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資訊 評論 藝文 閱讀 非遺 國學 人物 戲劇 國之瑰寶

首頁>文化>藝文

建黨百年讀華章

——品讀毛澤東詩詞

2021年07月06日 14:22  |  來源:人民政協報
分享到: 

▲張連起

主講人簡介:

張連起,全國政協常委,無黨派人士,新的社會階層人士。經濟專家,會計審計專家,資深注冊會計師,人文會計的首倡者和踐行者。曾獲“2020年度優秀履職獎”“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作貢獻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

■今年是偉大的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百年恰是風華正茂”。作為中國共產黨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毛澤東是領導中國人民徹底改變自己命運和國家面貌的一代偉人,是近代以來中國偉大的愛國者和民族英雄。毛澤東詩詞是中國革命的藝術成果,真實反映了毛澤東的革命生涯,是中國革命史的壯麗畫卷,也是解讀革命文化的獨特文本。本期講壇邀請全國政協常委張連起講讀毛澤東詩詞。

2021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他指出:“共產黨立志于中華民族千秋偉業,百年恰是風華正茂!回首過去,展望未來,有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有全國各族人民的緊密團結,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一定能夠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一定能夠實現!”

“百年恰是風華正茂”,正是化用了毛澤東1925年《沁園春·長沙》中“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一句。這一化用,闡釋了中國共產黨百年猶風華、世紀正青春的精神品質,也昭示了黨始終初心如磐、使命在肩的雄心壯志。

毛澤東詩詞的神韻,是集中融合了中國共產黨人智慧和對中國革命的切身體會,是中國共產黨人品行、操守、氣質、氣度、審美靈感的詩性載體。這種親身領導了黨、軍隊和人民進行偉大斗爭和建設事業的領袖型詩人作品,歷史罕見,世所罕見。

那是一個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時代,是萬類霜天、競爭自由的年代,是炮火連天、彈痕遍地的年代,是收拾金甌、分田分地的時代,是天翻地覆、勇追窮寇的年代,是紅雨隨心、稻菽翻浪的年代,是起宏圖、鐵臂搖、熱風吹雨灑江天的時代,是崖冰百丈、妖霧重來、金猴奮起的年代……面對著熾熱的生活和波濤洶涌的歷史浪潮,毛澤東既詩情畫意又雍容大度地成為人民革命、人民戰爭、人民建設事業輝煌進程的歌者,成為革命和歷史辯證法的詩意裁判家,成為對國家、民族、歷史、人生總體觀照的藝術巨匠。他的詩詞是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高高飄揚的旗幟,其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結合的品格永遠值得人們體味、傳承。

毛澤東詩詞雄渾、豪放、壯美。托物言志,寄情于景。情、景、理高度統一。常以擬人化的手段,創造了富有時代特征的多姿多彩的藝術形象。毛澤東詩詞想象豐富,寓意幽深,境界高遠。每當捧讀就會感到胸中風雷激蕩,眼前云濤波涌,一種崇高的民族自豪感和熱愛祖國的感情如春風蕩漾,油然而生。毛澤東詩詞中不少的佳篇名句已經家喻戶曉、深入人心。古人說:“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學識,斯有第一等真詩”。用這句話來形容毛澤東和他的詩詞,可謂恰如其分。毛澤東具有雄闊的襟抱,革命的氣質和豐富的斗爭實踐。有精深的藝術造詣,淵博的學識和橫溢的才華,所以能寫出氣魄雄偉、形象鮮明、具有中華民族精神氣魄的瑰麗詩章。

毛澤東詩詞的“詩史合一”

毛澤東詩詞不僅是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史詩,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詩化載體。毛澤東詩詞豐富的歷史蘊涵還表現在詩人在困境時期的心路歷程。即使經歷“三落三起”,革命浪潮有高有低,境遇有順有逆,人的心情也會時起時伏,他都十分坦然。他自言:“大革命失敗的前夕,心情蒼涼,一時不知如何是好。”“一九三四年,形勢危急,準備長征,心情又是郁悶的。”這種心境,自然會對他的詩詞創作產生影響,一些詩詞在豪放之中又自然流露出些許婉約之風。然而,毛澤東畢竟是一位早已將“小我”奉獻于“大我”之人,早已是將生死榮辱置之度外之人,因而方能“愈挫愈奮”“滄海橫流,方顯出英雄本色”。

