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資訊 評論 藝文 閱讀 非遺 國學 人物 戲劇 國之瑰寶

首頁>文化>藝文

紅色基因的文學傳承與創新

2021年06月07日 15:56  |  來源:人民政協報
分享到: 

黃國柱

2018年最后一期的《人民文學》雜志用一半多的篇幅刊登了著名軍隊作家徐懷中的長篇小說《牽風記》。當時,徐懷中同志已經整整90歲了。次年,這部小說獲得了第十屆茅盾文學獎。

該期雜志的卷首語這樣評介:“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大都是此前的文學作品未被充分塑造過的。在挺進大別山的大背景下,他們無疑是有信仰、有英雄氣、有戰斗力的戰士,同時他們還是行進于偉大征程的有文化、有感情、有血有肉的軍人。”

作為有幸讀過《牽風記》未定稿的我,有兩點很受震撼:一是作者作為革命戰爭的親歷者,以今天的新視角,重現了當年的動人故事;二是作者作為資深的軍隊作家,在傳承紅色基因的基礎上,進行了大膽的藝術創新,融入了大量可以吸引年輕一代的新的審美元素。

眾所周知,我們黨的成長壯大史,便是建立自己的軍隊,不斷進行革命戰爭的歷史。在28年艱苦卓絕的革命軍事活動中產生的精神信念及其文藝作品,鑄就了我們黨紅色基因的核心成分。從北上抗日、萬里長征的紅軍,到戰斗在延河之濱、大江南北的八路軍、新四軍的隊伍里,凝聚了一大批優秀的作家和藝術家,他們是中國人民解放事業的忠實記錄人和藝術的表現者,他們為新中國的文學藝術事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從抗美援朝到歷次邊境自衛反擊作戰,新中國特別是歷史新時期涌現了更為大量的優秀之作,為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教育提供了生動形象的教材。

在新中國成立之后的軍隊作家中,徐懷中無疑極具代表性,并起到了承前啟后的重大作用。他1945年參加八路軍,作為文工團員,隨大部隊千里挺進大別山。新中國成立后,又參加了進軍西藏的戰斗,催生了他的早期作品《地上的長虹》《我們播種愛情》。由于電影劇本《無情的情人》受到批判,緊接著“文革”來臨,直到上世紀80年代初期,他幾乎沒有公開發表作品。這一點,與劉白羽、王愿堅、白樺、彭荊風、蘇策、胡石言、黎汝清等一批軍隊老作家沒什么兩樣。

但在其后新時期的軍事文學事業中,他以獨創性的作品和軍隊文學人才隊伍組織培養者的雙重身份,贏得廣泛尊重和無可替代的地位。1980年,徐懷中的短篇小說《西線軼事》問世(獲當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和首屆中國人民解放軍文藝獎)。這是第一部正面描寫南線戰爭并產生巨大社會影響的作品,很快地引領《高山下的花環》(李存葆)、《凱旋在子夜》(韓靜霆)、《雷場上的相思樹》(江奇濤)、《男兒女兒踏著硝煙》(雷鐸)、《山岳山岳,叢林叢林》(周濤)、《雨林里的群山》(王中才)、《第七個春天》(張廷竹)、《我的南溫河》(苗長水)等一批名篇佳作相繼問世,成為支撐上世紀80年代軍旅小說輝煌的起點。徐懷中其后發表的《阮氏丁香》及《一位沒有戰功的老軍人》《沒有翅膀的天使》等等,更是把一度“不食人間煙火”的軍旅題材的創作提高到了一個嶄新的境界。在他筆下,經歷了“文革”的軍人,無分男女老少,不論有多少心靈創痛,但從紅軍傳承下來的崇高堅定的愛國信念真情依舊。徐懷中成功融合了批判反思和傳承頌揚,為軍事文學進一步騰飛作了有力的鋪墊。

