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經濟>宏觀
江億院士:
供暖行業碳減排空間巨大“目前我國北方城鎮、農村供熱面積分別約為147億平方米、70億平方米。我國每年新增的城鎮集中供熱面積均在3億至5億平方米,其中一半以上新增熱源與煤相關。”近日,記者在中國國際暖通高峰論壇——碳達峰、碳中和與清潔供熱綠色發展國際峰會上獲悉這樣的信息。
“我國北方城鎮采暖熱源主要來自熱電聯產和各類燃煤、燃氣鍋爐生產的熱力。燒煤比重高達70%—80%,采暖消耗的一次能源依然以煤為主。另外,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南方供暖需求越來越大。預計到2030年,我國南方地區分戶、區域供暖用戶數量將分別達到6500萬戶、3200萬戶左右,碳排放潛力分別在2500萬噸、4500萬噸以上。”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建筑節能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城鎮供熱協會副理事長江億表示,特別是在建筑運行領域,供暖行業碳減排的增長空間巨大。
江億表示,要實現我國城鎮供熱系統碳中和路徑,需實現建筑和供暖領域的零碳運行。如,在冬季供暖以及建筑用能領域取消各類燃煤燃氣鍋爐,全部實現電氣化。通過實現我國電力系統的零碳運行,從而實現建筑和供暖領域的碳中和。
江億指出,未來電力構成主要是風電、光電、水電等,這些能源本身又受制于氣候和季節的變化。因此,解決未來電力季節差的問題是實現碳中和的重點工作。一方面加大風電、光電的裝機容量,采用儲氫方式跨季節蓄能,冬季采用熱泵供熱。另一方面冬季利用火電發電,采用CCS回收和儲存利用二氧化碳。大力開展跨季節儲能裝置研究,建成大規模跨季節儲能裝置。
為此,江億建議:一是要開發利用沿海地區核電、火電、鋼鐵廠余熱,通過海水淡化制備熱淡水,實現水熱聯產、水熱同送、水熱同蓄、水熱分離,通過建設若干個大型跨季節蓄熱裝置,可利用沿海各類余熱供熱80億平方米。二是開發利用北方保留下來的3億千瓦火電,獲取4億千瓦熱量,通過蓄熱裝置和全部回收余熱,為80億平方米建筑供熱。三是部分鋼鐵、有色、化工產業和垃圾焚燒等余熱,也可供熱10億平方米,建立跨季節蓄熱裝置,充分利用全年排放的余熱。四是對于30億平方米難以連接集中熱網的建筑,通過集中的中水水源、中深層地源、淺層地源,以及分散的空氣源等多種電動熱泵方式供熱,嚴寒地區也可以采用直接地熱。
編輯:秦云
關鍵詞:供暖行業 碳減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