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經濟>資訊
打造強優勢種企賦能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我國確立了種業為國家戰略性、基礎性核心產業的地位,在中國化工收購先正達公司后,我國種業在全球種業的位勢有很大的提升。但是,與國際種業巨頭相比,國內種業企業的發展程度、綜合實力還存在很大的差距。目前,全球種業市場份額排名前十的種業公司中,排名第一位的拜耳占22%,排名第二位的科迪華占18%,排名第三的先正達只占6%,形成明顯的雙寡頭壟斷格局,尤其是在轉基因性狀領域,基本處于完全壟斷的格局。
為更好地打贏種業翻身仗,建議國家加強頂層設計,打造強優勢種業企業,著力培育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準的國際種業巨頭。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發力:
第一,營造利于種企成長的環境、政策。
一是推進國企管理改革創新。建議依法履行出資人職責,專司國有資產監管,不干預企業依法行使自主經營權、領導班子外的人事權及分配制度。在戰略規劃、薪酬管理、選人用人、股權改革等方面給予企業更多的自由度,營造良好的企業發展環境。
二是完善種業法規政策。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建立“實質性派生品種制度”,保護原始創新,提高侵權成本,更好地激發種企特別是龍頭企業的研發積極性。實行品種審定改革,建議除國家審定外,以生態區審定制替代省級審定制度,進一步完善審定標準,逐步試點建立企業對品種的負責制度,實現品種審定到品種登記制度的過渡。明確轉基因和基因編輯政策。提高種企門檻和市場準入,提高國內種企的整體競爭力。
第二,合理分配資源,真正使種企成為創新的主體。
一是促進人才、技術、資源向企業流動。建議通過出臺育種公益性研究3年和5年重點目錄等方式,進一步明確科研院所的公益性研究范圍,推動更多優秀的育種人才轉入企業。制定具體的實施辦法,引導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員通過技術入股、成果參股等方式參與企業商業化育種,解決困惑科研人員的“身份問題”。將資源、技術及品種合理轉移到企業推廣應用等情況納入科研單位績效考核體系,促進科研單位科技成果應用與轉化。
二是加大財政資金支持力度。優化整合財政、科技和產業發展相關計劃,擴大現代種業基金規模;對種業企業實施更大力度的定向稅費減免、專項補助和獎勵激勵,持續完善支持種業企業發展的財稅金融政策體系。
三是推動種質資源共享。建議由種子管理部門牽頭,搭建由研發機構、企業廣泛參與的種質資源交流信息平臺,探索種質資源共享服務與品種展示示范銜接機制,針對市場實際需求開展“農作物種質資源篩選及展示”等專題服務,提升種質資源利用轉化效率。
第三,加快延伸產業鏈,積極發揮種企產業化龍頭作用。
一是加快兼并重組,著力打造育繁推一體化、育種創新能力強、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種業企業集群。
二是積極拓展國際市場。利用我國在水稻、小麥等作物上的技術優勢,不斷擴大種企在海外市場的影響力,在國際市場占有一席之地。
三是延伸產業鏈。以“種子+”其他要素方式,推進“種藥肥一體化”,向終端提供農藥、化肥、農機、農藝、栽培管理等全程解決方案。同時與糧食生產、加工、銷售等企業進行對接,通過實行訂單農業、組建聯合體等方式進行緊密合作,打通上下游全產業鏈,推動種糧一體化,加快三產融合,實現高質量發展。
(作者系合肥市第十四屆政協委員、九三學社社員)
編輯:魯雅靜
關鍵詞:種業 企業 種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