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僑聲>資訊
方李邦琴:美國還是移民的“樂園”嗎?
中新社北京7月20日電 題:方李邦琴:美國還是移民的“樂園”嗎?
中新社記者 羅海兵
方李邦琴。受訪者供圖。
自400年前“五月花”號載著首批移民抵達北美后,移民文化就已根深蒂固植于這片土壤之上,讓美國成長為一個移民大國。即便是在全球疫情暴發的2020年,美國仍是全球最大的移民目的地國。移民造就、發展和改變了美國。但在今天,有色人種尤其是華人移民,依然未能幸免成為暴力事件時有發生的“目標群體”。
“美國原則上還是移民的樂園,但就是現在的發展方式有所褪色。一些時候連人身安全都無法保障,社會出現了病態,但是會過去。”美國知名僑領、英文傳媒大亨方李邦琴近日接受中新社“東西問”獨家專訪,結合自己在美國打拼的經歷,思考時至今日美國是否依然是移民的“樂園”。
見過方李邦琴的人,總會因為她挺直的后背印象深刻,即使年過耄耋也不曾改變。美國媒體稱她為“鋼鐵的木蘭花”。在美國生活六十多年,東西方文化在其身上“交融”,讓她形成了今天這個獨特的自己。方李邦琴很早就有廣泛參加社會或者政治活動的意識,她一次次走進白宮,以期通過學習了解,更加融入美國社會。
方李邦琴。受訪者供圖。
中新社記者:2000年,方氏家族(泛亞集團)成功收購擁有一百多年歷史的英文主流報紙——舊金山《觀察家》報,開創了華人首次在美國執掌英文主流媒體的歷史。您認為這是否意味著突破了一個行業的“天花板”?
方李邦琴:那是第一次有華人(移民)收購美國著名主流英文日報,曾震動美國報業,前所未有。《華爾街日報》在頭版頭條報道了此事。收購當天的晚宴活動,我戴了一條老鷹圖案的項鏈,主要是因為《觀察家》報的報頭是一只老鷹,而且老鷹也代表美國主流社會,覺得很符合當天的氛圍。但是外界對此有太多的解讀,因為他們太過好奇一個什么樣的華人,能夠收購有著一百多年歷史的美國報紙。
那次收購最大的意義在于給華裔創下一個范例,證明“天花板”是可以被打破的,也是一種“鼓勵”。
在美國社會,各個行業都可能會有“天花板”,都需要“第一個人”去沖破。可是當只有少數華裔沖過“天花板”時,還是會覺得很孤獨,因為你面臨的是另外一個世界。在那里,想要施展自己的能力,實現理想,是非常困難的。
沖過“天花板”僅僅是一個開始,這有點像“攻城”和“守城”的過程,后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只有當所謂的“天花板”被徹底消除,才不會有那種孤獨感。
中新社記者:您曾在此前的采訪中提到,“來到美國,沒有任何背景,今天我能夠站到這個舞臺上,是赤手空拳打拼下來的。從一個街頭斗士到登上舞臺。”結合個人成長體會,您認為成功的“秘籍”中哪些經驗可以復制?
方李邦琴:我沒有什么成功的“秘籍”。雖然每個人的境遇各不相同,但是我相信每個移民都可以做到我這一點,就是“勇敢面對”。
從一件小事來說,當電話響了,若是你非常不想接催促電話,且沒有想好如何處理,你也一定要接這個電話。你可以告訴對方,你還沒有準備好,但是不能不接或者不回復。當你選擇面對時,事情可能不是你想的那么糟糕。
此外,“擔當”也非常重要。你的肩膀能擔多大的重量,你就能有多大的成功。我這一生就是這樣:從丈夫過世、事業遇到挑戰,到收購舊金山《觀察家》報……都需要我“擔當”。雖然我擔子壓得那么重,但是我的背永遠挺得很直。
中新社記者:您并不是官員,但卻積極參加美國各種社會和政治活動,您認為有必要嗎?對于華裔群體來說,這是能夠融入當地主流社會的必經之路嗎?
