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資訊
胡同里,“遇見”魯迅
紀娟麗
中午,漫無目的地走到了位于北京內宮門口二條的魯迅博物館。不想是個周一,例行休館。正欲離去,大門右側的灰色墻面上,一個指示牌吸引了我的注意。白色底板上,綠色的魯迅側面肖像下寫著“魯迅書店”。跟隨箭頭往右走,很快就發現了新天地。
青磚黛瓦,門簾處,黑色的木板上,印刻著墨綠色的書店名稱。左側墻根處種著一排翠竹,墻面上,是巨幅的魯迅黑白照片。照片中,先生坐在藤椅上,眼神專注。照片掩隱在翠竹中,渾然一體,仿若先生此時就坐在書店院子里一般。
進門處,貼著一副對聯。上聯:莽原野草熱風奔流一人知己;下聯:吶喊彷徨三閑二心斯世同懷;橫批:故事新編。讀罷,腦海中一系列魯迅的經典著作一起翻涌而出,讓人不禁叫絕。此時,倘往左走,是一間茶室;往右看,墻面上是一幅魯迅先生在書房與青年交流的畫像;直走,通過貼有對聯的門口,就是書店了。
墨綠和白是書店的主色調,不大的面積,卻有一個專門的展示空間。書店靠墻一側的櫥窗內,有數十冊泛黃的魯迅舊作,既有我們熟知的《吶喊》《彷徨》等小說,也有其雜文集《野草》《墳》《且介亭雜文》等,還有出版于20世紀20年代的魯迅學術著述的代表作《中國小說史略》。斑駁的封面,好似一位飽經滄桑的老人,不用開口說話,人們便懂得了歲月。
書店主要經營人文社科、文學藝術類圖書。案臺上的圖書,幾乎清一色的嚴肅面孔。當你走到它面前,它不動聲色,淡然處之,全然沒有其他書店常有的花枝招展般的熱烈。
書店最里面有一個講臺,店員介紹,這里定期舉辦講座、論壇等文化活動。一直以來,魯迅博物館和其他文博單位一樣,承擔了文化宣傳、社會教育等職能,前來參觀的觀眾在瀏覽魯迅博物館內展陳的同時,更有深入了解魯迅其人、其文的需求。2018年10月,魯迅書店應運而生,旨在為市民和游客提供一個學習閱讀魯迅文論的場所。
中午一遇,匆匆告別,心里卻格外惦記這胡同里的書店來。查閱資料,才知道魯迅先生真開過書店。1927年,魯迅就在廣州芳草街租了房子開了“北新書屋”。雖然書店只生存了幾個月,但先生的書店情結可見一斑。
第二天中午,我又一次來到內宮門口二條。這次,我先去了魯迅博物館。這里,有魯迅的生平展覽,從紹興、南京、日本、杭州、北京、廈門、廣州到上海,先生一生的足跡,展現出不畏艱險、以文救國、敢于戰斗的民族精神,讓人動容。
參觀完博物館,可以直接通往魯迅書店。帶著先生的一生再走進這家書店,感受更加不同。難怪在書店開業時,有人寄望,魯迅書店不應是一間普通的書店,要更加突出它的思想性、特色性、專題性。
正午的書店,人很少,安靜得就像一間居家書房。選一個靠窗的位置坐下,窗前就是魯迅博物館,玻璃的書桌下,陳列著魯迅先生當年的舊書和手稿。墻面上,掛著他與妻子許廣平、兒子周海嬰一家三口的照片。恍惚間,覺得這也許是先生當年寫作過的書齋,那凝重的氣息仿佛還在。這時,再捧起一本本魯迅的著作,仿若觸摸到先生當年的生活,內心越發升騰起由衷的敬仰來。
編輯:陳姝延
關鍵詞:魯迅 書店 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