南宋文天祥在《集杜詩·自序》中道:“昔人評杜詩為詩史,蓋以其詠歌之辭,寓記載之實,而抑揚褒貶之意,燦然于其中,雖謂之史可也。”文天祥認為,杜甫詩詞暗含著史實;毛澤東的詩詞當然可以當作詩史來看。《憶秦娥·婁山關》,是毛澤東1935年2月的作品。1935年1月,遵義會議召開,重新確立了毛澤東在黨內和紅軍內的領導地位。遵義會議之后,紅軍原計劃于四川宜賓和瀘州之間渡過長江,由于蔣介石集結重兵攔截,紅軍不得不折回遵義,折回途中,消滅了扼守婁山關的貴州軍閥王家烈部一個師。這首詞,寫的就是這次攻占婁山關的戰斗。

1962年3月,毛澤東在刪改郭沫若的文章《喜讀毛主席的<詞六首>》時寫道:“在接近婁山關幾十華里的地點,清晨出發,還有月亮,午后三時到達婁山關,一戰攻克,消滅敵軍一個師,這時已近黃昏……南方有好多個省,冬天無雪,或多年無雪,而只下霜,長空有雁,曉月不甚寒,正像北方的深秋,云貴川諸省,就是這樣。”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雄關”指婁山關,“漫道”的意思是莫說,不要說;不要說婁山關如鐵一般堅固;紅軍依然攻克了下來,從婁山關上面翻越過去了。

毛澤東的詩詞發微闡精,蘊含著一滴水里看太陽的智慧,他的聚微漾之細絲、攏毫發之輕飏的仰觀天文、俯察地理,參宇宙之博大、品萬類之盛盈的大襟懷、大志向與大實踐,都寫在了他的詩詞之中——這正是毛澤東詩詞高妙不可言傳之魅力所在。

毛澤東詩詞的“天地”話語

在毛澤東的詩化黨史中,關于“天地”的詩句大氣磅礴,引人關注,其中有“萬類霜天競自由”“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狂飆為我從天落”“欲與天公試比高”“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等名句,而且“天”“地”連用的詩句也不少,如“天翻地覆慨而慷”“多少事,從來急;天地轉,光陰迫。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試看天地翻覆”等等。詩言志、歌詠言,“天翻地覆”生動形象地展現了中國社會換了人間、滄桑巨變的恢宏歷史和人民當家作主、建設新中國開辟新天地的輝煌成就。“天行健”“地勢坤”,但凡有“天地”詩心者,其詩言詩語往往超凡脫俗、穿越時空、氣勢宏偉。

毛澤東筆下的江、河、湖、海等同樣是意境闊大,氣吞山河。從“漫江碧透,百舸爭流”的湘江,“茫茫九派流中國”的滾滾長江,到“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的北戴河一帶的渤海;從“萬里長江橫渡,極目楚天舒”,到“千里波濤滾滾來,雪花飛向釣魚臺”的錢塘江觀潮,毛澤東以壯麗雄闊的景象展示改造大自然、造福全人類的胸襟抱負和偉大實踐。

毛澤東詩詞的“詩藝”特征

毛澤東詩詞的一些著名詞句,如“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帝子乘風下翠微”“陶令不知何處去”等借用歷史典故,又或如“狂飆為我從天落”“安得倚天抽寶劍,把汝裁為三截”“借問瘟君欲何往,紙船明燭照天燒”“洞庭波涌連天雪”“芙蓉國里盡朝暉”等化用古人詩句,其用字、出典、形象、意境和節奏等,都做了創新性發展與創造性轉化,表現出了濃郁的詩意。毛澤東曾反復與詩友談及寫出“詩意”之難——“詩難,不易寫,經歷者如魚飲水,冷暖自知,不足為外人道也”,又說“詩味不多,沒有什么特色”“文采不佳……作為史料是可以的”。既是謙辭,也是在強調詩詞創作的詩藝特性。

