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資訊 宏觀 金融 行業 國企 民企 人物 新資訊

首頁>經濟>民企

鄉村振興 都有民企什么事兒?

2021年05月21日 09:20  |  作者:王金晶  |  來源: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4月底,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意見》;5月初,“鄉村振興與農業品牌建設論壇”在上海舉辦,探討以農業品牌化助力鄉村振興新思路;5月中旬,河北省民營企業助力鄉村振興工作動員會在保定市阜平縣駱駝灣村召開,號召民營企業廣泛深入參與鄉村振興……

鄉村振興的民企集結號聲聲入耳,民營企業家在不斷高漲的鄉村振興熱潮中,感受到廣闊鄉村,大有可為。

人才筑基——把農民培養成適合現代生產需要的“新農人”

人才培養是推動鄉村振興久久為功的基石,鄉村振興要格外注重培養鄉村企業家。

發掘一批“田秀才”“土專家”和“能工巧匠”,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民、愛農村的隊伍,成為當下鄉村振興的關鍵。全國政協委員,月星集團董事長丁佐宏在日前召開的“鄉村振興與農業品牌建設論壇”上表示,“一方面,各級政府要積極制定相應政策,鼓勵科研人才下鄉創業;另一方面,要圍繞‘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引導農村大學生、農業專業的大學生回到農村,積極參與鄉村建設。”

據丁佐宏介紹,月星集團在各地產業投資建設當中,吸納了大量的農村人口參與項目的建設和運營,通過專業人才指導和帶動,提供形式多樣的職業教育培訓等,使更多人有了一技之長,走上了重要的崗位,這些項目也給予更多愿意回報家鄉的大學生有了施展的空間。

人才是鄉村振興的關鍵,成為越來越多參與其中的民營企業家的共識。河北省張家口市工商聯副主席、富龍控股集團董事長王誠告訴記者,富龍集團在建設運營四季小鎮過程中,優先聘用當地貧困人員就業,幫助他們實現脫貧增收。隨著冰雪旅游產業的發展壯大,集團先后為員工提供滑雪教練、戶外拓展技能、壓雪車駕駛、造雪機操作、纜車維修、酒店管理等各類技能培訓,讓他們掌握一技之長,使農村剩余勞動力有了更為廣闊的就業增收渠道,助力了鄉村振興,實現了可持續的脫貧。

王誠說:“近年來,我們在雪季高峰期用工總人數達到1300多人,聘用崇禮籍員工達到860人,超過員工總數的60%,一批又一批有知識、懂經營、會管理的‘農二代’從集團走出來,回到家鄉,成為發展特色旅游、建設美麗鄉村的主力軍。”

產業引領——因地制宜,發揮企業優勢發展特色產業

鄉村振興,產業為要。發展富民產業,推動產業升級是助力鄉村振興的關鍵,而在這方面民營企業具有先天優勢。

應有效發揮民企在“產業造血”方面的獨特優勢,推動經濟較為落后地區逐步建立起優勢產業。丁佐宏認為,產業要與當地資源特色結合起來,與“三農”結合起來,對口幫扶,對口相親,實行“一個村子、一個產業”“一個村子、一個特色”。

在江蘇南通如皋,月星集團就打造了一座兼具農林體驗、農耕文化、科技示范、休閑娛樂、特色苗木培育等多重功能的農業園。“它最大的特點就是充分挖掘如皋地方資源特色,原汁原味地展現新農村生活風貌。”丁佐宏說。

發揮民營企業的引領作用,激發農業產業的內生動力,幫助農民干好主業,也是振興鄉村產業的有益嘗試。阜城路通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總經理、阜城縣阜城鎮馮塔頭村黨支部書記馮國躍向記者介紹了企業帶動馮塔頭村推進農業現代化的實踐。

阜城路通建筑工程有限公司首先整合全村土地、水利等資源,成立富源梨果專業合作社,以發展梨果產業為抓手,建設現代綠色農業產業園區。合作社實行“土地入股、集體經營、統一管理、分戶核算”的運行體制。為了解決技術問題,企業積極與河北農業大學、河北梨協會聯系,把專業技術人員請到村里來,幫助農民答疑解惑。

馮國躍給記者算了一筆賬,農民土地入股合作社,每畝可收益500至800元,這是第一筆收入;梨園還給農民提供了就業機會,每天收入少則五六十元多則100元,這是第二筆收入;在帶動貧困群眾穩定脫貧同時,也增加了村集體收入,馮塔頭村從只有2萬元的集體積累,到2020年底實現集體收入26萬元,并將逐年遞增。2022年起果園進入盛果期后,農戶和村集體收入還將穩步提高。

富龍控股集團在布局崇禮文旅產業時,優先考慮幫扶重點村率先發展。王誠介紹說,集團先后與崇禮區3795戶貧困戶簽訂入股協議,吸納3724.2萬元扶貧資金入股,按照10%的年利率定期分紅,幫助這些群眾實現增收致富。“我們采取運營利潤抽取一部分、其他業態補貼一部分的方式,優先將扶貧資金收益款撥付到位。截至目前,已將944.84萬元分紅收益款全部發放到戶,真正做到了資源共享、村企共贏。”