方李邦琴:我認為華僑華人想要在美國社會立足,參加美國各種社會和政治活動是一條必經之路。參加政治活動不是讓你去競選,哪怕你只是行使了自己投票的權利,哪怕只是參加了一個座談會發表自己的觀點,也應該積極去做。多表達自己的觀點,也多聽取別人的意見。
很多人到了美國奉公守法,認真做好本職工作,回到家里過著“小富即安”的舒適生活。但是如果每一個人都在自己的“舒適圈”里,華裔群體永遠會被推著走或者遭到打壓。
早在1991年,我曾作為舊金山的代表之一,前往白宮參加會議。我的想法是如果能有機會走進白宮,多學習一些,深入了解美國是什么樣的,都是非常有益的。
雖然我沒有很大的聲音,沒有很大的話語權,但當我坐在那里,大家討論到中國的時候,討論到亞裔時候,總會有所顧忌。有一個華裔的面孔總是好的,我也相信,當華裔參政者多起來時,一定會發揮更大的作用。
當你坐在白宮,也會順其自然發揮自己的作用。比如幾年前,美國政府曾發起“十萬強計劃”(100,000 Strong Initiative),招攬10萬名美國學生到中國留學,以加深美中交流。我出資支持了該計劃。現在網絡發達,各種聲音充斥其中,我相信只有讓美國的年輕一代真正有機會來到中國,親身體驗,他們才能更加了解中國。
資料圖:白宮羅斯福廳內部。
中新社記者:老布什總統曾經為您的自傳寫下序言,提到“美國是一個移民的樂園,方李邦琴的故事,就是樂園中的一章”。您理解的移民樂園需要具備哪些元素?
方李邦琴:在原則上講,美國還是移民的樂園,但就是現在的發展方式已經有所褪色。一些時候連人身安全都無法保障,社會出現了病態。但是會過去。
“樂園”最重要的元素是你可以自由追尋你的夢想,追逐自己內心熱愛的事情,自由綻放和成長。
中新社記者:現在針對華裔群體的暴力事件時有發生,您如何看待?您認為華裔應該如何應對?
方李邦琴:自己警惕危險,社會立法保護,但這都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治本的方法,在于讓美國人都了解華人、亞裔群體。我希望從華裔群體較多的加州開始,推動將華裔來美國發展的歷史,尤其是對美國社會做出的貢獻收錄在教科書中,讓當地中小學生了解我們,尊重我們。
中新社記者:作為移民,您認為應該如何找到自己內心的“歸屬感”?
方李邦琴:從大陸跟隨家人到臺灣,成為“外省人”,之后又跟隨丈夫移居到美國,成為“移民”,這是一個從漂泊到落地生根的過程。何處是兒家?兒的家就在內心咫尺之處。內心平靜滿足,就找到歸屬感。中國和美國都是我所愛,都是我所屬。
中新社記者:您的經歷可以證明,中西文明交流互鑒和跨文化實踐是完全可能且有益的。您贊同這一說法嗎?
方李邦琴:無論是“人類命運共同體”還是儒家所說的“大同社會”,都需要中西文明的交流和跨文化實踐。文明就是人類前進的一種表現,文明是可以成長的,如果“于我有利”,“于我適合”,就可以將它融合和消化,慢慢變成了自己的一部分。
這些看似很學術的詞匯,融入生活之中,你就會發現它可以幫我們解決很多問題。
我在美國已經生活六十多年,一定會被美國的文化、思維方式所影響。比如,很多中國人喜歡“訴苦”,對外講述自己“痛苦”,更喜歡探聽別人的“痛苦”,美國人不會這樣做,會認為那是很私人的事,我也吸收了這個經驗。可能中美文化中,對于“私人”事情的邊界認識有所不同,在不同文化的碰撞之下,我也慢慢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中國人講究“養兒防老”。在我看來孩子更像是樹上的蘋果,當他長大成熟,就會從樹上掉落,形成獨立個體。所以我非常尊重孩子們個人的生活,大家也彼此尊重。
中西文明自然有所差異,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所以更加需要交流互鑒,彼此融合與發展。
中西方文明和文化都影響著我,我享受兩邊的文明與文化。過中國傳統春節,給孩子們發紅包,我很快樂;同樣,過感恩節、圣誕節我也享受著歡樂的氛圍。
中新社記者:在您與美國社會的交流中,您認為中華文化給您最大的啟發和受益處是什么?
方李邦琴:“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中華文化中“包容”理念對我影響很大,它教會我們“吸收”,而不是“排斥”。
生活在一個多元文化交融的社會,身邊的助手、員工、家庭成員等來自各個國家,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我們都需要有一顆“包容”的心,尊重對方的獨特性。(凌云參與本文寫作)(完)
方李邦琴,女,祖籍湖北,1935年4月4日出生,1960年隨夫移民美國舊金山。美國知名僑領、北京大學名譽校董。現任美國“泛亞公司”董事長,是美國著名的華人企業家和社會活動家。她還是美國知名英文傳媒大亨、方氏報業帝國掌門人,旗下有多個英文媒體:《亞洲人周刊》(《AsianWeek》)、《獨立報》報系《Independent》等。美國媒體稱她為“鋼鐵的木蘭花”。
編輯:賈元昌
關鍵詞:美國 移民 方李 李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