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農業>資訊
江西贛州信豐縣推動蔬菜產業高質量發展——
對接大灣區 橙鄉菜正鮮今年“五一”,賴昌青過了個名副其實的勞動節。他是江西贛州市信豐縣惠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總經理,經管著500多畝菜地。公司基地的螺絲椒、黃瓜大規模上市了,剛完成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基地的備案,就接到大灣區的3個訂單,發出去20多噸菜。
立足毗鄰大灣區沿海市場、生態氣候條件好等優勢,贛州近年來大力發展設施蔬菜。信豐縣作為贛州6個蔬菜產業重點縣之一,按照“擴規模、育龍頭、補鏈條、創品牌、強營銷”的發展思路,推動蔬菜產業高質量發展,由傳統的露天蔬菜優勢區向設施蔬菜強縣轉型。2020年,信豐蔬菜種植面積21萬畝,總產值18億元,成為繼臍橙之后,又一個富民的農業主導產業。
找到設施蔬菜的主攻方向
山上臍橙接云碧,山下蔬菜連棟鮮,一條大路通往信豐縣大塘埠鎮萬星村。這個蔬菜專業村在全贛南都出了名。
“我們的設施蔬菜集中連片,生產條件好,管理規范。”萬星村支部書記賴華鵬介紹,全村蔬菜基地面積有2000畝,其中一半是設施蔬菜,有3家公司在此發展。村里成立了綠盈盈農業專業合作社,經營著100多畝大棚。
幾年前,這片地還處于“用一半、荒一半”的狀態。因為沒有機耕道、缺乏灌溉條件,種菜“靠天”,產量不穩定。加上扎堆上市,效益更上不去。
其實,包括萬星村在內,信豐縣的露天蔬菜曾經輝煌過。改革開放以來的20多年間,信豐蘿卜面積常年穩定3萬畝以上,是地理標志保護產品。辣椒種植常年在2萬畝以上,因為上市早,很受湖南、湖北市場歡迎。但隨著市場的變化,傳統的露天蔬菜生產優勢開始弱化。
要錯開上市期,提高生產效益,發展設施蔬菜是產業大勢。取材便利、造價低的竹木結構單體棚曾快速發展,但受2008年冰凍雨雪災害影響而止步。后來,不同的建設主體嘗試過冬暖棚、玻璃棚等,都因造價高,難以推廣。
針對棚型不適應本地環境、基地布局不合理等產業發展難題,信豐縣2018年專門成立了蔬菜產業發展領導小組,調整政策、改良棚型、改善生產條件,開發了經濟適用的頂部豎式通風雙膜連棟大棚,探索出越冬辣椒套早春苦瓜、早春辣椒套種苦瓜或絲瓜等高產高效套種模式。
萬星村迎來了產業發展契機,在開展高標準農田改造的基礎上,村集體將流轉后的土地進行規模化、集約化、規范化經營,發展連片設施蔬菜生產。賴華鵬說,建一個頂部豎式通風連棟大棚通常要3.8萬元,政府補貼2萬元,農民自付1.8萬元。建一畝棚,政府還給予不高于2.5萬元的貸款授信,3年貼息,極大地減輕了農民的資金壓力。
龍頭企業的積極性也被調動起來。主營臍橙業務的信豐惠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開始涉足設施蔬菜生產,通過流轉土地,在大塘埠鎮自建了380多畝大棚。2020年蔬菜產值1500萬元,約占公司總產值的35%。
在政策引導下,信豐縣實現了設施蔬菜從無到有、從傳統走向現代的轉變,截至2020年,全縣已建成設施蔬菜基地76個共2.3萬畝。
抓住職業菜農這個根本
蔬菜種植用工需求較大,而毗鄰“珠三角”的信豐縣又是個勞動力輸出大縣,如何解決這一矛盾?
