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經濟>國企
培育世界一流企業 國企改革提速加力
我國第一臺“東方紅”拖拉機、鐵人王進喜用過的老式抽油機、祝融號火星車模型、高鐵復興號模擬駕駛艙……“‘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上,一件件展品、一段段史實,展現了國有企業從“白手起家”奠基立業到開辟未來邁向“世界一流”的壯闊歷程。
國務院國資委黨委書記、主任郝鵬指出,國有企業特別是中央企業是黨一手締造的,從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時期到進入新時代,國有企業始終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奮力拼搏、勇挑重擔,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建立了卓越功勛,同時也孕育鍛造了一系列國有企業先進精神。
新中國成立伊始,我國經濟基礎極為薄弱。1952年,國有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僅為28.2億元,固定資產原值149億元。在根據地、解放區成立了多家公營企業的基礎上,國家集中財力、物力,建設和發展了一大批國有企業,僅“一五”期間就開展了1萬多個工礦建設單位的施工。
1958年,位于河南洛陽劍河西部的第一拖拉機制造廠鑼鼓喧天,新中國第一臺“東方紅”拖拉機披紅掛彩,“隆隆”地開出了廠門。從那個時候開始,上百萬臺“東方紅”拖拉機源源不斷運往全國各地,拉開了中國農業機械化的大幕。
從第一輛國產解放牌汽車,到大慶油田甩掉中國“貧油”帽子,再到鞍鋼依靠自身力量研發出“爭氣鋼”……一批“共和國長子”創造了一系列“新中國第一”,構建起新中國基礎工業體系。
改革開放春潮涌動,從蛇口炸響“中國改革開放第一炮”開始,國有企業不斷從計劃走向市場、從國內走向國外。經過“放權讓利”“抓大放小”“公司制股份制”等一系列改革和戰略調整,國有經濟布局結構發生重大變化,數量有所減少的同時質量不斷提高,在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的控制力、影響力不斷增強。
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出臺,國企改革全面發力、多點突破、縱深推進,向著建設世界一流企業加快推進。
數據顯示,1978年至2018年間,全國國有企業營業收入、利潤總額分別實現年均增長11.9%和10.3%;2018年全國國有企業資產總額、所有者權益分別達到1978年的247.1倍和130倍,成為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中流砥柱。
發展出題目,改革做文章。2020年6月30日,中央深改委第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2020—2022年)》,這是面向新發展階段我國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綱領性文件。
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啟動以來,各項重點改革任務不斷實現新突破、取得新成效。截至今年6月4日,央企集團層面100%制定黨委(黨組)前置研究討論重大經營管理事項清單,重要子企業完成率達到95.5%。93.8%的子企業實現了董事會應建盡建,其中6成以上實現了外部董事占多數。全員績效考核覆蓋率已達98.2%,所屬單位累計實施了500多個中長期激勵方案。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也不能掉隊。6月10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支持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意見》發布。通過改革,在浙江率先形成促進共同富裕的目標體系、工作體系、政策體系、評價體系,為全國其他地方促進共同富裕探索路徑、積累經驗。
從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到本世紀中葉“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到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明確2035年“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推進共同富裕明確了時間表、路線圖和任務書,順應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中央財辦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韓文秀表示,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我們既要做大蛋糕,又要分好蛋糕,在現代化進程中要自覺、主動地解決地區差距、城鄉差距和收入差距問題,扎實推進共同富裕,堅決防止兩極分化,使全體人民共享現代化成果。
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健全,工資收入分配制度更加完善……日前出爐的《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瞄準增進民生福祉,敲定了一系列更為明細的民生指標和任務。
7月2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加快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的意見》,提出推動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促進實現全體人民住有所居。意見明確,城市人民政府要堅持供需匹配,科學確定“十四五”保障性租賃住房建設目標和政策措施,制定年度建設計劃,并向社會公布。
站上全面小康新起點,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接續推進鄉村振興、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擴大就業、增加收入、保障和改善民生……更為有力的惠民舉措將加快落地,更厚實的民生紅利將向深度釋放。
編輯:秦云
關鍵詞:國企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