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生態>聚焦
地膜為啥變成了“伏地魔”?
多年來,為農作物增收高產發揮重要作用的地膜因成為造成五一期間高鐵晚點的“元兇”被再次關注。地膜用還是不用?如何用?用什么?都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殘留在田間的地膜
事件回放:
5月1日,京廣高鐵河北省定州市境內因大風天氣吹揚地膜掛上接觸網,致接觸網故障,一度中斷了高鐵運行,造成京廣高鐵動車晚點到達北京西站,使大量旅客滯留北京西站,不但打亂了上萬人的節日出行計劃,也險些釀成其他嚴重后果。
3億畝農作物在使用地膜
五一假期期間,京廣高鐵的晚點事故把地膜推在了風口浪尖上。
地膜,顧名思義,就是為土壤穿的一層外衣,多年來,它一直是農作物增收的“利器”。
看似薄薄一層的地膜,卻有著大作用:不僅可以提高土溫和保墑,還可以提高肥料利用率,增加土壤營養,從而提高農作物產量。可以說地膜覆蓋技術是我國農產品安全供應的重要保障技術之一。
同時,地膜覆蓋技術還改變了我國一些農作物的區劃分布。
20世紀80年代,我國棉花主產區主要分布在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新疆內陸棉花種植面積不到全國播種面積的5%。而隨著地膜的出現,改變了這一狀況。如今新疆內陸棉區已占全國棉花播種面積的70%以上、產量的80%以上,我國每年600多萬噸棉中,有超過500萬噸產自新疆。
數據顯示,我國每年作物覆膜面積近3.0億畝,直接經濟效益1200億~1400億元。
然而隨著地膜的大規模使用,相伴而生的農田地膜殘留也帶來了土壤環境惡化、產品質量退化、農業生產投入增加等一系列問題,導致地膜覆蓋栽培技術成果演變為“白色污染”,嚴重地影響著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據專家介紹,農膜材料的主要成分是高分子化合物,在自然條件下,這些高聚物難以分解,若長期滯留地里,會影響土壤的透氣性,阻礙土壤水肥的運移,影響土壤微生物活動和正常土壤結構形成,最終降低土壤肥力水平,影響農作物根系的生長發育,導致作物減產。
目前,全國至少有1/3的農膜殘留在耕地,對土壤均有不同程度殘膜污染。
同時,由于殘膜影響和破壞了土壤理化性狀,必然造成作物根系生長發育困難。凡具有殘膜的土壤,阻止根系連通,影響正常吸收水分和養分;作物株間施肥時,有大塊殘膜隔離則隔肥,影響肥效,致使產量下降。
替代技術“叫好不叫座”
雖是增收“利器”,但使用不當卻也變成污染源頭。地膜如何使用?如何回收?用什么材料都成了必須要解決的一道難題。
“白色污染”治理也引起了全國政協的高度重視。
2019年,記者曾跟隨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加大白色污染防治力度”專題調研組專門到河南、吉林兩省調研。
在調研中記者發現,地膜回收利用并非想象中“那般美好”。
“挺難的,老百姓使用的地膜標準質量不一樣,有的根本達不到國家標準,很容易被吹飛。”相關部門坦言。
即便能收得上來,再利用環節也不是那么“高大上”。
記者曾在吉林省扶余市弓棚子鎮的田間地頭一家廢塑料回收利用廠采訪,這家小企業廠房簡陋,噪聲巨大、污水橫流。
“我們一年收60噸地膜,把地膜加工成塑料顆粒,然后銷往河北二次加工。”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這樣的小企業并非個例。
業內專家曾告訴記者,再生塑料行業入門門檻低,企業整體偏小且分散,廢水、廢氣收集治理問題多。
目前,我國再生塑料行業企業超過2萬家,但絕大多數是小企業。
但值得高興的是,在調研中記者還發現,以淀粉等生物質為原材料的全生物降解塑料因其具有良好的降解性已悄然興起。
“這是我們用玉米秸稈生產的餐盒、塑料袋,還有被服、薄膜、餐具、購物袋、防塵網等產品。”在河南南陽生物基產業園內,相關負責人向調研組展示他們的生物可降解塑料產品。
但這位負責人也同時坦言,因為產品價格比普通塑料要貴,并不是所有的消費者都認可,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大規模推廣應用。
