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要聞 要論 協商 統戰 黨派 委員講堂 理論 人事 社會 法治 視頻 文化

首頁>要聞

越來越多高質量論文在本土科技期刊上發表—— 成果受關注 創新邁大步

2021年05月18日 07:04  |  來源:人民網
分享到: 

近年來,隨著“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的深入實施,科技期刊學術影響力持續提升,刊發的一流學術成果越來越多,有力促進了學術交流,提升了科技話語權,增強了科技界自立自強的信心。

首發原創成果,引領研究走向前沿

如何開發好新一代新冠病毒基因工程疫苗?今年3月,《國家科學評論(英文)》刊發的一篇研究論文提出了思路。該研究提出了基于抗原、抗體結構的疫苗設計理念。業界專家評價,該研究有望推動疫苗研發提檔升級,讓我國在新一代自主創新疫苗上走在世界前列。

生命科學是國際研究的熱點,《細胞研究》是我國在該領域的代表性刊物。近年來,該期刊接連發表多篇重磅論文:去年2月,在全球首發了關于抑制新冠病毒藥物篩選的工作,獲得國際極大關注,瀏覽量超過120萬次;今年1月,發表了發現新冠病毒進入人體細胞的新受體的研究,為開發新冠肺炎治療方案提供了新思路。

原創成果首發,是科技期刊影響力的重要體現。《細胞研究》編輯部主任程磊介紹,2018年之前,國內科技期刊很難搶發到有如此關注度的論文,科研人員將文章投給《細胞研究》,體現了對本土期刊的認可。去年6月,知名科學數據公司科睿唯安發布的報告顯示,《細胞研究》的影響因子達到20.507,這是我國原創學術期刊影響因子首次超越20。

在信息技術領域,去年7月,《科學通報(英文版)》發表了中科大團隊的一項成果。該成果首次在“神威·太湖之光”上實現了千萬核超大規模并行計算。

在植物學領域,今年2月,《分子植物》發表的一篇論文,揭示了豆科物種的起源分化、基因組多倍化以及根瘤菌固氮共生演化假說,為了解新生代物種多樣性提供了重要視角。

在地質學領域,今年3月,《地學前緣》發表論文,總結澄江動物群研究成果,初步破解地球動物樹如何起源成型,什么是寒武紀大爆發的本質內涵等科學難題。

“本土科技期刊做強后,有助于減少對外投稿時不必要的滯后,讓國際同行更好、更早看到我國科研人員的工作,擴大我們在科技界的聲量。”程磊說。

聚焦產業難題,服務國家重大需求

聚氯乙烯(PVC)是世界最重要的工程塑料之一,我國是全球第一大PVC制造國。限于資源稟賦,我國90%的PVC都基于煤化工的乙炔法進行生產,其中氯化汞催化劑是目前唯一實現產業化應用的催化劑。雖然該催化劑經濟高效,但熱穩定性差、使用壽命短,存在一定的隱患。

“找不到穩定的催化劑,產業根基就不牢固。”浙江工業大學教授李瑛說。她帶領團隊攻關多年,研發出單層分散的催化劑體系,不僅具有很好的穩定性,而且可用于放大生產。

“研究快做出來的時候,我首先想到的就是放在《催化學報》上發表。”李瑛回憶,產業界人士也讀得懂《催化學報》,論文發在上面,能加快新技術應用。據了解,目前國內多家氯堿企業已經開始使用團隊研究產品。

我國煤礦生產普遍采用長壁開采121工法。針對這一工法的不足,今年2月,中科院院士何滿潮提出了一種開采新工法。該方法提高了煤炭資源回收率和開放的安全性。相關成果發表在《巖石力學與巖土工程學報(英文版)》上。

《中國電機工程學報》是電機工程行業的專業期刊,也是產業界關注的學術標桿。近年來,該期刊緊貼產業需求,策劃組織一系列高質量文章。《中國電機工程學報》編輯部主任李澤榮介紹,國家提出“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后,行業急需了解相關研究動態。為此,他們與多個期刊策劃了“支撐碳達峰、碳中和的能源電力關鍵技術”聯合專欄,介紹相關創新成果。

業界專家表示,在一些優勢學科,我國部分研究領先全球,學界和業界渴求相關研究進展。針對行業焦點,本土科技期刊組織文章,及時回應了產業界需求,更好服務國家戰略。未來,本土科技期刊還應繼續提升品質,努力成為各自領域的旗艦期刊。

利用全球資源,擴大學術話語權

前不久,中國工程院院刊《工程》刊出專題,介紹“綠色化工軟物質”。這組文章由哈佛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戴維擔任主編,匯聚了來自美國、荷蘭、德國等國科學家的思考。

“中國的工程科技水平逐步位居世界前列,工程領域有可能率先取得突破,迫切需要建設世界一流工程類綜合學術期刊。”中國工程院院士、《工程》執行主編陳建峰說,通過《工程》向全世界發出聲音,能夠引領學科方向。

國際化理念支撐起國際化視野。《工程》國際編委比例達到51%,刊發文章中一半以上來自國際科研團隊,每篇論文至少有1位來自國際學術同行的審稿意見。

當前,學科加速融合,新的研究需要新的交流陣地,我國一批新興刊物應運而生。2018年3月,上海大學主辦的《電化學能源評論(英文)》創刊,這是全球首本專注電化學能源領域的英文綜述期刊,填補了該領域英文期刊的空白;2018年,我國與英國科學家共同擔任主編,創辦了《生物設計與制造》,這是國際上3D生物打印和制造領域的首本科技期刊。

2020年第四期的《電化學能源評論(英文)》,刊發了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斯坦利·惠廷厄姆的文章《高容量鋰離子電池錫基負極材料的挑戰與發展》,在同行中引起較大反響。上海大學期刊社社長秦鈉說,高起點創辦本土科技期刊,不僅有助于推動我國在該領域的技術發展,還將提升國際影響力、提高學術話語權。

在聚集學術資源基礎上,更多本土科技期刊承擔起推動學術交流的工作。《納米研究(英文版)》組建網格化學學術研討會。2020年12月舉行的一次會議,邀請了國內外8名著名科學家做分享,吸引參會人數上萬人,觀看人數達到15萬人次。該刊物還設立了納米研究“新銳青年科學家獎”。


編輯:羅文

關鍵詞:期刊 科技 論文 發表 成果


人民政協報客戶端下載 >

相關新聞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香港三日本少妇三级人妇99 | 日韩一区视频蜜桃 | 亚洲欧美日韩一区精品中文字幕 | 在线观看国产激情免费 | 伊人一道日韩欧美在线观看 | 亚洲色一色噜一噜噜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