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資訊 綠·聲音 綠·生活 綠·人物 綠·能源 綠·產業

首頁>生態>綠·產業

梨樹模式:保護型耕作引得蚯蚓來

2021年07月22日 09:28  |  作者:高志民  |  來源: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7月驕陽似火,在梨樹縣泉眼溝村的中國農業大學梨樹實驗站試驗示范基地,玉米們生機勃勃,葉片隨風沙沙響,仿佛驕傲的士兵。

梨樹縣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站長王貴滿就是這樣一位專家,在玉米地里,他隨手扒開一把腐爛的玉米秸稈,里面密密麻麻的是蚯蚓。

“大量蚯蚓和微生物的活動起到了深翻疏松土壤的作用,除此之外,它們還加快了秸稈轉化,促進了土壤熟化。”王貴滿說。

從2007年到2020年,從對黑土地保護與利用的攻關探索到打造出黑土地保護與利用的“梨樹模式”,越來越得到人們對“梨樹模式”的認可。

“秸稈覆蓋、條帶休耕、機械化種植,一次作業即可完成清理秸稈、開溝、施肥、播種、覆土、鎮壓等工序,這是‘梨樹模式’的核心。”王貴滿笑稱,農民實現了“少一分耕耘,多一分收獲”。

千百年來,中國農民習慣精耕細作,播種前要清理秸稈、翻耕、旋耕、起壟等,而梨樹農民不清秸稈不起壟直接播種。秸稈在田里就像“黑土地的棉被”,一方面可減少水分蒸發,增加土壤有機質,促進玉米增產,另一方面還阻擋了雨水徑流帶走地表土。

過去10余年的監測表明,最早實行“梨樹模式”的土地耕層0厘米至20厘米有機質含量增加12.9%,每平方米有60條至100條蚯蚓,數量遠超常規壟作。

降水量、濕度、風速、土壤溫度……在梨樹縣泉眼溝自動氣象站,大田實景監測儀、土壤水分自動站、區域氣象站等遍布田間,溫度、降水、土壤濕度等數據實時更新,農民從種到收,都有科學數據指導。

“春耕時的地溫預報太關鍵了。”梨樹縣宏旺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王雨說,以前種地全憑個人經驗,時機抓不準會影響一年的收成。

至今,“梨樹模式”已經成為一整套黑土地保護的集成方案。“梨樹模式”率先解決了東北黑土區長期翻耕、秸稈焚燒導致的土壤退化、侵蝕以及衍生的環境問題。通過幾年來的跟蹤測產,實施保護性耕作較常規地塊生產成本降低10%以上,公頃可節約成本1200-1500元;單產提高10%以上。

吉林省氣象局副局長侯彥斌介紹,目前,該局已在梨樹建立了黑土地農田生態環境監測體系,為保護黑土地的“梨樹模式”提供數據支撐。

目前,“梨樹模式”已在中國東北地區推廣5000多萬畝。未來5年,中國將致力于在這里推行保護性耕作面積達到1.4億畝。

編輯:秦云

關鍵詞:梨樹模式


人民政協報客戶端下載 >

相關新聞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中国精品视频久久久久久 | 夜夜夜夜夜国产区 | 日韩欧美tv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第一站精品蜜芽 | 亚洲国产精品国自产拍久久 | 日本丝袜国产亚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