經歷對作家來說,是最寶貴的財富。戰爭洗禮、進軍西藏、反右運動、文革下放、專業作家、報社記者、文學編劇……玉成了徐懷中最具代表性的中國當代軍事文學作家的聲譽。

1965年至1966年,徐懷中作為中國作家記者組的成員,由柬埔寨秘密進入越南南方、以一名“戰地記者”(《解放軍報》特約記者)身份進行戰地采訪。此行實實在在的成果,一是當年為《解放軍報》和《人民日報》采寫了一篇長篇戰地通訊,二是50年后徐懷中發表的長篇紀實文學《底色》(人民文學出版社)。他在書中寫道:戰地通訊“是作者在南方土地上寫出來的唯一一篇文字,是掛在B52轟炸機翅膀下完成的”。“在1966年3月3日《人民日報》《解放軍報》同時刊出,并且加了按語,署名為‘中國作家記者組全體’。”為了尋找當年戰地新聞的真實感受,我查閱并復印了當年的《解放軍報》原件。時隔半個世紀、那些已經發黃的報紙版面記錄著,這篇題為《堅貞不屈的女英雄——阮氏珠》占了一個整版的“越南南方通訊”,是徐懷中、叢深、馬真劃、李珉4位同志共同署名的,徐懷中是第一作者。看來,作者寫作此書時,因年代的久遠記憶有所誤差。盡管如何署名,對于這些當年出生入死的記者們也許已經不那么重要了,但在這里更正一下,還歷史以真實,顯然也不是多余的事情。

《底色》的一個非常突出的特點,就是對于當年歷史的回憶充滿了個人化的色彩。在很多年以前,這是不被提倡的,但是今天卻成了作品親切可讀的一個切入口。作者和妻子于增香作為主角,其細密綿長的情思貫穿了本書的始終。一貫以低調而著稱的徐懷中甚至選擇了讓自己的妻子為本書作序,成為作品最打動人的亮點之一。

軍隊作家中,同時具備記者身份和經歷的不乏其人:劉白羽、魏巍、李瑛、錢鋼、江永紅、江宛枊、徐志耕……他們與這支休戚與共的軍隊一道走過了難忘的青春歲月,或者由新聞而文學,或者由文學而新聞,在軍旅人生的漫漫征途上,留下了自己鮮明的印記。成為共和國新聞和文學事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歷史會記住他們為之奉獻過的一切。

1984年,徐懷中創辦并出任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首任主任。1年后,擢升為總政文化部副部長,3年后任部長。創辦軍藝文學系,既是為了解決軍隊文學創作隊伍青黃不接的問題,也是為了改變軍隊文學創作隊伍學歷較低的現狀。我十分清楚地記得,他曾召集包括我在內的幾位當時已經有正規大學學歷的同志開座談會,征求大家對創辦文學系的意見。從辦學宗旨,到教學方針;從招生范圍,到錄取標準;從教師來源,到教材選定;從生活保障,到日常管理……對一些未能參加征求意見座談的資深老作家,他帶領我們登門拜訪,專程求教。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文學系終于順利誕生。我也曾為學員們講課,并多次撰文報道評論他們的創作成果。

“軍藝文學系”作為創作群體在當代文學史上留下了抹不去的一筆。從這里走出了李存葆、莫言、徐貴祥、錢鋼、唐棟、宋學武、江奇濤、朱向前、黃獻國、王久辛、雷鐸、陳道闊、王海翎、龐天舒等一大批著名的作家、詩人、評論家,其中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三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一人。之所以能有如此輝煌,與徐懷中“不拘一格選人才”的標準(比如莫言當時的入學與徐懷中慧眼識珠有直接關系),及其所倡導的吸納全國的優質教育資源開門辦學的方針密不可分。創造性的辦學與創造性的人才總是互為因果的。

徐懷中走上全軍文藝工作領導崗位之后,把主要精力放在全軍文學藝術隊伍的建設和創作質量的提高上。這期間,全軍文藝工作繁榮發展,各個門類都涌現出許多精品力作。他還主持領導了史詩性戰爭大片《大決戰》三部曲(遼沈戰役、平津戰役、淮海戰役)的攝制工作,在劇本修改、增補細節等方面親力親為,使這部巨制成為新的紅色經典。為開闊軍隊文藝工作者的眼界,徐懷中亦有獨特的眼光和作為,支持、鼓勵藝術團體和作家評論家們走出國門,拓展眼界,打開思路。不僅讓我們這些親歷者們獲益匪淺,也使全軍的文學藝術欣欣向榮,繁花似錦。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縱觀徐懷中70年的文學生涯,其征服力和感召力是不可替代的。除了紅色基因與生俱來的深刻性和革命激情,他作品中所蘊含的現實和歷史的豐富性,以及文學表現的審美獨創性,是最大的“核心競爭力”。徐懷中在談到《牽風記》的創作宗旨時說:“我竭盡最大努力做最后一搏,希望能夠制造出激越浩蕩的一番生命氣象。”顯而易見,唯有創新創造,才能賦予紅色基因生命力傳承以不竭之源。

(作者系第十一、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


編輯:陳姝延

關鍵詞:徐懷中 文學 作家


人民政協報客戶端下載 >

相關新聞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日韩va中文字幕 | 五月婷婷精品免费视频 |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成人 | 最新69国产精品视频 | 玖玖资源综合视频在线 | 亚洲七久久之综合七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