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農業>三農人物
張書明:把紅薯做成了致富產業
張書明(右)在育苗大棚內察看紅薯苗長勢。
谷雨前后,正是紅薯移栽關鍵時節。在位于河南省新安縣磁澗鎮游溝村的洛陽市書明種植專業合作社門前,每天買紅薯苗的人都會排起長長的隊伍。
“早上5點,就有人來敲門,一直賣到晚上天黑,最忙的時候,我雇了3個人來開票售賣,還來不及。現在一天賣出的紅薯苗就有50萬棵。”日前,記者采訪時,合作社負責人張書明樂呵呵地說道。
悉心實驗 發現新栽培法
張書明種植紅薯已經20多年,是遠近聞名的“紅薯大王”“土專家”。讓他名聲大噪,是他研究發現的“紅薯葉片分左右,埋三露四”栽培法,在紅薯苗移栽時,將葉片左右分開,埋進土里三片葉子,露出地面四片。多年實踐證明,這種栽培法可讓紅薯畝產量提高25%以上。
也正是這種“紅薯葉片分左右,埋三露四”栽培法,使得附近縣市的種植戶紛紛來他這里購苗,尋求技術指導。
但栽培法的發現卻是源于一次偶然事件,當時,連續幾天大雨,為了不錯過農時,張書明和工人們一手拿著傘,一手捧著苗,騰不出手來栽種,只有上腳把土踩平。沒想到,當年種下的紅薯串多,產量高。張書明當時還不太確定具體的原因,第二年,他開始做實驗,將紅薯苗根部平埋,并在生長過程中,挖開土壤察看生長情況,他發現紅薯苗生根發芽就在葉片根部二至三厘米處,這樣一來,將葉片分左右栽植,可以讓根部更快發芽,經過3年多的反復實驗、試種,這種栽培方法成熟了。
2012年9月,張書明發現的“紅薯葉片分左右,埋三露四”栽培法,獲得“河南省科普成果獎一等獎”。
不懈鉆研 改進紅薯種植技術
紅薯種植,紅薯苗的品種同樣很重要。多年的種植經驗,讓張書明和許多農業專家建立了聯系,他一直在農業專家的推薦下,購買原種苗,培育紅薯種苗。
“原種苗生命力強,不易生病蟲害,產量高,結薯多。”張書明介紹,因為種苗好,他的紅薯還有了“二次生命”,每年秋天,紅薯成熟后,他再將紅薯秧頭剪下來,作為種苗,打季節差,再賣給南方的客商。“去年,這樣的苗我就賣了500多萬棵,都賣給了廣州、海南的大客戶,他們來了大貨車直接拉走的。”張書明說。
近幾年,張書明又開始研究地熱管加熱控溫技術。早期育苗,他用的都是火炕,溫度不好控制,費時費力。張書明在生活中處處留心,他從房屋裝修安裝的地暖中得到啟發,聯想到在育苗大棚內埋上地熱管進行加熱,安裝上自動控溫設備,反復試驗后,大大節省了人力、物力。
耐心指導 熱心助人的“土專家”
栽培技術有了,如何讓更多農戶受益?張書明首先要求自己的工人嚴格按照這種方法進行種植,并對每一位前來購苗的農戶不厭其煩地講解宣傳。
剛開始很多人不接受。“我種了那么多年紅薯,還用你告訴我咋種。”“你那方法誰知道中不中,我自己種得都不錯”……質疑的聲音不在少數。張書明就耐心勸說他們按照這種方法種上一兩壟試試。第二年他就接到了很多好的反饋,“老張說的這辦法就是中,今年咱按他說的方法種。”
為了讓農戶們買到合適的品種,張書明會詢問每個購苗農戶的需求,根據種植地塊土壤、種植規模、個人實際情況推薦不同的品種;同時登記每個農戶的住址電話,方便跟進服務指導。“這幾年,我也收到過苗子未成活的反饋,去地里一看,他們都是將菜籽餅、化肥等和紅薯苗一起埋進了土里,對苗‘太好了’,結果薯苗因為施肥不當,燒死的也不少。”張書明接著介紹,“不是不能施肥,是一定要等到紅薯苗長大一點,形成團棵的時候才能追肥。”
張書明的種植合作社已經成立12年。合作社現有農戶220余戶,發展紅薯種植5100多畝。張書明還在游溝村承包了一個荒山種植紅薯400余畝。他的紅薯粉生產線,一小時就能加工紅薯1萬余斤。現在的書明種植合作社已經形成了從育苗到種植到儲藏再到深加工的一體化生產鏈條,年銷售額500萬元左右,每年育苗、賣苗、移栽、收獲等各個階段,可帶動附近村民100余人就業。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紅薯 書明 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