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資訊
廣東:科技“實驗田”長出“創新果實”
“十四五”開新局
“這不僅是幾個研究單位的合作,而是多領域的合作,在全省‘一盤棋’的領導下,大家朝著病毒這個共同的敵人一起努力,才能夠在這么短的時間取得這個成果。”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鐘南山20日說。
5月20日,廣東省召開全省科技創新大會,大會頒發了2020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李希將2020年度廣東省科技進步獎特等獎頒發給了鐘南山。
從疫情防控的“廣東方案”,到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落地建設,再到5G、人工智能等技術攻關……廣東區域創新綜合能力連續四年保持全國首位,創新的脈搏,在廣東隨處可觸。
創新平臺補基礎研究“短板”
上個月,長征六號運載火箭以“一箭九星”方式成功將齊魯一號、佛山一號等衛星送入預定軌道。其中的佛山一號出自季華實驗室之手,是全球首顆100公斤0.5米分辨率光學成像衛星。
這是季華實驗室,也是廣東深耕五年的“實驗田”長出的“創新果實”。
2017年起,廣東按照“一室一策”“核心+網絡”等創新模式,省市協同推進季華實驗室等10家省實驗室建設,持續提升30家國家重點實驗室、430家省重點實驗室創新實力,加快構建覆蓋粵東西北、系統完備的實驗室體系。
5月的惠州,強流重離子加速器裝置建設正在如火如荼進行著。這臺“國之重器”建成后,能夠提供國際上最強的低能重離子束流。
除此之外,中國散裂中子源、加速器驅動嬗變研究裝置等一批大科學裝置正在廣東加速布局,著力打造世界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群,加快彌補廣東基礎研究“短板”。
大灣區科技創新加速融合
4月22日,粵港澳大灣區“雙喜臨門”。在廣州,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正式揭牌。在東莞,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松山湖科學城)全面啟動。
沿著“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大灣區創新布局加快形成,創新生態鏈日益完善。而在過去,創新要素卻難以在大灣區內自由流動。
為打破科技創新協同的障礙,廣東大力推進粵港澳協同創新,實施粵港、粵澳聯合資助計劃,建設20家粵港澳聯合實驗室,深化“錢過境、人往來、稅平衡”等政策創新,實施大灣區高端緊缺人才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
創新要素的自由流轉如催化劑般加速了大灣區科技發展。借力位于廣州的“天河二號”超算,香港科技大學海洋科學系及數學系講座教授甘劍平開發了新的三維、高分辨率中國海多尺度海洋環流模型,取得世界級領先成果的突破,結束了香港沒有超算的歷史。
“有了超級計算機,我能做一些本來想做但沒法做的事情。國家的大項目、大投入、大平臺、讓科研更上一層樓。”甘劍平說。
打造“科技王牌軍”
粵港澳大灣區超級光網絡即將到來,這里將建成世界上最長、容量最大,陸地長160公里、海里長20公里的“超級高速信息公路”。這是鵬城實驗室所承擔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寬帶通信與新型網絡應用示范”項目(以下簡稱6NT)研究內容之一。中國工程院院士鄔江興表示,6NT集中展示了我國網絡通信技術領域的最新成就,代表了未來網絡通信的發展方向。
“廣東深入開展基礎研究、核心技術攻關和成果轉移轉化,加快構建全要素、全鏈條創新體系。”廣東省副省長王曦說。
目前,廣東已實施兩批基礎研究重大項目。2020年,廣東省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4486項,居全國第2,105個學科入選ESI世界排名前1%。
邁入“十四五”,廣東提出增強基礎研究能力,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到2025年實現3個“10%”: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年均增長10%左右、爭取全社會基礎研究經費投入占研發經費比重達到10%、財政科學技術支出中用于基礎研究的支出比重超過10%。
“我們的主要思路是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戰略支撐,完善創新體系,以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為綱,著力打造體現國家使命、具有廣東特色的‘科技王牌軍’,推動建設更高水平的科技創新強省。”廣東省科技廳廳長龔國平說。
編輯:魯雅靜
關鍵詞:創新 廣東 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