育兒無定法。在養育二孩的路上,我只是一個探索者。我的育兒態度是“把孩子當領導,把育兒當工作”,只要對孩子給予足夠的尊重,找到合適的方法,堅持陪伴的話,真的會靜待花開。
(作者系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開放研究院教育與開放經濟研究中心研究部主任)
編輯:位林惠
關鍵詞:孩子 姐姐 弟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