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法治>要聞
用法律給直播帶貨去偽存真
在直播賣貨時被警方當場抓走的網紅主播,終于受到法律的懲治。近日,上海市楊浦區人民法院對該案作出一審判決:廖某犯銷售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罪,被判處有期徒刑3年4個月,并處罰金人民幣40萬元。其他團隊成員分別被判處有期徒刑2年至3年2個月不等,罰金5000元至50000元不等。
這名粉絲百萬的廖主播,擅長在直播中用具有極強指向性的代號介紹假冒品牌;直播結束后,相關的購買鏈接等會被及時刪除。團隊或許以為此舉做得天衣無縫,其實更能證明主播知假售假的行為和逃避監管的企圖。去年8月,廖主播的鏡頭里直播了自己被警察“拿下”的過程。
近兩年,主播售假的新聞層出不窮。從假羊毛衫到假燕窩,從山寨手機到高仿名牌,各路翻車售假的鏡頭前不乏比廖主播更有名的頭部主播,然而,此類案例多以賠償消費者或被罰款而草草收場。對于賺得盆滿缽滿的主播來說,這點處罰完全感覺不到疼;而越來越多的消費者,也因此拉低了對直播行業的誠信評級。
《刑法》規定,銷售明知是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違法所得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據辦案民警介紹,廖主播銷售假冒商品金額近70萬元,結合法律的明文規定,可見判決得當。法院嚴格追究廖某的刑事責任,既說明主播知假售假行為的嚴重性,也表明直播間不是知假售假的避風港。這堂生動又真實的法制課,對當紅主播及直播全行業來說,無疑是一聲警鐘;于剎住直播賣貨的售假歪風,維護消費者和品牌方的正當權益而言,也是一次強勢的助攻。
為了利益不守規則,知假售假,就得付出慘重代價。希望廖主播的慘痛教訓,能喚醒更多主播心中對誠信賣貨的堅守、對守法直播的敬畏。直播正火,但不能燒到經商的底線和法律的紅線。
編輯:何方
關鍵詞:直播 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