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經濟>國企
“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報道
東北地區國企改革的5個發力點國有企業,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都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骨干力量,尤其是東北地區,國有企業地位更為突出,在一些行業中,如冶金、石化、裝備制造業、汽車工業等,國有企業起著支配作用。但由于眾所周知的一些原因,國有企業改革不到位、企業活力不足,導致整個東北經濟始終沒有擺脫困難的局面,與東南沿海活躍的經濟局面形成強烈對比。
改革是一場革命,是要付出代價的,如果單純想要改革成果,又不能忍受“陣痛”,這種想法是不切合實際的?,F在的任務是要分析改革的“陣痛”是什么,把問題搞清楚了,解決問題的方法也就有了。
國企改革的“陣痛”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是對國有資產流失的顧慮。一旦存在這種顧慮,一些政府部門就不會冒這個險,索性按兵不動,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我認為,國企改革真正有所突破,必須勇敢面對這個問題,打破思想障礙,同時要規范操作,使國有資產的戰略性調整真正有所突破。
二是對社會穩定的影響。要改革,減員是一個不可避免的問題,過程十分痛苦。東北三省前些年有這方面的教訓,一些企業改革也做成了“夾生飯”。
三是改革成本的付出?,F在一些國有企業都是負重前行。許多矛盾和問題都沒有掀開蓋子,而一旦進行實質性改革,這種矛盾和問題都會暴露出來。經營水分問題、利潤虛假問題、拖欠貸款和利息問題等。水落石出之后,總要有人來買單。或者采取債轉股消化不良債務,或者采取財政補貼彌補過去的損失。
四是領導班子轉換存在風險。法人治理結構完善之后,能否順利地形成一個優秀的領導班子,這個領導班子無論是企業家精神、職業操守還是專業能力能否符合激烈的市場競爭要求,這些都需要我們認真研究。另外還要注意到,我國現在還沒有形成完善的職業經理人市場,企業家還不能受到這個市場的約束,這也是國有企業人事制度改革中的一個重要問題。
以上這些改革中必須面對的問題,需要高度重視,并且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迎接挑戰。從東北地區來看,下一步推進國企改革需要從以下幾方面發力。
一是明確“十四五”期間國有企業改革的目標任務。推進國企改革是東北振興取得突破的一項重點任務,再有5年這項任務再不完成是說不過去的,所以必須結合“十四五”規劃的貫徹實施,在全社會形成全面完成國企改革戰略任務的共識。
二是建立分層負責的國企改革責任制。從一個地區來說,根據不同的隸屬關系,國有企業應分為中央企業、省屬企業和市屬企業。東北地區國企改革不到位,不能一概而論,要具體明確為是哪一類企業改革不到位,是央企、省企還是市屬企業?下一輪的改革應當明確責任,省市屬國有企業改革不到位,應由地方黨委政府負全責;央企改革不到位,應當由國家有關部門來負責。這樣責任明晰,減少了過去存在的相互依靠、相互推諉、責任不清的問題。當然,分級負責也不是絕對的。在中央企業改革過程中,地方黨委和政府也應全力配合,特別是在剝離社會職能、確保社會穩定方面,地方政府應當盡全力做好。
三是以科學的態度測算好改革成本。對國有企業目前的矛盾和問題要徹底展示出來,對國企多年積累的舊賬要一筆筆算清楚,不能有所遺漏。改革需要付出成本,關鍵是要實事求是地計算出付出哪些成本,然后區分出來哪些應由中央財政擔負,哪些應由地方財政擔負,哪些應由銀行部門擔負。賬算清了,改革的決心就比較好下了。在改革這個問題上,改得越早成本越低,改得越晚成本越高,而且如果現在不改,將來的成本會更高。東北有的省就存在這個教訓,本來痛下決心付出幾十億元成本就可能解決的問題,由于當時認為成本過高,現在要付出幾百億甚至上千億元。
四是集中力量,集中資源,實現重點突破。考慮東北地區目前的經濟社會承受能力,我認為國企改革不宜大面積齊頭并進,而是要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一企一策,集中各方面資源和力量,由各級政府、金融機構和企業同時發力,取得重點突破,這樣做可以增強改革信心,提高國企改革的成功率。
五是要營造鼓勵改革創新、容忍探索失敗的社會氛圍。國企改革是一場十分復雜的系統工程,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面對的困難難以想象,需要一批攻堅克難的改革者去闖去試,各級黨委政府應當鼓勵這種改革精神,有的改革措施從短期看是失敗的,但有可能是一個試錯的過程,從長期看又是正確的,這時就應當以一種寬容的態度對待這種失敗,并且進一步完善改革方案。只有形成這種氛圍,國企改革才能有實質性進展。
(作者系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
編輯:秦云
關鍵詞:東北地區 國企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