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資訊 產業動態 發明·創新 探索·發現 科學麻辣燙 科技人物 專家講壇 新基建 院士知播

首頁>科技>資訊

李建剛: 希望看到聚變反應堆在中國發電

2021年05月31日 09:17  |  作者:吳長鋒  |  來源:科技日報
分享到: 

我國受控核聚變研究開始于20世紀60年代。一代又一代的科學家們數十年如一日,從青年、中年到暮年,堅守人類的能源夢想,并為之奮斗不息。

安徽省合肥市西郊有一座三面環水的半島,被當地人稱作“科學島”。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便坐落于此。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建剛自詡為“老島民”。

上大學時,李建剛讀到了一本關于聚變的小冊子,對這個事關人類未來能源問題的聚變領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此他踏上了一條研究核聚變的“不歸路”。大學一畢業,李建剛就來到了“科學島”,這一待就是36年,把一生最美好的時光全部留在了“科學島”。

20世紀90年代,我們用生活物資換來了蘇聯退役的設施,從零起步開展超導工程研究,開始追趕;20世紀90年代初,建成我國首個、世界第4個超導裝置——“合肥超環”,實現并跑;如今,EAST實現超越和領跑。從開展四代托卡馬克裝置研究并創造若干世界紀錄,到參加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并為ITER作出重大貢獻,再到開展中國聚變工程實驗堆工程設計及規劃建設世界首個聚變示范電站……從老院士到新入所的研究生,從物理學家到能工巧匠,在合肥的“科學島”,三代聚變人堅守著能源夢想。

李建剛總是說:“能把人類的夢想、科學家的興趣和國家的需求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對自己來說是件極其幸運的事。”

“像核聚變這樣的大科學工程,需要全世界科學家歷經幾代的艱辛合作研究才能走向成功。”李建剛希望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能夠理解核聚變,將聚變研究作為人生事業的選擇。他常叮囑青年人:“核聚變是好幾代人的夢想,青年人要珍惜國際交流合作的機會,勤于學習,肯于鉆研,早日成長起來,扛起核聚變發展傳承的重任。”

“我這一輩子,做了近20萬次物理實驗,有近4萬次失敗了。這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但是我們會一直走下去。”李建剛說,中國聚變研究取得的進展,背后是三代科研工作者無悔青春和人生的積累。三代聚變人將他們最美的青春奉獻,才使我國聚變研究實現了從跟跑到并跑再到領跑的跨越。

“我最大的夢想就是在有生之年,讓世界第一個聚變反應堆率先在中國發電,一盞盞燈泡被核聚變能點亮,而且點亮的第一盞燈泡一定要在中國。”李建剛說。

大事記

1998年7月

通過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立項

2006年2月

首次工程調試成功

2007年1月23日

成功獲得首次大拉長偏濾器位型放電

2009年

成功獲得穩定重復的60秒非圓截面雙零偏濾器位型等離子體放電

2012年

成功獲得超過400秒的2000萬攝氏度高參數偏濾器等離子體;獲得穩定重復超過30秒的高約束等離子體放電

2017年7月

實現了穩定的101.2秒穩態長脈沖高約束等離子體運行,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

2021年5月28日

實現可重復的1.2億攝氏度101秒和1.6億攝氏度20秒等離子體運行

2000年10月

正式開工建設

2006年9月26日

成功獲得首次高溫等離子體放電

2007年3月1日

通過國家竣工驗收

2010年

成功實現了大于60多倍能量約束時間高約束模式(H模)等離子體放電,100秒1500萬攝氏度偏濾器長脈沖等離子體放電

2016年1月28日

成功實現電子溫度超過5000萬攝氏度、持續時間達102秒的超高溫長脈沖等離子體放電

2018年

實現1億攝氏度等離子體運行等多項重大突破,獲得的實驗參數接近未來聚變堆穩態運行模式所需要的物理條件


編輯:魯雅靜

關鍵詞:聚變 李建 建剛 中國


人民政協報客戶端下載 >

相關新聞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综合视频在线观看h | 一级AV片久久精品 | 日本一区二区三不卡高清区免费 | 亚洲欧洲精品在线 | 中文字幕亚洲综合久久2020 | 宅男网在线看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