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資訊
簡述“反衛星技術”
全國政協委員,北部戰區某部總工程師 臧繼輝
在神舟十二號伸出機械臂的相關畫面傳來之后,美媒立刻就相關訊息進行了新一輪的報道,并同時指出“這可能和美國太空軍司令之前所說的,中國能捕捉美軍衛星”的情況存在相同性。早在今年4月份,美國太空軍司令部司令詹姆斯·迪金森上將曾在媒體鏡頭面前公然宣稱,中國已經研制出了一款裝備大型機械臂的衛星,中國正試圖將這種衛星軍用化,用來“抓取捕獲”美國的軍用衛星。
那么,什么是反衛星技術?
理論上來說,有衛星就有反衛星技術。人造衛星有三大類,一是科學衛星,二是技術試驗衛星,三是應用衛星。按照用途可分為民用衛星和軍用衛星,而軍用衛星又分為通信、氣象、偵察、導航、測地、截擊衛星等。
反衛星的緣由
現代戰爭中,天空對地面一直保持著巨大的作戰優勢,人造衛星的出現更是將這種優勢擴大到外太空,未來戰爭中,誰能控制太空,誰就能掌握戰爭的主動權,太空已成為各國軍事競爭的焦點。
人造衛星特別是軍用人造衛星因其速度快,每秒飛行七八公里,90分鐘便能繞地球一圈;眼界寬,視野開闊,相同視角是飛機觀測的幾萬倍;限制少,可自由飛越地球上的任何地區,在為己方帶來巨大便利的同時,也給敵方帶來了巨大的潛在威脅。
因此,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世界上以美、俄為代表的軍事強國便一直致力于“以導反星”“以星反星”“以能反星”等反衛星武器的研制,并把其作為控制太空、消除威脅、奪取制天權的重要武器裝備。
反衛星的技術
反衛星技術是指從地面、空中或外層空間攻擊敵方衛星的軍事技術。當前,反衛星技術主要包括核能反衛星、直升式動能反衛星、定向能反衛星、共軌反衛星等四種技術類型。核能反衛星技術殺傷距離大、技術門檻低,但因其產生的巨大附帶損傷,實用價值并不大。直升式動能反衛星技術可看作是反導技術的延伸,是目前掌握精確制導技術的軍事大國廣泛采用的反衛星手段。
而以激光武器為代表的定向能反衛星技術和俘獲式共軌反衛星技術,既不易產生太空碎片,又可將低、中、高軌道的衛星全部納入打擊范圍,極具作戰應用潛力,得到世界各國的青睞和競相發展。與此同時,電子對抗式和網絡攻擊式等隱秘無形的衛星軟殺傷技術手段也漸露鋒芒。
反衛星的戰術
一般來講,反衛星戰術有共軌式、直接上升式、定向能式和電磁干擾式等四種作戰形式。主要靠反衛星衛星和反衛星導彈以及反衛星電子干擾站實現。
共軌式反衛星是將反衛星武器射入目標衛星的軌道,對其進行追蹤,然后利用動能或核爆炸將其摧毀。它的作用距離遠,殺傷半徑大,在武器本身的制導精度較差情況下仍能破壞目標。但其缺點是準確度低,反應速度慢,從升空到摧毀要幾天的時間;另外,核彈的附加破壞效應大,也容易給己方衛星造成威脅;而且一旦使用,有引發核大戰的危險。
直接上升式反衛星是指反衛星導彈不進入目標衛星的軌道,而只是當目標衛星經過上空時,依靠彈上的小型跟蹤器,直接發現目標衛星并對其進行瞄準攻擊,直接摧毀。
定向能反衛星是指利用如激光、粒子束和大功率微波束等武器,通過發射高能激光束、粒子束和微波束照射目標衛星,將其徹底摧毀或使其敏感電子元件失效,喪失工作能力。
電磁干擾反衛星是利用衛星電子干擾技術使衛星和地面站之間無法進行通信,從而達到使衛星失效的目的,這是最早、最普遍、最基礎的反衛星戰術。
我國的反衛星技術
蘇聯是最早發展衛星技術的國家,而美國是最早發展反衛星技術的國家,世界反衛星的歷程基本就是兩國你來我往的斗法過程。
我國從2005年開始進行反衛星試驗,前期主要是對武器功能的一些檢測,雖然起步較晚,但并沒有落后,在反衛星導彈和衛星方面已經取得了顯著成果。
2007年1月11日,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了一枚SC-19,也叫作DN-1的反衛星導彈,該導彈攜帶動能彈頭,以每秒8公里的速度,擊毀了軌道高度863公里,重750公斤已報廢的“風云一號”氣象衛星,這是我國第一次成功地攔截人造衛星,自此,我國正式踏入了反衛星技術領域。
之后,我國又相繼研制出了第二代DN-2和第三代DN-3兩款最新反衛星導彈,并在2013年5月和2017年7月23日分別進行了2次成功試驗。DN-1、DN-2和DN-3反衛星導彈的成功研發,將低、中、高軌道全面覆蓋,人造衛星基本都處于我國反衛星導彈的打擊范圍之內,這標志著我國在該領域技術已進入世界一流水平。
除反衛星導彈外,我國還研制了一款用于反衛星實驗的衛星,該衛星裝置了機械手臂,可以變軌,能對其他衛星進行全方位的檢測,應用便捷又靈活,是我國反衛星技術發展的最新成果。
反衛星的趨勢
為了爭奪空間優勢,保證國家安全,反衛星武器和衛星防御的斗爭必將愈演愈烈。目前,反衛星技術主要向以下幾個方面發展:反衛星與反導結合,利用導彈防御系統的發展,進一步提高動能武器的反衛星能力。
彈道導彈防御系統和動能反衛星武器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因為能夠在大氣層外攔截彈道導彈的武器在一定程度上都具有反衛星的能力,所以,把反導與反衛星結合,通過反導技術的發展推動反衛星技術的發展是當前國際反衛星的趨勢之一。
發展微小衛星,發揮其反衛星的能力。現代微小衛星研制周期短、建設成本低、系統投資少、抗毀能力強、設備更新快,可快速、機動、搭載發射,能有效提供各種戰場戰術支持,特別是具有隱蔽性好、攻擊突發性強和應用范圍廣等優點,能夠移動到地球同步軌道上的任何位置,甚至能夠圍繞其他衛星執行接近操作,發起攻擊,潛力巨大。
目前,以美國為首的軍事強國在反衛星武器的研制上已從裝載普通炸藥的“殺手”式衛星、“微型尋的導彈”等同歸于盡的思路向新概念武器轉變,定向能武器已成為反衛星武器新的利器,而其中,激光反衛星武器更是最具威懾、最有效的武器。激光反衛星武器的發展重點是地基和空基反衛星技術。軟硬結合,進一步重視電子對抗等軟殺傷手段的運用。對傳統電子干擾等軟殺傷技術的創新、發展、運用,通過發展可逆的非物理摧毀性質的反衛星武器,在一定時間內干擾、欺騙或阻止目標衛星發揮有效功能,也是各國非常重視并不斷開發的領域。
當前,自主逼近、交會對接等復雜的航天技術已經在反衛星武器上進行應用,比如,衛星捕獲武器等天基反衛星武器作戰時,需要具有軌道機動和逼近繞飛的能力,而自主逼近、交會對接技術便解決了這一問題。
編輯:魯雅靜
關鍵詞:衛星 技術 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