信豐縣把選優培強職業菜農作為蔬菜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根本,全面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職業菜農”生產經營模式:龍頭企業發揮信息、市場、技術等優勢,提供產前、產中、產后全程配套服務;合作社抓好品種選擇、茬口安排、市場銷售等工作,統購統銷;菜農專心抓好生產環節,精細化管理。
賴昌青坦言,公司2017年菜季虧損了60萬元,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公司自己種,雇工熟練程度不高,費工”。企業要從示范種植向全方位服務轉變,把種植環節交給職業菜農。為此,他們牽頭成立了合作社,聚集了當地的12個種菜能手,帶著30多個貧困戶共同發展。“一開始我們從外地請技術員,后來政府出資,提供技術指導,培訓菜農。”
一方面,信豐縣積極招引市外職業菜農,瞄準外省蔬菜主產區,落實生產扶持、生活保障、子女教育、就業、落戶等方面優惠政策,引進專業從事蔬菜種植5年以上的家庭式市外職業菜農。通過傳幫帶方式,提高本地菜農種植管理水平。
另一方面,大力培育本地職業菜農。從村干部、能人大戶、大學畢業生、退伍軍人以及返鄉創業人員中嚴格篩選職業菜農“苗子”,實施了首批5000名新型職業菜農選培計劃和100名新型職業菜農帶頭人培扶計劃,著力培養一批懂技術、善管理的蔬菜產業主力軍。
在此基礎上,落實“每300畝地配備一名基地技術指導員”的要求,強化日常指導。充分發揮山東專家顧問團和本地技術服務團的作用,采取“以師帶徒”“田間課堂”等接地氣的方式,有針對性地開展菜農培訓。
近年來,信豐縣已發展職業菜農3200戶,引進市外職業菜農48戶。賴華鵬告訴記者,綠盈盈合作社的大棚就是由村里的職業菜農經營;基地其他公司的大棚里,有10多名返鄉創業人員在從事生產。
全產業鏈一體化發展
賴昌青今年“五一”假期的勞動跟往年有些不同:早上6∶30,組織基地的工人摘菜;中午前,把菜運進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產品贛州配送分中心,預冷、打包;下午5∶30左右,冷鏈車發車;凌晨前,這些菜就會送進廣州或者深圳的某個市場。
“以前,我們蔬菜的銷售半徑主要在贛州,摘了就在田頭或者批發市場賣了。對接上了大灣區的市場,走出去,就得考慮預冷、貨物周轉和物流。”為此,“惠洋”成了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產品贛州配送分中心投用后的首個簽約客戶。
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市場,意味著要對標,不僅是產品的質量標準,更在于產業的發展水平。
圍繞蔬菜全產業鏈一體化發展,信豐縣充分借助國企優勢,針對種苗、技術、物資、銷售等短板,規劃建設了贛南蔬菜配套產業園、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產品贛州配送分中心、全國蔬菜質量標準中心(贛州)分中心、現代化育苗中心。
其中,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產品贛州配送分中心由江西省供銷集團投資建設,集檢驗、檢疫、通關、信息化為一體,具備加工配送、電子商務、質量檢測服務、海關驗放服務、冷鏈物流等多功能,旨在加強“贛—粵港澳大灣區”兩地經貿合作,推動江西農產品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實現“買全球、賣全球”。
贛南蔬菜配套產業園項目則是由信豐縣發展投資有限公司投資建設的,規劃了大棚鋼材加工廠、薄膜廠、滴灌帶廠以及農資倉儲配送、農機展銷等。全部建成后,將填補江西省內蔬菜全產業鏈空白。
對接大灣區市場,還意味著發展思路的對接。該縣在日前舉行的粵港澳大灣區蔬菜產業合作交流大會期間,同期舉辦了農業產業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暨蔬菜產業高質量發展高峰論壇。參會嘉賓就建設高質量發展示范區、打造對接粵港澳大灣區橋頭堡、發展特色優勢產業等議題進行了交流。
賴華鵬已經感受到了對接帶來的變化——最近幾個月外地客商明顯多了,來參觀的人也多了:“我們只要把質量關把好,銷售不是問題。我們不能只是把蔬菜當成產品賣,還要做成禮品,一橙一菜,走農旅結合、生態觀光的路子。”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蔬菜 大灣 灣區 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