數據顯示,當年生物基可降解塑料產品成本、價格較高,約為常規的石油基塑料終端產品的1.5倍。
在吉林,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則表示,“目前國內的很多地膜質量并不穩定,要不就是價格偏高,有的老百姓接受不了;部分地區還出現了降解膜提前降解現象,影響了農民接受和繼續使用膜的信心和動力。”
事實上,經過十多年的研發與應用推廣,我國全生物降解地膜新技術也不斷涌現。
據記者了解,楊凌明瑞公司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通過多年聯合攻關“新型液態地膜研制及在農林領域的應用”曾獲陜西省林業廳科技成果二等獎。使用多功能可降解液態地膜技術,噴施后,在土壤表面會形成一層黑色的高分子保護膜,可接收自然降雨,經過光照和微生物作用,40天到60天可逐漸自然降解為有機肥,不僅避免了“白色污染”,還能給土地增加肥力,同時具有與塑料地膜同樣的增溫、保濕、保苗作用,費用也比塑料地膜減少30%左右。
“但是由于可降解地膜標準缺失,市面上的產品魚龍混雜,導致老百姓對可降解地膜并不買賬。”專家告訴記者。
由于市場推廣應用艱難,這些新技術、新產品卻面臨“叫好不叫座”的尷尬局面。
國家有關部門對地膜殘留污染問題十分重視。尤其是2020年以來,相關部門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希望通過“減量、回收、替代”來應對地膜殘留污染問題。
2020年1月,國家發改委、生態環境部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見》,其中要求2020年底前禁止生產和銷售厚度小于0.01毫米的聚乙烯農用地膜;在重點覆膜區域,結合農藝措施規模化推廣可降解地膜。
2021年2月22日,《國務院關于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指導意見》出臺,指出要加強農膜污染治理,扎實推進塑料污染全鏈條治理。
委員建言:減量、回收、替代缺一不可
如何為土壤穿上安全的“外衣”也引起了政協委員們的高度關注。在委員們看來,在加快生物可降解地膜推廣的基礎上,減量、回收也必不可少。
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院士李景虹建議要完善降解地膜標準,健全降解地膜評估體系,推行準入制,從源頭把關,引導產業規范健康發展。
“應組織完善全生物降解地膜產品及農田應用標準,進行應用效果及安全性的驗證和評估,對合格產品給予認證,協調解決從生產到推廣、應用中的技術問題;國家工商、質檢部門嚴格執法,防止魚龍混雜。”李景虹說。
全國政協委員曲偉建議,鑒于目前降解地膜使用成本較高,應出臺可降解地膜的使用支持政策,對農業生產中應用可降解地膜技術給予一定的補貼,鼓勵可降解地膜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
在尚不適宜應用全生物降解地膜的地域和作物上,李景虹建議要加強聚乙烯地膜的管控和回收。
“目前,全生物降解地膜的保墑性能和耐候性能在高度干旱地區尚不能滿足棉花等作物的覆蓋需求,在這些地區和作物上,宜重點加強聚乙烯地膜的生產、銷售和使用管控,尤其是對極限厚度的管控,推進聚乙烯地膜的高效回收、殘膜處理設備與技術的推廣與應用。同時,鼓勵此類應用環境下全降解地膜的研發與技術突破。”李景虹說。
針對目前地膜回收機械作業對殘膜清理不干凈,影響殘膜機械回收推廣問題,全國政協委員蔣齊建議將地膜回收機械納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專項,開展高效回收機械研發,突破回收率低的瓶頸問題,提高殘膜回收效率。
全國政協委員汪鵬飛認為,要加大先進適用殘膜回收與再利用技術與裝備的研發支持力度,保障農業可持續發展。他建議,按照“誰使用誰回收,誰污染誰擔責”的原則,通過法律手段對地膜生產和使用主體進行約束。
編輯:秦云
關鍵詞:地膜 全生物降解地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