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生態>聚焦
“生態黃河”重現中原
路邊鮮花俏,小鳥枝頭鬧,溪水歡快笑,山腰白云飄。三門峽靈寶市是黃河入豫的第一站。域內小秦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秦嶺山脈最東端,是黃河中游重要的生態屏障和水源涵養地,也曾是全國第二大黃金產地,40多年來產出黃金450余噸,生態環境也因淘金一度遭到破壞,河水尷尬地呈現黃灰白黑紅的“五彩斑斕”,美麗的小秦嶺傷痕累累。
4月20日,“住豫全國政協委員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成效”視察團在這里實地考察時了解到,從2016年開始,三門峽市委、市政府以“壯士斷腕、背水一戰”之決心,全面打響小秦嶺生態修復攻堅戰:77萬人次投入礦山治理修復,累計投入資金2.1億元,1000多個坑口被統一封堵……
如今,曾經沉寂的小秦嶺又“活”了:雙橋河等5條發源于小秦嶺的黃河一級支流水清河靜直奔黃河;林區空氣負離子含量平均達到21900個單位,是一級空氣質量標準的10倍;紅外線相機記錄了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林麝的身影;保護區新發現11種植物、80種鳥類……
與此同時,隨著生態環境的不斷改善,當地政府也抓住契機,實施經濟轉型,旅游業得到快速發展。地處小秦嶺的亞武山國家森林公園,2019年曾創下3天吸引游客10萬人次的記錄。
復綠于山,修山予民。5年多來,小秦嶺礦區實現了從靠山吃山到養山護山,從“石頭上長出草”到“石頭上長出樹”的衍變,讓“春風又綠黃河岸”變成美好現實。
張志彬 本報記者 王有強 攝影報道
編輯:秦云
關鍵詞:生態黃河 小秦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