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經濟>宏觀
打造老年友好社區,要地不是目的
“社會的最大損失,不是對于促進健康和促進功能發揮而產生的支出,而是不及時進行適當改變和必要投資,可能失去的重大機會和利益。”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建設老年友好型社會貴在行動,重在實施,而談及這一話題,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伍小蘭提出,老年友好型社區是老年友好城市的微觀基礎,是城市更新和老舊小區改造的重要內容,要以健康老齡化為目標,以共建共享共治為機制,解決群眾身邊不適老不宜居的環境問題。
“這就要求我們,應主動適應人口老齡化形勢的發展要求,促進社區生活環境從‘成年型’向‘全齡型’轉變,圍繞老年人健康生活中面對的突出環境問題和障礙,最大限度地支持老年人實現原居安老、健康養老、品質養老和幸福享老,建設面向家庭的代際和諧共融的美好社區和康養社區,保持和促進老年人的功能發揮,推動健康老齡化,提升全體公民老年期的生命生活質量。”由此及彼,伍小蘭舉例,對標首都北京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的建設目標,當前我們在社區居住環境方面還存在不少不適老、不宜居的突出短板和歷史欠賬。“建議一是采取‘政府補貼+產業引導+家庭自負’的機制,擴大改造覆蓋面,實現政府應保盡保,同時調動家庭積極性,實施社會化運作,按照個性化定制、全屋改造的原則,提高家庭適老化水平,提升改造滿意度;二是強化政策資金項目統籌,推動家庭照護床位、家庭適老化改造,智慧化改造一體化實施,促進家庭適老化改造科技升級;三是以‘黨建引領+社會化運作’的方式,提升社區出行環境的適老性,發揮基層黨組織的作用,做好群眾工作,協調好鄰里關系,同時采用社會化運作的方式推進老舊小區加裝電梯,優化設計、施工、籌資及后續管理等環節,對于不具備加裝電梯的老舊樓房,應強化‘設備+服務’的一體化助老適老服務,由養老驛站或社區居委會配備爬樓機,老人可以申請低償使用,由驛站、社區工作者或發動志愿者提供專人陪護;四是建立‘專建+共享’的理念,讓社區公共空間更適老。當然,要地不是目的,多渠道立體化建設才是方向。一方面積極通過新建改擴建,就近就便配置和豐富老年人活動場地、老年人餐桌網點、無障礙公共廁所等;另一方面,要建立社區‘大黨委’工作制度,實現黨建資源聯享、精神文明聯創、服務難題聯解、生活環境聯建,比如鼓勵轄區內機關和企事業單位開放內部食堂、餐飲企業設立老年人服務專區、開辦老年餐桌等,建立多元化社會助餐體系。”伍小蘭這樣說。
編輯:秦云
關鍵詞:老年友好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