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資訊 評論 藝文 閱讀 非遺 國學 人物 戲劇 國之瑰寶

首頁>文化>資訊

看陶瓷聽陶瓷嗅陶瓷……陶瓷還能怎么玩?去看看這個展覽

2021年06月02日 17:27  |  來源:新民晚報
分享到: 

陶瓷可以“聽”,也可以“嗅”。在明珠美術館正在進行的“從泥土到語言——以陶瓷為媒介”展覽上,學音樂出身的法國藝術家塞萊斯特·布謝-穆日諾為展覽空間特別設計的裝置作品《無題之明珠》是在視覺藝術里創作自己的音樂,他把大大小小的白瓷碗在一池蔚藍的水波中移動、相遇、碰撞、分離,迸發出陶瓷特有的清脆聲音,通過日常的用具,把視覺、觸覺與聽覺互相交織。進入展廳的觀眾,都會不由自主地被流轉的白瓷碗和宛若晨鐘的樂音吸引,靜坐凝視。

      藝術家表示:“我堅持做那些能用物理力量來發出聲音的作品,以《無題》為例,這件作品的聲音不僅來自瓷碗的摩擦和碰撞,事實上,水泵、水流和瓷碗之間有一個明確的‘部署’,它們之間的運作,成就了整個‘作曲’過程。材質上我選用了骨瓷碗,這是很多人每天都會用的碗,非常日常。我想借此表達:日常物也可以成為樂器,彈奏出美妙的聲音。”

在“從泥土到語言——以陶瓷為媒介”的藝術家群展上,陶瓷這種樸素的材料經過藝術家之手,呈現出了各種不可思議的形態,或有了紙張一般的質感,或者呈現出了金屬質地,還有的故意將陶瓷的自然屬性去除打造成了現代工業中的塑料感。展覽中的14位中外藝術家都是當下在藝術領域中十分活躍者,30余組多元作品包括雕塑、裝置、影像、繪畫等形式,分7個篇章:生于土、格物、懷古與挪用、日常與非常、身體與身份、時間、聯覺與自然,探索與呈現以歷史悠久的陶瓷材料為媒介的藝術新觀念、新表達、新語言。

比如美術館入口處,藝術家劉建華的作品《線條》用青瓷塑造簡潔線條,顛覆以往人們對材料認識上的視覺經驗,不僅是對陶瓷的新認識,也是對線條表達的新認識。

放置在小黑屋里的《方》則將陶瓷與工業質感的鋼板結合,陶瓷化身金色“液體”,如同從天而降,“滴落”在方形鋼板上。同為從火演化而來的材料,鋼堅硬卻易腐蝕,陶瓷易碎卻可以保存更久,方與圓的造型碰撞,材料之間并存的對抗性與依賴性在純粹的形式中得到體現。在劉建華看來:“純粹性是作品體現的本質,也來自于人的內心對物質的一種理解和感應。”

來自德化百年陶瓷世家的藝術家蘇獻忠將紙的柔軟賦予瓷的堅硬之上,從層層疊疊、薄如蟬翼的白瓷“紙”中可見德化薄胎瓷塑的技法,讓白瓷這種古老的材料煥然新生,散發出詩意。陶磚底座源自燒制白瓷“紙”的磚窯,陶與瓷、粗糙與細膩之間既是對比更是相生相依的關系。與蘇獻忠的《紙》近可相望的另一件劉丹華作品《錦灰堆》,則是用陶瓷逼真再現了即將燃盡、幾乎完全化為灰燼的紙張。在劉丹華看來:“紙在火的燃燒下呈現的是灰燼,那么泥在火的燃燒之后在某種程度上呈現的其實也是灰燼,只不過我們把這種灰燼稱之為瓷。”展覽特別為此設計了紅色燈光背景在《錦灰堆》后,烘托這仿佛火中燃盡、實則浴火重生的新意之作。

“日常與非常”篇章里的梁紹基作品《醉》,是在2020年疫情背景下,對當下的反思和討論。藝術形式上采用了綜合材料,有他慣常用的代表生命輪回的蠶絲,有象征工業科技的三角錐和球形燒瓶,有貼近自然生活方式的陶器。蠶絲像白云般彌散在鋁塑板上,纏繞在器皿上,在光照下泛起絲光漣漪,宛如生命呼吸在顫動。以《醉》為名,燒瓶里特意放了紅色酒糟,酒味彌漫可以嗅聞,將嗅覺帶入視覺藝術作品中,拓展作品的感官體驗。梁紹基對此表示:“球形的化工玻璃與熏燒陶,烈酒對比中相遇,展現了當下人類的迷醉及地球的生態危機。”

上海明珠美術館館長、策展人李丹丹表示:“陶瓷是最古老和日常的材料之一。 ‘從泥土到語言’,過程中又有手、有心、有火……這些陶瓷藝術作品是自然之物、思想之物亦是勞作之物,從某種意義上講,是‘天成’與‘偶得’之物,是實物更是有關藝術、創造與生命的隱喻和象征。”

展覽期間,明珠美術館將邀請參展藝術家,以及多位陶瓷研究專家,通過學術研討會、線上線下講座、成人與兒童工作坊等心手互動的多元形式,展開豐富多彩的公共美育活動,帶領觀眾進一步深入探尋陶瓷的世界。(新民晚報記者 徐翌晟)


編輯:陳姝延

關鍵詞:陶瓷 展覽 作品 藝術家


人民政協報客戶端下載 >

相關新聞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大片中文字幕 | 天天摸天天碰天天添中文 | 日韩精品亚洲一区在线综合 | 最新国产亚洲精品免费va在线 | 亚洲国产欧美国产第一区在线 | 最新国产在线AⅤ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