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生態>資訊
中華鱘下海記
這幾天,我們的微信群都被一個消息“刷屏了”:又有一萬尾兄弟姐妹們回歸長江。作為上幾屆的“學長”,我想講一下我的經歷。
江里出生
我出生在長江,相貌平淡無奇,但要說起我的祖先那可厲害了。我的祖先在距今1.4億年前就已經存在了,和恐龍生活在同一時期,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動物之一,所以我們被稱之為“活化石”“水中大熊貓”,哦,因為是中國特有,我還有一個特別好聽的名字——中華鱘。
曾經,我的兄弟姐妹們遍布黃河、長江、錢塘江、閩江、珠江流域,但因為水體污染、航運干擾、江底挖沙、過度捕撈等等,導致我們的家族種群規模持續衰退,目前長江是我們唯一的分布區域。
早在1988年,我們就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2010年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極度瀕危物種。所以,我可是很珍貴的。
說到保護,我想特別介紹一下我的出生地——中華鱘研究所。
這還得從1981年說起。
那年1月,葛洲壩工程大江截流后,阻斷了我們的洄游繁殖路通道,對我們產卵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很快第二年,中華鱘研究所就成立了,這是我國首個因大型水利工程興建而設立的珍貴魚類科研機構。
1984年,研究所科研人員成功催產3組野生中華鱘親魚,通過人工授精,孵化出中華鱘魚苗24萬余尾,并首次開展了中華鱘放流活動。
幾十年間,三峽集團至今已連續實施64次中華鱘放流活動,累計向長江放流中華鱘超過504萬尾。
好吧,我就是其中一位,我是妥妥的“子二代”。
海里成長
自我出生起,大海就是我的夢想之地。
幾年前的春天,我被科研人員送至長江邊,開始我的大海之旅。
從我的出生地宜昌到上海崇明島,一共1700公里。這條路說長不長,卻也是艱難的一條路。
但我要不畏艱難,“鱘”夢大海。
有人要問我了,帶干糧了嗎?路上有沒有“外賣”?
不用擔心,我可是“無肉不歡”的食肉動物。我吃飯的秘訣是“吸,吸,吸”就像吸塵器一樣吸食浮游生物,小魚、小蝦。一路游,一路吸。
哦,我還有一個特殊的小技能:就是自帶通往大海的導航,天生具有極佳的方向感,在游往大海的路上不用擔心我迷路。
當然,我也遭遇了一些可怕的事情。
比如低至零度的寒冷水域。要知道,我是冷水魚類,最喜歡的水溫是19~22度。嗯,不過好在在研究所時,我接受過遭遇冰冷水域的訓練,咬咬牙,我挺過來了!
其實我最害怕的還是沿途的漁網,總有一些人想把我占為己有或者吃掉。這里友情提示,我可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售賣我可是會受到嚴重懲罰的哦。
不過,好消息是,目前在我途經的沿線都配置相關監測救護設施。從最初只有30%~40%的中華鱘寶寶能到達大海,現在已經提高到70%了!哈,我就是其中一員。
接下來,我要在大海里生活到9~14歲,當然,還有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尋找真愛!
返回長江
早在研究所的時候,我就知道,宜昌是我的根,我還要再回到長江。
很多人是不是在想:這也太能折騰了!
這也是我們種群的獨特之處,我們一生中大部分時間都生活在海里,但當成年時,就會逆流而上,洄游至淡水江河。
每年的春夏之交,成年伙伴們都能準確地找到長江口,洄游至上游金沙江一帶產卵,孵化的魚苗將繼續沿著父輩的“足跡”,漂游入海。生命在于運動不是?
我也要告訴大家一個小秘密:洄游過程也異常艱辛,游程近萬里,耗時近兩年,在此期間我們將滴食不盡,全靠消耗自身營養儲備,維系暢游長江的體力。是不是很偉大?
當然,我現在還在大海里,對于將來的洄游已經很向往了!
哦,順便說一句,在科研人員的幫助下,我現在可過著“互聯網+”的生活,我配備了衛星標記、聲吶標記等等高科技裝備,方便研究人員觀察我的一舉一動。所以,未來的路我相信一定會“平坦而寬闊”!(王菡娟)
編輯:秦云
關鍵詞:中華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