品牌賦能——在特色農產品和鄉村旅游服務中打造出享譽市場的知名品牌

隨著鄉村產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意識到,參與市場競爭,不僅要有好產品,還得要有叫得響的品牌。然而,鄉村產業打造品牌并非易事,所以區域公共品牌成為不少企業共同的選擇。

北京市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振興國際智庫理事長李志起認為,區域公用品牌是一張名片,以符號化手法體現本地農業最大特色,與眾不同,易于記憶,易于傳播;區域公用品牌是一扇窗戶,由外及內最重要的是讓本區域以外的人了解本地,記住本地,形成口碑;區域公用品牌是一種精神,它凝聚了本地人的自豪和情懷。提煉了本地的氣質和驕傲,鼓舞人心,砥礪前行。

對于品牌有著深入研究的機構和企業正可以為區域公共品牌打造出謀劃策。李志起舉例說,他參與調研、創建的“榆林尚農”“永州之野”等區域農業公共品牌,都為當地農業產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不久前,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意見》提出,促進生態產品價值增值。“鼓勵打造特色鮮明的生態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將各類生態產品納入品牌范圍,加強品牌培育和保護,提升生態產品溢價。”

4月28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昭平縣就與振興國際智庫,深入開展鄉村振興座談研討并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李志起了解到,昭平縣具有空氣好、水質好、風景好、茶葉好、康養好的五大優勢,提出聯合發起成立“鄉村振興研究院”,著力打造“一縣一業”區域經濟主導品牌;以“睡眠經濟”打造網紅之城,建設系列新型特色項目,研究舉辦系列品牌活動;以茶葉為突破口實現產業振興,從“徹底的差異化+產品的功能化”實施品牌創新戰略。

履行社會責任——將回報桑梓作為民營企業發展的一項使命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捐款、捐物、提供就業機會仍然是民營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助力鄉村振興的一個重要途徑。

例如,富龍集團先后成立和發起了“誠品·愛心自主基金”等兩支基金,資助貧困大學生總計近千名,捐款3000余萬元;富龍滑雪場每售出一張雪票,就向國家扶貧基金會捐款10元定向幫扶崇禮區鄉村振興事業。在永洋特鋼對杜劉固村的幫扶中,村民澆地時只交0.35元/度的電費,其余由公司補貼,僅此一項公司每年支出30多萬元。公司陸續建果園200多畝、發展日光溫室12座、蔬菜大棚48棟、蔬菜基地100畝,為不適合在企業上班的老人和婦女提供就業機會。同時,永洋特鋼積極吸納村民就業,安排杜劉固村2000人在公司上班,2020年村民人均純收入達2.9萬元。

那么,有沒有什么辦法能夠將民營企業的愛心力量匯聚起來,為鄉村振興做出更大的貢獻呢?在這方面河北省中冀扶貧基金會走在了全國前列。

據了解,中冀扶貧基金會是在河北省工商聯指導下,由中冀投資、榮盛發展、君樂寶乳業、千喜鶴等10家民營企業聯合發起,并于2018年8月成立的非公募基金會,也是全國首家由工商聯牽頭、多家民營企業組建的基金會。

基金會成立的初衷是為了發揮民營資本力量,團結河北省內的社會組織和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共同承擔社會責任。中冀基金會秘書長齊建偉告訴記者,自成立以來,基金會已開展各類公益活動80余項,投入公益資金5400余萬元,惠及人口7萬余人。

在發展產業方面,中冀扶貧基金會出資1200余萬元在張家口市陽原縣東白馬營村開展絨山羊養殖產業項目。2020年,羊場生產優質羊絨4080斤,出售山羊1000只,為全村86戶村民共分紅14萬元,平均每戶分紅1600元,并幫助村集體增收4600元;出資500萬元參股承德市隆化縣育肥牛養殖及發酵飼料生產示范項目,該項目與隆化縣西底溝村和廠門溝村的281戶農戶建立了利益聯結機制,年收購青貯1.5萬噸,消化玉米秸稈5000畝,可帶動3000戶農民增收致富。

為進一步提升民企產業幫扶成效,拓寬產品銷售渠道,中冀扶貧基金會還在京東平臺搭建了“中國特產·河北中冀扶貧館”,線上銷售產品,提升市場化程度。

據齊建偉介紹,截至目前,已有50家助農企業的500余款農產品入駐扶貧館,產品涵蓋了糧油調味、休閑零食、飲品沖調、水果蔬菜等多個類目。“同時,我們對扶貧館產品開展公益直播帶貨,截至目前,已開展助農公益直播20余場,線上成交額50萬元,近期,基金會還在淘寶平臺新搭建了‘河北中冀鄉村振興館’,已進入試運營。”

中冀基金會不僅在發展產業和消費扶貧方面形成合力,還在人才培養、鄉村生態建設方面多有建樹。中冀基金會理事長鄒家立表示,中冀扶貧基金會將充分發揮平臺作用和“蜂巢”模式作用,利用好京東河北中冀扶貧館電商平臺,幫助民營企業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提高市場化程度,鞏固拓展脫貧成果,助力鄉村振興。

編輯:秦云

關鍵詞:鄉村振興 民企


人民政協報客戶端下載 >

相關新聞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特黄少妇60分钟在线观看播放 | 色8欧美日韩国产无线码 | 思思热国产视频观看 | 亚欧乱色熟女一区二区 | 日本免费一区小泽玛利亚视频 | 日本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