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理論>建言立論
百年大黨與多黨合作
百年前,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改變了中國的政黨政治格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積極探索和實踐與其他政黨的合作,多黨合作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都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共產黨也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政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必須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更好發揮多黨合作制度效能,形成推動發展的強大合力。
中國共產黨的成立給中國的政黨政治帶來新曙光。清末民初,西方政黨觀念輸入中國,中國資產階級欣喜若狂,紛紛組織政黨,全國一度出現300多個(有說600多個)政黨和類似政黨的政治團體,陷入“政黨林立”狀態。曇花一現的資產階級多黨競爭,意味著資產階級多黨政治并不適合中國國情,中國必須尋求新的政黨政治發展道路。1921年,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改變了中國政黨政治的面貌。中國共產黨廣泛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偉大勝利,在推動中國發生翻天覆地變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同時,自身也不斷發展壯大,從最初50多名黨員的新生政黨,成為擁有9100多萬黨員的世界最大政黨,而且是世界上連續執政時間最長的政黨之一。“百年恰是風華正茂”,以馬克思主義政黨理論為指導,正確處理政黨關系,著力推進和諧政黨關系的實現,堅持多黨合作并逐步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是中國共產黨永葆青春活力的重要原因。
百年歷史是一部多黨合作史。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的百年歷史,是一部中國共產黨“不忘初心”的奮斗史,也是一部多黨合作史。中國共產黨誕生之初,對與其他政黨的關系問題還存在模糊認識。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第一個決議》提出“不同其他黨派建立任何關系”。實際上,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主張多黨合作。《共產黨宣言》明確“共產黨人到處都努力爭取全世界民主政黨之間的團結和協調”。列寧在他領導俄國革命和蘇聯建設的實踐中,提出了同民主政黨聯盟合作的思想,強調無產階級政黨取得政權、建立和鞏固無產階級專政的過程中要處理好同盟軍問題。可幸的是,中共二大即提出“共產黨應該出來聯合全國革新黨派,組織民主的聯合戰線”,這為推動國共合作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中共二大強調無產階級政黨的獨立性,國共兩黨要進行黨外合作。中共三大則達成了共產黨員加入國民黨以實現與國民黨黨內合作的共識。中國共產黨積極推進形成的第一次國共合作,帶來了國民革命的高潮。而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破裂導致了大革命的失敗。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進行第二次合作,并在抗日根據地實行“三三制”,與中間派別進行合作,開創了中國共產黨在政權架構中與其他黨派合作的先河。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真誠合作。1948年中共中央發布“五一口號”,號召“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各社會賢達迅速召開政治協商會議,討論并實現召集人民代表大會,成立民主聯合政府”。多黨合作在協商建國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新中國成立后,民主黨派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中的參政黨,積極參加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改革開放后,中國共產黨對統一戰線全面撥亂反正,并把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度納入政治制度范疇,又將多黨合作制度寫入憲法,不斷推進多黨合作的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提出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最大限度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共同致力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作為我國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和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的偉大政治創造,是從中國土壤中生長出來的新型政黨制度;我們應該不忘多黨合作建立之初心,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把我國社會主義政黨制度堅持好、發展好、完善好。百年歷史表明,中國共產黨對“多黨合作”的認識在發展,多黨合作的制度在進步,多黨合作的實踐在深化,中國共產黨自身也不斷成熟和壯大。
百年偉業反映了多黨合作的優勢。百年中國,滄桑巨變,顯示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強大力量,也體現了多黨合作的功能和優勢所在。多黨合作,是近現代中國各種政治力量的博弈結果,也是中國共產黨凝聚力量的基礎性機制,是中國共產黨永遠立于不敗之地的重要原因所在。在各個歷史時期,多黨合作都具有表達不同利益訴求、協調各種利益矛盾以及凝聚共識和匯聚力量的作用,這也是中國共產黨之所以不斷推進多黨合作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發展的重要原因所在。
中國共產黨的執政歷程,更充分而集中地體現出多黨合作制度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國家治理所具有的獨特作用和優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歷史,是一部黨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的歷史。而堅持“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基本方針的多黨合作制度,實現了政治力量的“有機團結”,凝聚了國家發展的持久合力。多黨合作制度通過制度化和規范化的政治參與,協調利益關系,整合社會力量,從而起到增強社會團結,促進社會穩定的作用。執政的中國共產黨與參政的各民主黨派之間團結合作與平等協商的政黨關系,最大限度地減少了社會內耗,使國家政策始終保持連續性和穩定性。多黨合作制度所規定的政黨間合作和協商,不僅有利于國家秩序的穩定,而且有利于國家治理的效率和科學。它通過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的安排,有利于集中各種意見和建議,推動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有效避免了舊式政黨制度囿于利益紛爭而導致社會撕裂的弊端,使國家治理不僅有能力和效率,而且有質量和效益。
新時代多黨合作開啟新篇章。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經受來自各方面的風險挑戰和巨大壓力,更需凝聚廣泛共識、匯聚強大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向各民主黨派提出希望,要求做好“解疑釋惑、理順情緒、化解矛盾”的工作。這意味著多黨合作制度面臨新挑戰和新任務,多黨合作事業要有新發展和新面貌。新時代,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國家治理進入新階段,必須著力把我國的多黨合作制度優勢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將多黨合作制度優勢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要突出制度建設的作用。多黨合作的制度化水平決定著能否把相互作用的各種政治力量凝結成一種合力。制度建設的重點在于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黨制度建設,健全相互監督特別是中國共產黨自覺接受監督、對重大決策部署貫徹落實情況實施專項監督等機制,完善民主黨派中央直接向中共中央提出建議制度,完善支持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履行職能方法。人民政協是多黨合作的重要組織形式。要以提高政協履職實效為目的,加強政協制度建設,發揮好人民政協專門協商機構作用,保障民主黨派以黨派名義在政協發表意見、建議的權利,完善民主黨派在政協開展經常性工作的機制,并確保完善的制度能夠規范化運行。
將多黨合作制度優勢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要以堅持和加強中國共產黨領導為基本前提。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中國國家政權的性質和國家制度的本質決定了中國多黨合作制度的核心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多黨合作制度優勢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是通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來實現的。充分發揮多黨合作制度優勢,將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核心作用更加突出,并不斷提高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能力。
將多黨合作制度優勢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必須進一步加強參政黨建設。各民主黨派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是多黨合作的重要主體,也是國家治理的重要主體。參政黨自身建設問題是影響多黨合作制度優勢展現和效能發揮所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更好地體現這項制度的效能,著力點在發揮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的積極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各民主黨派要做中國共產黨的好參謀、好幫手、好同事,要弘揚優良傳統,切實加強自身建設,加強思想政治引領,努力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建設提高到新水平。參政黨要以加強思想政治建設、組織建設、履職能力建設、作風建設、制度建設為路徑,提高政治把握能力、參政議政能力、合作共事能力、組織領導能力和解決自身問題能力,有效提升其與參政黨地位相匹配,與執政黨能力相協調的履職能力,以參政黨更好履職實現多黨合作制度更高效能。
(作者系蘇州大學教授,民進江蘇省委會副主委、蘇州市委會主委)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 制度 政黨 合作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