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強國中堅 高質(zhì)量發(fā)展看國企
【強國中堅 高質(zhì)量發(fā)展看國企】探訪成昆鐵路軫溪站:開來的是“校車”“趕集車”“扶貧車”
人民政協(xié)網(wǎng)樂山5月26日電(記者 付振強)“沙馬拉達”,在彝語中意為“開滿杜鵑花的山谷”。走進四川省樂山市沙灣區(qū)軫溪鄉(xiāng)寨子村4組,山谷中依稀可見艷麗的杜鵑花,一座名為“軫溪”建于1966年的五等小站直到今日,依然在承擔著成昆鐵路交通運輸?shù)闹匾画h(huán)。
5月26日,記者跟隨“百年黨旗紅 國企新征程”暨“強國中堅 高質(zhì)量發(fā)展看國企”網(wǎng)絡主題活動走進中國鐵建,首站即來到了老成昆鐵路軫溪站。在此之前,前身為鐵道兵二師的中鐵十二局集團建設者們就曾“三戰(zhàn)”成昆線,幾代人用青春為中國西南交通發(fā)展助力。中鐵十二局成昆擴能改造工程峨米3標段項目黨支部書記王玉平告訴記者,他們時常會組織員工到這里瞻仰革命先烈先輩,接受精神洗禮。
上世紀六十年代,在大西南的崇山峻嶺、江河峽谷間,35萬名建設者修建起了一條被稱為“人類征服自然奇跡”的成昆鐵路。由于特定的歷史條件、自然環(huán)境和施工技術,當年修建鐵路時犧牲了許多年輕的筑路者,在沿線許多施工地段都建有烈士陵園。
走進軫溪站,一顆生長茂密的桂花樹成為簡陋站臺唯一獨特的風景,這是軫溪車站第一任站長董云親手栽種的,如今已經(jīng)陪伴全國唯一一個修建在車站內(nèi)的陵園紀念碑走過了五十年。
這座陵園紀念碑是為鐵道兵戰(zhàn)士徐文科而立。1964年12月,徐文科如愿穿上軍裝,當上了一名光榮的鐵道兵。入伍后,他在日記本上寫下了自己的第一篇日記:“要做一個永不變色的接班人!”
徐文科所在連隊擔任的建設任務成昆鐵路大橋灣隧道,建設任務困難大、危情多,面對這樣的挑戰(zhàn),他每次進隧道總是搶著干最團難、最危險的工作。1965年9月3日下年4點,徐文科正和戰(zhàn)友們一起在隧道施工,突然發(fā)生了嚴重的大塌方。他和幾個戰(zhàn)士不幸被碎石和支撐木緊緊壓住,在生與死的危急時刻,他對搶救自己的戰(zhàn)友說:“別管我,快出去,我們的任務還沒有憲成!”隨后又一次大塌方來襲,徐文科高減:“中國共產(chǎn)黨萬歲!毛主席萬歲!”獻出了年僅23歲的生命。為紀念徐文科及他對成昆鐵路的貢獻,后人專門修建了紀念碑。
風槍鉆爆、肩挑背扛……就是在如此惡劣的氣候和艱苦的環(huán)境中,眾多建設者為修建鐵路奉獻著青春和熱血,100多名英勇的筑路工人因鐵路的修建光榮犧牲,永遠地留在了他們曾經(jīng)揮灑汗水、日夜奮戰(zhàn)的地方。他們用生命和意志在“筑路禁區(qū)”硬生生“刨”出來一座世界鐵路豐碑,并在此留下了修建成昆鐵路“一公里一英魂”的故事。
今年69歲的本地人袁慶祥已在軫溪站工作了30多年,他也是站內(nèi)唯一的安保員。“這條鐵路對我們太重要了,有了這條鐵路我們這里的人才能有機會出山外面更遠的地方,我們的孩子才能有機會去更好的地方讀書。”他告訴記者,軫溪站面積不大,但功能多樣。當?shù)卮迕窨梢誀恐笊宪嚕驅(qū)⒆约肄r(nóng)作物帶上火車去售賣,和以往閉塞的交通相比,完全是兩種截然不同地生活。對百姓來說,這個站開來的,是“校車”,是“趕集車”,更是為百姓過上更加美好生活的“扶貧車”。
王玉平告訴記者,他們承建的峨米3標段線路全長29.241 公里,位于四川省樂山市沙灣區(qū)、峨眉山市和峨邊縣境內(nèi),主要工程包括6 橋 4 隧及路基、站場等附屬工程,“新成昆”的建設將推進大小涼山綜合扶貧開發(fā)整體進度,促進區(qū)域內(nèi)各縣的人文、文化交流,促進民族大融合、大團結,“前輩發(fā)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鑄就了奇跡工程,我們也將發(fā)揚鐵道兵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用苦干實干詮釋新時代共產(chǎn)黨員的使命和初心。”
編輯:張佳琪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