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法治>要聞
建議對網絡隱私保護專門立法
隱私權是《世界人權宣言》及《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所確認的基本人權之一,也已經寫入了我國的民法典,具體體現在“人格權編”和“侵權責任編”。然而在實踐中,侵犯隱私權的行為屢見不鮮。特別是近些年,隨著互聯網的高速發展,與之相關的產業發展迅猛,網絡互動交流平臺的出現給人們的社交娛樂等帶來了極大的便利與自由。可自由便利的同時,網絡暴力、網絡侵權事件也層出不窮,導致網絡隱私權侵權行為也越來越泛濫。
網絡侵犯隱私具有特殊性
網絡隱私權保護的需要主要源于網絡等科學技術的發展對人們的私人空間、私人信息帶來的威脅。網絡技術的長足發展為侵犯網絡隱私的行為創造了物質條件,網絡使得公民對其個人信息的控制力大大減弱,造成信息不對稱;而一些高科技的軟件、“木馬病毒”,能夠借助于網絡輕而易舉地獲取他人電腦中的個人信息及隱私資料。這些都使得網絡上的侵權行為更易發生。
首先,由于網絡環境具有高度開放性和易傳播性,網絡信息的發布已成為信息傳播最快、范圍最廣的途徑之一。隱私作為當事人不愿意或者不便讓他人知道的個人私事和個人領域,在網絡上傳播個人隱私會對當事人造成精神或財產的巨大損失。網絡上很容易形成輿論上的“聚合力”,一旦侵權行為發生在網絡環境中,其負面影響往往巨大。
其次,網絡的虛擬性、開放性等特征還使得網絡隱私權的侵權主體眾多、保護難度大。例如,在一個“人肉搜索”事件發酵過程中,“人肉搜索”的發起者、回答者、信息的整理、傳播者以及網站本身都有可能成為侵權主體,“人肉搜索”引擎一旦發動,就可能發生幾何級的裂變效應。
再次,通過網絡和計算機技術對個人信息資料的收集可以在當事人不知情的情況下進行,當事人、甚至網絡服務商都無法在第一時間刪除侵權信息,網絡侵權保護難度極大。
此外,網絡隱私權的糾紛一旦起訴到法院,被侵權人又會面臨取證難問題。受害者通常無法在第一時間獲知網絡侵權的事實,當信息傳播已造成侵權后果后,又會在瞬間被刪除。因此,受害者往往面臨舉證難的困境。即便受害者能夠第一時間獲知侵權,網頁的侵權信息也較難進行證據保全,受害人收集侵犯網絡隱私權證據的難度非常大。另外,隱私信息發布者幾乎都會采用昵稱或者匿名上網,被侵權人一般難以獲知侵權者的真實身份,也就無法舉證其侵權行為了。
我國缺乏網絡隱私保護的基本法律規范
在我國,網絡隱私侵權案非常普遍。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張新寶曾說:“我們的互聯網發展得非常熱鬧,但是我們的互聯網里面的法制卻十分的混亂,能夠說得上是法的可能只有人大常委會的一個決定,剩下來的都是一些位階比較低的行政法規、部門規章或是行業規范。”目前,我國民法對隱私權以及網絡隱私保護涉及的公民基本權利、網絡隱私的概念、范圍等問題均不明確,尚未進行規范,對其保護不成體系,僅在民法典的“侵權責任編”中作了籠統規定。其他相關規定分布在各類規范性文件中,且大多效力層次較低,不僅內容上無法實現統一性,相互之間也無銜接,導致許多網絡侵權案件找不到直接的法律依據,限制了受害者的救濟途徑。
此外,行業協會自律制度不健全。我國行業協會的發展規模和速度遠遠趕不上互聯網的發展需要。某些行業組織準入門檻低,行業自律規范又缺乏強制性,對成員缺乏有效的懲治機制。
建議對網絡隱私保護進行專門立法
目前我國對網絡隱私的保護制度已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建立健全我國網絡隱私保護制度刻不容緩。對此,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第一,對網絡隱私保護進行專門立法。網絡隱私在網絡環境中的存在使其人身屬性與財產屬性更加突出,對網絡隱私保護進行專門立法是時代的需求。在該項立法中,應當對網絡隱私的概念界定、特征分析、侵權行為認定、法律責任承擔等基本問題作出明確的規定,以填補法律空白。
第二,加強網絡自律保護。互聯網行業可以制定本行業的自律規則、標準,將網絡隱私保護規則納入網絡服務提供者預先設定的網絡服務協議的條款中。互聯網協會還可以設立專門的監管組織,加大網絡技術巡查力度,對于網站鏈接、論壇平臺上較明顯的公開侵犯他人人格權的言論或接到有關投訴后,應及時采取合理措施予以刪除或屏蔽。同時,政府部門也應當加強對參與者自律行為的指導與監督。
第三,加強網絡安全保障。網絡服務提供者應當加強網絡環境的安全建設,配備專業的網絡技術維護人員,及時更新網絡安全知識和業務技能,防止黑客攻擊。
第四,應強化網絡用戶的自我保護意識。網絡用戶在日常的生活中,對網絡服務的使用,應當加強自我防范意識,了解并學習相關法律法規和網絡使用方法,對重要信息文件做好加密保護,不隨便注冊網絡賬號,不要將個人隱私信息等重要資料輕易發送給陌生人,并注意謹慎下載網絡軟件。網絡用戶在上網時也應注意及時更新軟件應用新技術,加強密碼安全保護意識、個人信息保護意識和防控病毒意識。同時,對于在上網過程中看到的他人隱私信息應當予以尊重,做到不造謠,不傳播。
我國對于網絡隱私的保護才剛剛起步,學習與借鑒國際及其他國家對網絡隱私的不同保護模式,并結合我國實際,探索出一條符合我國國情的網絡隱私保護道路是當務之急。
(作者系北京市盈科律師事務所律師)
編輯:王慧文
關鍵詞:網絡 隱私 保護 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