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生態>聚焦
碳達峰不能“碳沖鋒”
——來自全國政協委員“氣候變化讀書群”的思考
全國政協委員武鋼在介紹“碳中和”情況
參加“氣候變化讀書群”的委員們在了解“碳中和”智慧園區的情況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要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拿出抓鐵有痕的勁頭,如期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標。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碳達峰”“碳中和”備受關注。全國政協人資環委高度重視氣候變化工作,專門啟動了“氣候變化讀書群”,并組織全國政協委員到北京大興區亦莊經濟技術開發區開展讀書線下活動。
第一張“碳中和”證書
在金風科技“碳中和”智慧園區,高高的風機,在不停地旋轉發電……
研發樓、智慧樓、動力站、車棚、溫室大棚等園區建筑屋頂分布著光伏發電板。
園區綠電采用自發自用余電上網的模式,發電優先由園區自身負荷消納,自身無法消納部分銷售給電網,供電公司按約定電價向金風園區支付電費。園區合理利用用電峰谷價差提升能效。空調通過水蓄冷,在用電低谷時段儲存能量,在高峰時段循環釋放能量,可節省30%~60%的用電;空調和照明通過傳感器自動調節,控制開關,實現節能。
另外,金風科技的智慧能效技術,使園區實現水、電、氣等能耗的數字化、可視化;通過智慧能效平臺,能夠直觀了解損耗情況,針對性提出建議報告,降低能耗損失。
這一切一切,都感染著參加“氣候變化讀書群”讀書線下活動的全國政協委員們。
“金風在自發自用綠色電力不計入碳排放核查范圍基礎上,對于園區生產生活總溫室氣體排放量通過參與自愿減排購買CCER(中國核證減排量)進行核銷后,獲得北京綠色交易所‘碳中和’認證,成為國內首個可再生能源‘碳中和’綠色智慧園區項目。”全國政協委員、新疆金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武鋼的介紹得到了大家的贊嘆。
136人參與的“讀書群”
今年是我國“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全國政協人資環委高度重視氣候變化工作,在李偉主任、劉雅鳴副主任的全力支持下,在今年1月啟動了“氣候變化讀書群”,在專委會辦公室領導的高效組織協調下,讀書群的工作按照全國政協讀書辦的統一要求,圍繞氣候變化這個主題有條不紊地開展了深入的讀書交流和探討。
讀書群的群主是全國政協委員張興贏,他告訴記者,讀書群在八位導讀委員的精心準備下,分別圍繞“氣候變化的事實及風險(朱定真委員)”“氣候變化與國際合作(谷樹忠委員)”“科學利用地下空間,建設綠色低碳基礎設施(李朋德委員)”“綠色城市和韌性城市(黃艷委員)”“氣候變化對環境和健康的影響(江桂斌委員和陳利頂委員)”“碳達峰碳中和約束下的能源供給(湯搏委員和武鋼委員)”六個專題開展了深入淺出的導讀,引起了很多委員的熱烈反響,雖然氣候變化是一個比較專業的領域,但是由于氣候變化與我們的生活和生產方式以及經濟社會息息相關,所以關注的委員非常多,參與人數達136人,位列所有十個讀書群的第四名。
長期專注從事衛星觀測大氣成分(氣溶膠顆粒物、痕量氣體,溫室氣體等)及其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研究的張興贏委員,提交的“關于加大投入建設碳中和科學監測和評估體系的提案”受到各方面關注。
“在今年兩會期間,有30多個委員的提案和發言涉及氣候變化和碳中和的相關工作,這些都得益于氣候變化讀書群的交流碰撞,產生了建言獻策的思想火花。”全國政協常委、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主任李偉對讀書群工作特別重視,他介紹說,“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應對氣候變化不僅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負責任大國應盡的國際義務,這不是別人要我們做,而是我們自己要做。”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大考”
在中國國際發展知識中心,參加讀書線下活動的全國政協委員進行了深度交流。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對我們黨治國理政能力的一場大考。要加強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完善監督考核機制。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扛起責任,做到有目標、有措施、有檢查。領導干部要加強碳排放相關知識的學習,增強抓好綠色低碳發展的本領。”武鋼認為,各個國家各個城市,正在出現大量應對氣候變化的措施,它們不是一次性的,也不是孤立的。城市應對氣候變化,至少可以在政策創新、生態城市發展、新技術和日常做法的轉變四個領域檢測實驗。將干預氣候變化的應對措施,融入城市治理的日常行為中去,從而加強應對城市氣候挑戰的方式。應對氣候變化城市干預措施,就需要大膽的戰略實現低碳城市。例如,城市倡議通過增加綠色空間,增加綠色能源利用,碳交易,恢復濕地等。還需要了解如何通過政策和激勵措施改變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建設零碳排放社區和城市。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硬仗。碳達峰不是碳沖鋒,一些地方可能認為2030年碳達峰之前,可以抓緊上一些高耗能、高排放項目,這是誤區,也是要堅決遏制的。”全國政協常委、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姜大明提醒,盡早完善相關市場化機制。
