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資訊
四川達州:革命老區煥發新生
“過去,我們村因土壤環境特殊,有一部分土地撂荒多年,通過村支部創新的扶貧發展模式,引進了生態農業,種植500畝優質水稻,荒地變成濕地、濕地變成金地。”四川省達州市渠縣渠北鎮白馬村的村民劉杰磊在談及近年來家鄉翻天覆地的變化感慨不已。
達州是川陜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徐向前、李先念、許世友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都曾在這里浴血奮戰。如今,達州從革命歷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不斷地發展壯大,一幅產業興旺、生態優美、民生殷實的美好畫卷正在這片土地上徐徐展開。
日子越過越有奔頭
“作為四川7個區域中心城市之一,達州下轄7個縣(市、區),GDP全省第7位,有7個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人口700萬。其中,宣漢縣是革命老區,曾經創造了中國革命史上一個縣獨建一個軍的奇跡。”達州市巴文化研究院人文地理專家鄧高說。
位于四川省達州市的宣漢縣,在革命戰爭時期是川東游擊軍和紅三十三軍指揮部所在地,為川陜革命根據地的鞏固和紅四方面軍的壯大作出了重大貢獻。
2014年脫貧攻堅啟動以來,經過精準識別和建檔立卡,宣漢縣是當時全省貧困人口最多的縣。今年62歲的宣漢縣南壩鎮東陽村村民陳裕華說,前些年,家里還在為收入低而焦慮,而最近這些年,鎮上發展種植老君香菇、黃金木耳等食用菌品種,每年光靠賣食用菌,家里都能收入一兩萬,實實在在滿足了自家的“菜籃子”。
在脫貧攻堅工作中,達州宣漢縣將全縣劃分為東北部巴山大峽谷文旅扶貧綜合開發示范區、中部山地特色農業示范區、西部產業脫貧示范區等“四大脫貧攻堅片區”,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問題。
“土地入股給了資金,勞動致富給了底氣,這樣的日子越過越有奔頭。”家住宣漢縣渡口土家族鄉桃溪村的王磊,在巴山大峽谷文旅扶貧景區開發期間,主動出讓家中4畝土地和8間房屋,以土地入股、拆遷補助的方式獲得資金30余萬元;又憑著踏實肯干,帶領鄉親承包勞務工程,從“沒有盼頭”到奔入小康。
自2016年以來,宣漢縣渡口土家族鄉大力實施“開發扶貧”戰略,充分發揮當地資源優勢,成功探索出資源入股、勞動就業等“七大脫貧模式”,直接帶動全鄉4個貧困村退出、417戶1561名貧困群眾脫貧,間接帶動全鄉近8000名群眾吃上了“旅游飯”,過上了“好日子”,讓這片紅色土地,更是處處煥發出致富奔小康的蓬勃生機。
走出生態建設“新路子”
被譽為“迎接四川第一縷陽光的地方”的八臺山、“中國硒部茶園走廊”的茶文化小鎮、“中國藥鄉”的巴山大峽谷……除了紅色文化底蘊濃厚,達州的生態旅游資源也極佳。
作為中國南北氣候的分界線,達州境內森林覆蓋率44.34%,年均降雨量1200毫米左右,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年均300天以上。達州自然、人文景觀異彩紛呈,被明代著名地理學家贊為“西南奇勝”,現有國家4A級旅游景區3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個,國家級地質公園1個,國家級森林公園3個。
在達州萬源白果鎮花萼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別具特色的香爐石立于長洞湖懸崖峭壁上,是個天然形成的平衡石,旁邊是上千畝的草原。四周森林茂密、雜樹叢生的長洞湖,一年四季空氣清新,夏天涼爽無比,平均氣溫25℃左右,是消夏避暑的理想之地。
近年來,達州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相繼建成了塔沱濕地公園、蓮花湖濕地公園等一批國家森林城市建設亮點工程,為城市可持續發展和居民生活環境持續改善提供了可靠保障,蹚出了一條具有自身獨特魅力的新路子。
截至2020年6月底,達州市森林覆蓋率達45.27%,比2017年提高了2.62個百分點,城市綠化覆蓋率和集中居住型村莊林木,綠化率達40%以上,城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3.87平方米,道路和水岸綠化率均已超過85%。
達州市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的達州將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始終把生態環境保護作為立市之本、強市之基,通過調整產業布局,優化能源結構,強化污染整治等一系列措施,推進生態環境質量不斷邁上新臺階。
編輯:魯雅靜
關鍵詞:達州 宣漢縣 四川 革命 老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