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閱讀
《抗“疫”者說》: 書寫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的“實踐報告”
抗疫者說
張吳越
作為我國新冠肺炎疫情曾經的重災區,湖北省的抗“疫”行動是“抗擊疫情的中國行動”的縮影,講好湖北抗“疫”行動故事至關重要。《抗“疫”者說》由35位曾置身于湖北抗“疫”一線的見證者與行動者合著而成,運用采寫、自述、匯總編寫的方式,一方面真實還原了抗“疫”膠著期各行各業的抗“疫”場景和一線故事,另一方面兼顧了普通民眾疫情防控期間居家抗“疫”的日常與心態,讓讀者聽見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躬身入局的普通人的聲音,看見由社會各領域個體共同構成的“治理共同體”所產生的強大合力。
《抗“疫”者說》具有鮮明的紀實日志式敘事特征,著力述寫“小人物的小故事”,這種口述抗“疫”筆記在形式上更顯通俗,在內容上更顯真實,在本質上構成一個窗口——它觀照出重大公共衛生事件之下,每一位平凡的個體在社會治理體系中的位置、在社會治理格局中的作用。
本書體現了多元治理主體的自愿協同。書中再現了各行業、各領域黨委抗“疫”指揮部有序、攻堅的工作景象,勾勒了基層黨員們身先士卒的先鋒畫像,客觀印證了黨在抗“疫”阻擊戰中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作用;書中的基層干部成為社區“守門人”與“服務員”,公安機關工作者化身城市“保護神”,交通運輸部門工作者充當物資“運送員”與“協調者”,凸顯政府管理社會、服務大眾的功能;書中的許多故事由普通百姓述寫,他們或投身于志愿服務,或自主隔離,公眾廣泛參與、守望相助是進行群眾間的自我管理、自我監督的最好方式。由此可見,本書的多元敘述主體,實際是多元的社會治理主體,他們共同建構了集組織、制度、運行、評價、保障于一體的社會治理體系。
本書著墨于社會自組織功能的有效發揮。從鄉鎮干部對鄉民的監督與動員,到公益協會對后勤與慈善救助工作的執行,從媒體機構對疫情之下眾生相的記錄,到教育工作者對臨時“接線員”工作的配合,從海歸醫學博士積極研發藥物、外省醫生就地增援,到佛教徒們對物資匯集與流通力所能及的幫助……書中所描摹的每一個社會自組織,都是“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中的齒輪,主動入局推動風險之下的社會更加平穩、高效運轉。
本書也展示了社會治理過程中集體主義和個體主義之矛盾的化解之道。政府層面,官方決策要協調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兼顧社會效益與市場效益,因此,在規章制定、物資調配等問題之上,伸張與收縮共存;個人層面,幾乎每一位口述者都擁有作為“服務者”“工作者”盡職盡責、無私無畏的一面,同樣也擁有作為“普通人”、作為家庭中的一分子瞻前顧后、憤怒畏懼的一面,面對現實與死亡,他們抉擇善惡,選擇救贖自我,也救贖他人。在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的矛盾沖突之中,每一個“小人物”最終都選擇把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緊緊聯結在一起,每一個“小故事”匯集成全局圖景,所有社會力量共同凝聚,形成責任共擔、利益相連、命運相依、價值共通的社會治理共同體。
2020年的這場抗“疫”斗爭是對我國社會治理體制的一次大考,也是不斷完善社會治理結構的一次契機。《抗“疫”者說》的面世,毋寧說是一部文學作品,更是一份實踐報告,它不僅說好了湖北抗“疫”故事、展現了“抗擊疫情的中國行動”,也證明新時代黨領導下的社會治理共同體具有無往而不勝的制度優勢。
(作者單位:重慶大學新聞學院)
編輯:陳姝延
關鍵詞:抗“疫” 社會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