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統一戰線>民族宗教
何躍祥:愛國是信仰的一部分
在少數民族人口超過1/3、多元文化共同發展的建水,有一位把愛國當作信仰的信士,發揮宗教界代表人士的作用,為民族團結、宗教和順和社會穩定作出了貢獻。他就是何躍祥。
何躍祥,男,回族,云南省紅河州建水縣人。現任云南省伊斯蘭教協會副秘書長、紅河州伊斯蘭教協會副會長、建水縣伊斯蘭教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建水縣城區清真寺管委會主任,紅河州第十屆、十一屆政協委員,建水縣第九、十屆、十一屆政協常務委員。榮獲中央統戰部和國家宗教事務局“首屆全國創建和諧寺觀教堂先進個人”,云南省教育廳“捐資助學先進個人”,建水縣臨安鎮“十佳勞動致富模范”等榮譽稱號。
融合滇南文化,打造傳統典范
建水縣城區清真寺始建于元代皇慶年間(約1312~1313年),距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是云南建筑年代最早的清真寺之一,是紅河州文物保護單位,為周邊近3000名穆斯林群眾提供宗教服務。2007年,考慮到老寺的承載能力和古建筑保護的需要,經相關部門批準,城區清真寺易地新建,現已完成前后大門、天井、主大殿和南北廂房等建設,目前正在進行第三期工程建設。初具規模的清真寺以中國傳統殿堂式建筑風格為主,融入伊斯蘭文化和儒家文化,沿東西中軸線有主有次、層層延伸,重檐歇山式的門樓端莊文雅,木雕門窗與青磚墻體古樸大氣,更有檐角風鈴隨風撞擊出清脆鈴聲,又和諧地融入市井街頭,已成為一個完整的建筑藝術群。而這一切,凝結了何躍祥的大量心血。
城區清真寺易地新建之初,圍繞清真寺建成什么風格,一開始有些群眾想建成阿拉伯風格,而另外一些群眾則支持建成中國傳統殿堂式風格,雙方各持己見。何躍祥強調:“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是中國的伊斯蘭教,我們是中國的回回,要融入和傳承中國的傳統文化。”通過多次做信教群眾、管委會班子成員工作,最終大家統一了思想,決定按照中國傳統建筑風格新建清真寺。
在新寺的建設過程中,何躍祥帶領清真寺管委會成員認真商討建設方案,在符合建水古城傳統風貌恢復與保護城市規劃的基礎上,學習采納各地知名古建筑所長,再與老清真寺風格相融合。現在的城區清真寺,有孔廟的君子端方,也有朱家花園的曲徑通幽,還有故宮的凝重醇厚,既博采眾長又自成一格。一如“千年臨安古城”建水千百年來的海納百川、兼容并蓄,在其包容和諧的深厚沃土之上,伊斯蘭教等外來文化終與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中華傳統文化深度交融,展現出滇南文化融合、宗教和順的風采。
在何躍祥的帶動下,城區清真寺大力發揚伊斯蘭文化和中華文化相互融合傳承發展的優良傳統,將伊斯蘭教的圣訓、人生哲理和中華優秀文化中的經典語句,雕刻在石欄、墻壁和木欄上,既有利于穆斯林群眾理解教規教義,又方便前來參觀的群眾了解伊斯蘭教,促進各族群眾對于中華優秀文化的傳承弘揚。清真寺墻體上的儒家名言,大多是何躍祥親自選定的,在他看來,伊斯蘭教典籍和儒家文化精髓互不沖突,還能交相輝映。“伊斯蘭教的本質是以人為本、非常人性的,其內涵與中國傳統儒家文化所追求的美德非常一致。”何躍祥言談間,既有堅定的信仰,又有開闊的胸懷。“建寺的時候,有人說檐角風鈴是佛教寺院掛的,伊斯蘭教清真寺不能掛。但我覺得,信仰的終極追求就是‘真理’和‘美德’。只要是美的東西,都可以采用。”
正是在何躍祥的大力推動下,城區清真寺現已成為遠近聞名的“模范清真寺”,被中央統戰部、國家宗教事務局授予“第三屆創建和諧寺觀教堂先進集體”,云南省民宗委授予“云南省和諧寺觀教堂”,紅河州委、州政府授予“平安宗教活動場所先進單位”,紅河州宗教事務局授予“和諧宗教活動場所”等榮譽稱號。
心系民族情意,推動團結進步
多年來,何躍祥積極宣傳黨的民族政策,帶領群眾勤勞致富,熱心公益事業,他的辛勤付出和服務得到了穆斯林群眾的廣泛好評。
做心系民族團結的貼心人。他責無旁貸地在促進民族團結、宗教和順中發揮積極作用,通過不斷加強學習,用身邊的人和先進典型事例說服人、教育人、引導人,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帶動周圍的信教群眾愛國愛教,實現人生的價值,在關鍵時刻服從大局,發揮積極作用及時化解矛盾糾紛,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名推進民族團結、宗教和順的促進者。
做勤勞致富的領頭人。他帶頭勤勞致富,幫助信教群眾脫貧致富,在引導大家共同走上小康路做出了表率。以茂源石化有限公司為龍頭,團結帶領群眾大力發展經濟,為近1000解決了就業問題,經常深入盤江鄉、利民鄉等貧困地區,從經濟、技術上幫助當地發展經濟,引導信教群眾把更多智慧和力量用到發展生產、脫貧致富上。
做公益事業的熱心人。他教育引導穆斯林群眾懂得感恩,回報國家和社會,積極投身國家建設,為經濟社會發展做貢獻。在四川“5.12”汶川地震后,他組織伊斯蘭教界人士向災區捐款27萬元;帶領縣伊協班子積極幫扶當地困難家庭和貧困學生200余人次;個人捐助縣域內清真寺修繕、鄉村道路建設130余萬元。近幾年來,何躍祥個人捐資已超300萬元。曾有人問他:“你這樣做,值得嗎?”他笑著說:“能為維護穩定、促進和諧、建設家園做點事,是我的福份,更是我的責任。”
把愛國當作信仰的一部分
何躍祥對信仰與國家的關系有著自己的思考。“一個人談信仰,首先要把自己的國家放在第一位。這是最重要的,沒有國家,宗教和信仰也就無從談及。”
出于這樣的認知,何躍祥一直帶領群眾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在城區清真寺每年“十一”國慶節都要舉行升國旗儀式,舉辦重大活動時更不忘奏響國歌;積極組織教職人員集中觀看國慶60周年、65周年、建黨90周年慶典、黨的十九大開幕式直播等;充分利用法制宣傳教育、培訓會、宗教政策法規學習月、主麻日宣講和“臥爾茲”演講等時機,組織教職人員和信教群眾認真學習宗教政策法規,將伊斯蘭教的教義教規與黨和國家的政策法規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融通,引導穆斯林群眾正確處理國法與教規的關系。通過這些活動,引導信教群眾在堅定信仰的同時,更加堅定對偉大祖國的熱愛。
何躍祥認為,愛國是伊斯蘭教的宗旨,是穆斯林應盡的義務。對于所有穆斯林來說,愛國主義是一種價值觀,也是對祖國的感情,是可以具體化、生活化、大眾化的,凡是有益于國家、有益于團結的行為,都是愛國表現。他說:“我把愛國當作信仰的一部分,只有愛國,才是成為一個真正信士的正確道路。”
(云南省委統戰部)
編輯:劉紅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