雖然充分意識到自己詩作發表的政治性,毛澤東對哪些詩作可以發表、哪些不可以發表還是有著慎重選擇的。比如他在1950與1960年代之交所寫的反對“蘇聯修正主義”的諸多“讀報詩”生前一直沒有拿出來發表,公開發表的“反修詩”都是藝術性也相對更高的作品。在文學與政治之間,作為詩人的毛澤東仍舊始終堅持了某種篩選尺度。這大致可以用他稱之“形象思維方法”來概括。其詩作的“形象性”,既包括對詩人行蹤的描述,用代表性意象和事件展示新中國建設,也包括將富于時代性和歷史性的政治與思想意蘊呈現為山川意象、典故人物風采和極富色彩感、視覺感、動態感的細節。比如用“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呈現出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的磅礴歷史氣勢;又如“大雨落幽燕”中的“幽燕”二字,將眼前看似尋常的北戴河上空的雨中那種蒼茫的意境表現了出來。毛澤東的歷史感和革命主題總是通過可見可觸可感的細節和形象傳遞出來,從而賦予表現對象一種極富神采的“詩意”境界。這種“境界”意味著詩人通過他的主觀想象、感官體驗和飛揚的想象力,與現實的表現對象拉開距離,并將其轉換為另一個意蘊深厚的藝術世界。

“一唱雄雞天下白”“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隨著新中國的成立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開展,毛澤東這一時期的詩詞,有的是與人唱和,有的是托物言志,有的是感事抒懷,有的是詠史說今;有回鄉行、有新人賦、有邊關韻;有不信邪、不信鬼的一往無前,也有面對國內外曲折形勢的沉吟低回,他深信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歷史唯物觀,激勵共產黨人永遠相信群眾、依靠群眾、為了群眾。

毛澤東一生奮斗,一生皆詩,毛澤東詩詞是他一生最深刻的精神自傳,他也是中國古典詩詞的卓越繼承者和創新者。

毛澤東詩詞的氣質表達

1963年面對國際上來勢洶洶的反華浪潮,毛澤東作《滿江紅·和郭沫若同志》,更是操持數字策略,把地球和歷史長河伸縮處置,高瞻遠矚地評述世界風云,顯示出一種氣象宏大的世界觀。“小小寰球,有幾個蒼蠅碰壁。嗡嗡叫,幾聲凄厲,幾聲抽泣。”這里連用三個“幾”字,既指出蒼蠅們只占人類極少數,又暗示著無需細算它們的人頭和動作,也知其嗡嗡者只不過如同“螞蟻緣槐夸大國,蚍蜉撼樹談何易”一樣,不會有什么出息。

對于歷史進程,詩人卻表現出時不我待的急切心情:“多少事,從來急;天地轉,光陰迫。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這種短促的句式和巨細懸殊的時間對比,展示了詩人總覽“四海翻騰云水怒,五洲震蕩風雷激”的世界局勢,要奮起行動,“要掃除一切害人蟲,全無敵”的革命實踐家的敏感銳利的氣質。

這種氣質表達,得益于一連串數字詞的靈活運用,卻令人幾乎忘記了這些數字詞的刻意安排的痕跡。數字本來用以表示時間的刻度,但數字的詩化處理,則可以使之或概括、或具體、亦虛化、亦超越,從而把詩人的博大胸襟或精微的體驗融合于其間,再加上中國語言的對偶功能的強化作用,數字就成了開啟詩詞的精神氣象的鑰匙。

毛澤東手不釋卷、信手拈來,他的風雅是真本性、純天然的風雅,是大氣度、雄萬端的風雅。毛澤東詩詞既有“我失嬌楊君失柳”的柔腸,又有“為有犧牲多壯志”的豪情;既有“坐地日行八萬里”的浪漫,又有“引無數英雄競折腰”的慨嘆。毛澤東的風雅來自于他的浪漫情懷和高度自信,來自于他的詩詞功底和人生坐標,這種風雅是黑暗歲月里民眾看到的天邊朝霞,是槍林彈雨中人們嗅到的戰地黃花。

我做過詩詞的單字分析,毛澤東革命浪漫主義的“數字表達”,就是他的詩詞中常用“萬”字,像“萬山紅遍”“糞土當年萬戶侯”“萬水千山只等閑”“萬木霜天紅爛漫”“萬方樂奏有于闐”“萬類霜天競自由”“萬戶蕭疏鬼唱歌”“玉宇澄清萬里埃”“一萬年太久”等等,有30多處。我體會沒有一定的氣魄,沒有一定的境界,詩人是不敢輕易使用“萬”字的。

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句話:核潛艇,一萬年也要造出來。這句話的神韻,只有毛澤東能講出來!

