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藝文
傳承紅色基因 講好紅色故事
馮覺新
我常常看到有一些月嫂、餐飲、企業的培圳訓機構,在職工培訓中,都表示要把培訓機構打造成“黃埔軍校”。卻從未聽到有人提過要像“中國抗日軍政大學”(簡稱抗大)那樣培訓員工和干部。所以,我要寫一篇《我心中的中國抗日軍政大學》,希望有更多的人了解她、永遠記住她。
我認為,抗大的教育方針和校訓,才是我們現在教育與培訓機構值得學習的榜樣,是永遠也不過時的。記得,1949年2月,渡江戰役的前夕,我在蘇北幸運地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當時我在部隊老同志的引領下走進軍營,迎面看到八個大字“團結、緊張、嚴肅、活潑”,我感到非常新鮮、神奇。當時正處于偉大的渡江戰役的備戰階段,除了軍事上加緊訓練外(急行軍、各種姿勢射擊、各種步兵武器的使用,還有急速打綁腿、打背包),還有“進城教育”,我們新兵還有“人生觀(戀愛觀)、軍隊發展史、社會發展史、《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等內容。給我們講課的主講是李志指導員,他就是抗大畢業的。他講,“團結、緊張、嚴肅、活潑”,這是毛主席為抗日軍政大學題寫的校訓。毛主席還為抗日軍政大學題寫了“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艱苦樸素的工作作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27字教育方針,這27字教肓方針是我們軍隊訓練、作戰、一切工作的指導方向,對我軍建設、保證革命戰爭勝利都有著極大的影響。
抗大的首任校長是林彪,1943年徐向前任校長,兼任抗大的總學習委員會書記。抗大共辦了八期,有13所分校,共培養了軍政干部約20萬人。(在1955年軍隊授銜的將帥中,曾在抗大工作學習過的元帥有7人,大將10人,上將29人,中將105人,少將366人。其中,元帥有:朱德、林彪、劉伯承、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葉劍英,大將有:栗裕、黃克誠、羅瑞卿、肖勁光、陳庚等。)指導員還講了許多抗日軍政大學培養的優秀指戰員在戰爭中的英雄事跡。他講:“在一次抗擊日軍的戰斗中,我們有位抗大畢業的隊長,后任某部團長,他在一次戰斗中,領導部隊打退敵人多次進攻。
最后,他帶領著全體戰士高唱著抗大校歌成功突圍。而這位隊長為掩護戰士而英勇犧牲。”李指導員略停一下,又講了-位抗大女學員的英勇就義的事跡。她從抗大畢業,被分配到中共長江局、浙江金華特委從事統戰工作,后因叛徒出賣而被捕。日本鬼子把她衣服脫了,用沾著鹽水的皮鞭抽打100多下,她被打得全身血肉模糊,但她寧愿犧牲生命也沒叛變。敵人窮兇惡極,將她的尸體砍成七塊投進酼酸缸內化成血水。她的名字叫林心平,犧牲時年僅23歲。大學員英勇殺敵、流血犧牲的精神,震憾了我們的心靈、凈化了我們的靈魂。
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光輝的歷史永這載入史卌,那些英雄形像永遠刻印在我心間,記憶猶新。成為我工作中克服困難去爭取勝利的動力。
我們每次上課和下課,都唱抗大校歌。到現在,每當我想起抗大校歌,在我腦海里就映過抗大英雄們的微笑,我心中充滿力量與溫暖,“黃河之濱,集合著一群中華民族優秀的子孫,人類解放,救國的責任,全靠我們自己來擔承。同學們,努力學習,團結、緊張、嚴肅、活潑,我們的作風;同學們,積極工作,艱苦奮斗,英勇犧牲,我們的傳統……”。
指導員反復強調:抗大,是中國共產黨創辦的培養革命戰爭需要的軍事和政治干部的學校。抗大的前身是“西北抗日紅軍大學”,有人稱之為“窯洞大學”。從它成立起,為中國共產黨培養了大批軍事政治干部,據不完全統計,從1936年到1945年,約有20萬人之多,其中有驍勇的抗日將領,還有在敵后帶領廣大人民群眾進行艱苦卓越斗爭的革命工作者。這一大批德才兼備的軍政干部,對于人民軍隊的發展壯大,對于取得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建立人民政權的勝利起到了巨大的無法估量的作用。
抗大有它獨特的發展歷程和辦學方法:“在戰爭中成長,邊戰斗、邊學習、邊生產。”這支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特殊材料鍛造成的世界獨一無二的大學,受到國內外人民的贊譽,至今仍然有它深遠的影響。
1938年世界學聯代表團到抗大訪問,訪問者中有世界學聯的秘書長,法英國人科樂滿、美國人雅德、英國人傅路德、加拿大人雷克維等。抗大授予他們抗大名譽博士,發了證書。史沫特萊、白求恩、柯棣華、馬海德、米勒、艾黎等國際友人都慕名到抗大參觀訪問,許多人還要求抗大接受他們為名譽學員。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在《西行漫記》中提到了抗大,“這種高等學府全世界只有這一家”,“有什么學校由于‘紙荒’而不得不把敵人的傳單翻過來當作課堂筆記使用?……紅軍大學就是這樣!”。讓世界了解了抗大,這所烽火中成長的學校。抗大培養出來的學員都是在軍事、政治上十分優秀、德才兼備的,他們為學校的發展和抗戰的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抗大五周年總結大會上,副校長騰代遠對那些忠于黨的教育事業的干部和在戰爭中英勇殺敵、不怕犧牲的指戰員,一共549名進行了表彰,其中有:林彪、蘇正華、胡漢彪等。日本戰犯岡村寧次曾聲稱:“消滅了抗大,就消滅了共產黨邊區的一半。寧肯犧牲十個日本兵,換一個抗大學員,犧牲五十個日本兵,換一個抗大干部。”
斯諾在《西行漫記》中提到:“把那些鼎鼎大名的抗大學員的首級賞價加起來有二百多萬元”。可見抗大的干部和學員對敵人的威脅有多大。這足以證明抗大是成功的。抗大的干部和學員們樹立了堅定的政治理想,為革命事業拋頭顱、灑熱血,保護著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隨著抗日戰爭的結束,抗大的基本任務也完成了,但抗大為我黨培養政治、軍事人才的歷史使命沒有完。后來根據革命形勢的變化,抗大分別建立了華東、華北、東北、西南等軍政大學。現在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的前身就是抗日軍政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黑龍江大學前身是抗大的第三分校,還有魯藝學院也是在抗大的影響下建立起來的。
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是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時期培養干部的搖籃,是中國教育史上的奇跡,為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等戰爭的勝利及新政權的建設作出了貢獻。我們永這不要忘記她。
(作者系武漢家政進修學院創辦人,國際家政學會理事)
編輯:陳姝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