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藝文
撒帳歌娘
洪振秋
在徽州鄉間,游走在曲折的青石板雨街,觀賞著參差斑駁的灰墻灰瓦古樓,品味著方門、天井、花窗、馬頭墻……此時,如果從哪家古樓飄出一句徽式“撒帳歌”,你若不陶醉,那才怪哉!
徽州的“撒帳歌”源遠流長,傳說始于西漢時期。漢武帝劉徹娶了李延年貌美如花的妹妹為妃后,入帳共坐,飲合巹酒(俗稱交杯酒),聽宮女邊唱邊撒五色同心花果,遂相沿為風俗;宋代流入徽州,又逐步演變成徽州版歌劇“撒帳歌”。
既然是“撒帳歌”,顧名思義就是把許多別具寓意的五谷瓜果,不間斷地撒在床上絲帳上,邊撒邊唱,以示伴奏。也正是因為絲帳掛在床上,為了“露臉”,徽州人各種精工細做的好床都爭先恐后在這一天閃亮登場。我也是在參加朋友婚禮時,看到了民間傳說頗多的“千工床”。
“千工床”是徽州古時徽商大戶人家才擁有的,是要能工巧匠辛苦一千個工時才能完成的珍貴婚床,可見其耗資、耗力的巨大。婚禮當天,這張祖上流傳下來的古典婚床,可謂賺足眼球。
當然,同樣引人矚目的還有撒帳歌娘。那場婚禮上遇到的春嫂,便是村莊中鼎鼎有名的撒帳歌娘。據說曾經還是村中有名的樣板戲演員。她的天分很好,當年,每次看完《沙家浜》《杜鵑山》《智取威虎山》等樣板戲后,第二天就會唱出徽味版的那出戲,今天是阿慶嫂,明天就是秋香、小常寶。后來,樣板戲少了,她又迷上土生土長的“撒帳歌”,專門在喜慶時,替人家唱。她用方言唱的“撒帳歌”,人人都喝彩,為此也贏得不少“粉絲”。
記得那一天,春嫂走進洞房,擠到“千工床”旁。她身邊放有一個大大的五谷盒,里面盛滿稻谷、高粱、粟米、小麥、赤豆,桌上的紅漆小盒也盛滿瓜子、花生、紅棗、板栗、百子糕等果品。當她的手剛伸進紅漆盒的五谷時,洞房格外安靜,只見她的手緩緩從五谷中拿出,輕輕地在五谷盒上捏了捏,再悠悠地把手舉起,身體一會兒向東,一會兒向西,一會兒南北旋轉,對著“千工床”輕輕拋撒出手中的東西,一句句很美的歌詞同步飄出:
撒帳東,羅緯繡幕圍春風。
撒帳西,歌舞留人月易低。
撒帳南,新人轎上著春衫。
撒帳北,春色惱人眠不得。
撒帳上,睡覺不知新月上。
撒帳下,美酒清歌曲房下。
此時,洞房里傳出五谷落地的沙沙聲,落在桌上的青花瓷盤中,也會發出悠美的響聲,頗有“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清雅之境……而春嫂此時也深知,鄉里鄉親此時都圖個吉利,圖個熱鬧,所以也傾盡全力出神入化地表演,把自己當成從云層中落下的仙女,正在人世間翩翩起舞,盡情歌唱!難怪好多村民都說,她很像黃梅戲中的名角嚴鳳英,又有的說她像越劇名角茅威濤……而我卻似乎又一次走進唐詩宋詞之佳境了,那街、那樓、那人、那聲音無處不充滿古雅的意境和常人的渴望,真是美妙極了。
徽州民間文化,傳承得確實很真切,只要你有心,都看得出、品得出。
(作者系安徽歙縣政協秘書長)
編輯:陳姝延
關鍵詞:撒帳 徽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