毛澤東曾機智巧妙地回答:“至于我和蔣先生嘛!蔣先生的‘蔣’字,乃是將軍的‘將’字頭上加了一棵草,他不過是一位草頭將軍而已。我這個‘毛’字,可不是毛手毛腳的毛,而是一個反‘手’,反手即反掌。意思就是代表大多數中國民眾意愿和利益的共產黨,要戰勝代表少數人利益的國民黨,易如反掌。”

毛澤東詩詞的憂患意識

毛澤東詩詞的總基調是氣勢磅礴、縱橫捭闔,但也有著蒼涼沉郁、憂時感懷的一面,更彰顯出他的詩詞思想理性的魅力,也更有奪人心魄的力量。

1935年1月,在紅軍二渡赤水、再占遵義的途中,毛澤東寫下了他受“左”傾路線打壓而沉寂三年、在黨和紅軍存亡關頭復出后的第一首作品——《憶秦娥·婁山關》。婁山關一戰,關系中央紅軍的生死命脈。從拂曉到傍晚,紅軍終于奪下了婁山關險隘。登上山頂,血色黃昏。盡管毛澤東指揮了紅軍長征以來的第一個勝仗,但他的心情卻是沉重的——“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夕陽如血。”馬蹄踏著又急又細的步子,軍號像哽咽的喉嚨嘶啞,蒼涼的群山如大海般起伏,晚霞的天空如血色悲壯!在罕見的凝重氣氛和引而不發的情緒積累中,詩人從心底迸發出“從頭越”的激越吶喊!對這首詞,毛澤東后來專門作注說:“萬里長征,千回百轉,順利少于困難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我們也從沉郁中感受到詩人不畏艱險的必勝信念、深沉召喚。

我曾將這首詞與李白的《憶秦娥·簫聲咽》對比,毛詞從描繪更為細致,意境更為雄闊。

毛澤東詩詞內容是闊大的,風格是剛健的,美感是崇高的。毛澤東詩詞也有不合律之處,部分句子流于粗豪,這是事實。毛澤東自己就明確說某一首不好,或不滿意,或不愿意發表,這并不是完全出于謙虛。然而,衡量一個詩人的成就,要看他能夠寫到多好。俄國有句諺語:“鷹有時飛得比雞還低,但雞永遠也飛不到鷹的高度。”

毛澤東的一生是一個詩人革命家,革命家詩人。“一個詩人贏得了一個新中國。”讀詩、學詩、賦詩、吟詩、解詩、論詩,對毛澤東而言,是情趣愛好,是生活方式,是政治工具,也是交往手段。無論是喜是悲,是憂是怒,是慶賀勝利或者抒發豪情,毛澤東都會用詩詞來表達自己高遠的理想,堅定的意志,翻卷的心潮、激蕩的思緒和綿綿的深情。

品讀毛澤東的詩詞,我們需要帶著一種情懷,也需要一種歷史觀。我從五個維度印證毛澤東詩詞的境界高度:一是王者氣,二是家國情,三是民為心,四是中華文化精髓,五是放眼世界、縱橫古今。試問,能不“數千古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嗎?”