“作為世界最大的原鋁生產和消費國,加快推進鋁行業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對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意義重大。”全國政協委員余德輝認為,加快鋁行業綠色低碳循環高質量發展,僅靠行業自律遠遠不夠,國家層面要發揮主導作用,切實加強對行業和企業碳減排、碳達峰以及超前謀劃碳中和工作的指導和監督,真正形成政府、行業和企業的上下合力。
“隨著氣候變暖和城市熱島增強,城市植物物候將會發生明顯變化,增強了致敏性花粉的季節性變異,由此給預防花粉致敏癥帶來很大的不確定性。如何提高城市生態系統韌性和應對未來全球變化的能力,將成為目前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因此,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城市與區域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陳利頂建議:將基于自然解決方案的綠色基礎設施納入城市建設與發展規劃,增強城市韌性和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將綠色基礎設施作為城市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進行統籌考慮,通過生態用地恢復和優化調整,實現城市生態系統的結構優化和功能提升;將城市屋頂綠化、提升城市生態系統功能和碳中和能力納入國家戰略規劃。在我國面對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的重大壓力下,通過城市屋頂綠化,不僅可以改善人居環境質量、提高城市應對氣候變化能力,而且在提高城市碳中和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將鄉土植物和原生景觀(自然生境)保有率納入城市綠色基礎設施和生態建設考核中,提升城市自然生態屬性和生態系統功能。研究發現,人為改造的綠地與原生自然綠地相比,其生態功能較低。”陳利頂特別建議,在開展城市大規模改造和綠色基礎設施建設時應避免“清場式”生態恢復模式,盡量保留原自然生態和綠地景觀,降低對原生態的破壞,提高城市生態系統功能。
一舉多得的“黏合劑”
全國政協常委舒曉琴認為,碳達峰、碳中和備受國際關注,但對公眾而言是一個“新生事物”,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地方經濟發展、傳統行業轉型、新興領域前瞻性投資、個人消費觀改變等多方面,需進一步提升社會各界對碳達峰、碳中和的科學認知。人人都要從自己做起,應對氣候變化。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公共外交協會副會長邱小琪認為,從國內看,這一重大宣示對我國應對氣候變化、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對建設美麗中國具有重要意義。從國際上看,我國宣布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是站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上來看待全球生態問題,包容和諧、共同建設的理念,給國際社會帶來了深遠影響。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加速演變,合作應對氣候變化應是新時期中歐、中美關系的‘黏合劑’‘潤滑劑’。”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谷樹忠認為,為適應國際關系格局新情況和新趨勢,發展維系互利互惠、持續穩定的中歐、中美關系,確保我國和平發展和民族復興進程行穩致遠,切實將合作應對氣候變化作為中歐、中美關系的強力“黏合劑”。
張興贏表示,應對氣候變化、降低碳排放工作是“一舉四得”的事:第一,有利于推動經濟結構綠色轉型,加快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助推高質量發展;第二,有利于推動污染源頭治理,降碳的同時,也減少了污染物的排放,從而與環境質量改善產生顯著的協同增效作用;第三,有利于提升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保護生物多樣性;第四,有利于減緩氣候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減少對經濟社會造成的損失。
全國政協副主席何維對線下活動給予了高度評價,他特別指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實踐,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重大舉措,是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作出的重要戰略安排。委員們要進一步統一思想、凝聚共識,切實增強責任感使命感,推動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如期實現,為落實‘十四五’規劃決策部署貢獻力量。”
編輯:秦云
關鍵詞:碳達峰 碳沖鋒 氣候變化讀書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