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經濟>資訊
我為什么不擔心就業?
——中國經濟怎么看之四十六
每年全國兩會的總理記者見面會,或者每個季度公布宏觀數據后,就業問題都會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
作為一名媒體工作者,或者說,作為一名以經濟分析為本職的觀察者,近些年來,我對就業率的觀察也一直不敢放松。但從內心的感受來講,我越來越不擔心這個問題。
理由實在太多,僅舉幾則。
一是主觀感受。
我講個小例子。我的表妹,東北某大學獨立學院計算機專業本科畢業。畢業時,曾興沖沖來北京闖蕩,結果賣了三個月保險后,果斷打道回吉林了,找了一份美術編輯工作。這與她的專業八竿子打不著,卻與她從小對美術感興趣的經歷相契合。工作剛兩年就成為單位骨干了。即便是在經濟已經落后全國的東北,她的同學,除了跟家里做生意的外,也都有相對穩定的工作。有意思的是,真正搞計算機的不到一成。
據國家統計局測算,2021年我國城鎮新增勞動力約1400萬人。其中,高校畢業生909萬人,創歷史新高。我們的生活經驗已經表明,在中國,只要受過高等教育,在半年內找一份能養活自己的工作,絕對是一個大概率事件。當然,預期過高、家里有老可啃的要除外。
二是歷史數據。
今年一季度,國家統計局給的數據是,城鎮調查失業率平均為5.4%,同比下降0.4個百分點,低于5.5%左右的預期目標。新增就業297萬人,完成全年目標的27%;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103萬人,就業困難人員就業37萬人,均保持較高水平。
如果我們翻翻近10年的就業數據,我們就會發現,這個數據是所有經濟數據中完成得最好的,每年都是超目標完成。即便2020年,我國全年城鎮新增就業也達到1186萬人,超額完成了目標任務。
根據宏觀經濟數據曲線外推,我們也很容易就得出樂觀的結論。畢竟,宏觀經濟的穩定性要遠比一個企業、一個行業強得多,可預測性也更強。
三是高質量發展。
20年前,中國宏觀經濟統計上,有一個估算模型,即GDP增長一個點,能帶動100萬人就業。
隨著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步伐越來越快,經濟結構調整不斷深化,這個模型的比值也逐漸向1:200萬靠攏。如果考慮到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經濟特征,催生大批新型就業形態,這個比值會更高。
總之,就業率作為連接宏觀經濟供給和需求的橋梁,作為提升社會幸福指數的關鍵指標,作為宏觀政策的基本依據,無論怎么重視,都不過分。但關注的重點,應該逐漸從總量供需向結構優化轉變,向優化人力資本配置環境以及為弱勢群體提供基本崗位供給傾斜。
編輯:秦云
關鍵詞:中國經濟 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