毛澤東詩詞的人民立場

毛澤東同志認為,人作為革命者,以階級、革命群體及其政黨為主要載體;作為實踐者,則具有改造世界的主觀能動性。毛澤東詩詞中的人民立場、人民情懷,植根于他的這種哲學主體觀。

從井岡山時期“把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到延安時期“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毛澤東之所以帶領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走上社會主義道路,正是因為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當作宗旨。古語云,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在長達幾千年的封建社會里,人民群眾只是一團模糊的影子,即使偶受關注,也更多的是為統治安穩計,所以毛澤東在《送瘟神》中寫道:“綠水青山枉自多,華佗無奈小蟲何。千村薜荔人遺矢,萬戶蕭疏鬼唱歌。”直到有了中國共產黨,才把人民群眾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共產黨打江山、守江山,守得是人民的心。

毛澤東寫于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期間的有《沁園春·長沙》《菩薩蠻·黃鶴樓》等等;寫于土地革命時期的有《西江月·井岡山》《清平樂·會昌》等等;反映長征的有《憶秦娥·婁山關》《清平樂·六盤山》等等;寫于紅軍初到陜北時期的有《沁園春·雪》等;寫于解放戰爭勝利時刻的有《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等。上述詩詞標題中的地名串聯起來,就是一串歷史足跡:長沙—黃鶴樓—井岡山—廣昌路上—大柏地—會昌—婁山關—昆侖—六盤山—南京等等,足以引起深遠的聯想,讓我們窺斑見豹般重溫歷史,仿佛看到這位革命領袖,懷揣“以農村包圍城市”的錦囊妙計,胸有成竹地帶領在黑暗中摸索的中國共產黨和紅軍走出迷津,在抗日戰爭中發展壯大,最后把蔣介石集團攆到一個海島上去的過程。這段歷史風云,實在令人神往。毛澤東詩詞津津有味地歌詠著的,就是這一偉大的歷史事實及其延續。

“一篇讀罷頭飛雪”“盜跖莊蹻流譽后,更陳王奮起揮黃鉞。”盜跖、莊蹻、陳勝等人的共同身份是奴隸起義、農民起義的領袖,很顯然,毛澤東對于他們的起義行為是贊同的。這首詞既表明了毛澤東的人民立場,也隱含了一種態度,就是如果統治階級壓制人民,人民就會有起義造反的必然性和正當性。新中國成立之后,他一直關注我們黨從革命黨轉變為執政黨后,同人民群眾的關系問題,反復對黨內官員“擺老爺架子”“擺官僚架子”的“國民黨作風和老爺習氣”,作了異常激烈的批評:“有些人如果活得不耐煩了,搞官僚主義,見了群眾一句好話沒有,就是罵人,群眾有問題不去解決,那就一定要被打倒。”“我們一定要警惕,不要滋長官僚主義作風,不要形成一個脫離人民的貴族階層。誰犯了官僚主義作風,不去解決群眾的問題,罵群眾,壓群眾,總是不改,群眾就有理由把他革掉。我說革掉很好,應當革掉。”毛澤東關于脫離群眾的警示,今天看來具有非凡的預見性和洞察力。

毛澤東詩詞從早期的心事拿云、囊括宇宙,到中期的高踞題頂、穩操勝算,再到晚期的高蹈臨虛、不囿法度,也有自己的發展過程。一言以蔽之,我們品讀感悟毛澤東詩詞,是立體的、全面的、辯證的,不會只有感想的大詞。

毛澤東詩詞的奮斗精神

毛澤東用詩詞語言表達了奮斗才能改變面貌、實現目標的哲理。1939年,毛澤東為《中國婦女》雜志題了一首四言詩,其中寫道:“到之之法,艱苦斗爭,世無難事,有志竟成。”詩中所提的“志”,少年毛澤東在《贈父詩》中有這樣兩句:“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這個“志”,1959年,毛澤東在《七律·到韶山》中寫道:“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1965年,毛澤東在《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中寫道:“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岡山。”他回顧了奮斗的過程:“風雷動,旌旗奮,是人寰。三十八年過去,彈指一揮間。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談笑凱歌還。”奮斗的結果證明:“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

這個經過奮斗而取得的勝利成果,毛澤東在《念奴嬌·井岡山》中是這樣描述:“彈指三十八年,人間變了,似天淵翻覆。猶記當時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獨有豪情,天際懸明月,風雷磅礴。一聲雞唱,萬怪煙消云落。”毛澤東的許多詩詞都從不同的情境出發,形象地表達了奮斗與勝利的關系。比如說,有了“更加眾志成城”,才有了“報道敵軍宵遁”。有了“枯木朽株齊努力”,才有了“橫掃千軍如卷席”。有了“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的卓絕奮斗,有了“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的奮斗經歷,才有了“三軍過后盡開顏”。有了“金猴奮起千鈞棒”,才有了“玉宇澄清萬里埃”。有沒有不經過奮斗就能實現目標的道理?毛澤東用詩句作了否定的回答:“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毛澤東詩詞的古典傳承

毛澤東的詩詞傳承除“三李”外,上溯就是屈原、曹操。1958年,在中央南寧工作會議上,毛澤東批示印發《離騷》給與會者,并要求大家都要學《楚辭》,而學《楚辭》要先學《離騷》。

毛澤東是詩詞大家,一生許多膾炙人口的詩詞中都有屈原的影子,蘊含著屈原式的浪漫主義色彩,豪放與婉約集于一體,實現了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統一。

1961年,毛澤東還專門寫了一首詩《七絕·屈原》——

屈子當年賦楚騷,手中握有殺人刀。

艾蕭太盛椒蘭少,一躍沖向萬里濤。

屈子當年賦楚騷,手中握有殺人刀。直接稱頌屈原的人品和詩品。屈原傾其一生的心血所作的《離騷》,是一部自傳體的政治抒情詩,他集中反映了屈原悲愴的人生軌跡,以強烈的批判精神和疾惡如仇的態度,痛斥了楚懷王身邊那些奸佞小人,表達了高尚的人格理想。毛澤東非常喜歡屈原的才華和他的戰斗勇氣,所以詩句以詠屈子起興,稱屈原手中握有殺人刀。既用它書寫和捍衛自己的愛國思想、強國抱負、憂民感情和高尚人格,還用它疾王聽之不聰,讒諂之蔽明,邪曲之害公,方正之不容。

艾蕭太盛椒蘭少,一躍沖向萬里濤。這是對屈原所處的環境的描述,抨擊了貴族統治的黑暗與腐朽,并且對屈原以死抗爭的不屈精神給以肯定。在毛澤東筆下,屈原已經不是令人悲憫的絕望詩人,而是一個堅強勇猛的戰士,是一個堅守正道忠貞,不屈服于惡勢力而以身殉志的英勇無畏的形象。

1954年,來訪的印度總理尼赫魯離京到外地訪問前,到中南海勤政殿向毛澤東等中國領導人辭行。毛澤東當場吟誦了屈原《九歌·少司命》里“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的詩句。1972年,毛澤東以一部《楚辭集注》影印本為國禮,贈予來訪的日本首相田中角榮。影印本的原版即宋本《楚辭集注》。

黨的十八大以來,經公開報道的習近平總書記引用毛澤東詩詞達40多處。回顧毛澤東詩詞的理想主義情懷、現實主義史詩品格、英雄主義戰斗精神,就是要回顧和總結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和建設的偉大歷程,深刻領會中國共產黨人的心路歷程、革命意志與思想境界。步入新時代,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征程中既要有“亂云飛渡仍從容”的戰略定力,又要有“敢叫日月換新天”的奮斗情懷,更要有“而今邁步從頭越”的進取精神,不忘昨天的苦難輝煌,無愧今天的使命擔當,不負明天的偉大夢想。

最后,我以一首《品讀毛澤東詩詞,傳承紅色基因》的短賦作為本文的結束:“憶昔嘉興南湖,百年之光;從此九州山河,乘舟啟航。誰主沉浮?毛詞輝煌。神思邈遠,百舸爭流;鷹擊長空,淺底魚翔。竹立叢間,任它斜風細雨;梅開寒冬,付我胸懷激蕩。半闋清平樂,一曲沁園雪,寥廓江天萬里霜。書法耀古爍今,詩詞雄健豪放。指點江山千秋筆,碧血丹心萬卷淌。宏開偉業,肇始新生;豐功懋績,浩瀚溢香。遙追三皇五帝,笑傲王侯將相。傳承不忘毛詩詞,幸福不忘共產黨!”

編輯:陳姝延

關鍵詞:毛澤東 詩詞 詩人 歷史


人民政協報客戶端下載 >

相關新聞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日韩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成年男人的天堂网 | 最新肉丝袜福利在线观看 | 最新国产免费Av网址 | 色天堂亚洲视频在线观看 | 香蕉亚洲视频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