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經濟>民企
中國糧 中國種
振興種業民企在行動近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次會議審議通過了《種業振興行動方案》,會議強調必須把民族種業搞上去,把種源安全提升到關系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集中力量破難題、補短板、強優勢、控風險,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 7月24日,全聯農業產業商會種業經濟分會在京成立并舉辦“融合創新”中國種業經濟高質量發展論壇。為打贏中國種業 “翻身仗”,種業民企將進一步形成破局合力。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
“農業現代化,種子是基礎?!狈N業是國家戰略性、基礎性核心產業。種業不僅是農業產業鏈的戰略環節、關鍵領域,還是現代農業科技、經營理念與現代農業發展融合的重要端口,對于建設我國成為種業強國、糧食強國和農業強國具有重要意義。
全聯農業產業商會種業經濟分會會長、大北農集團常務副總裁兼作物科技產業總裁劉石認為,目前,我國種業跨界融合趨勢明顯,新一輪種業革命正在孕育。主要表現為:種業技術精準化,高新科技和人才成為未來種業競爭的焦點,多元化發展成為企業發展的必然趨勢,高質量的種業發展形勢不可逆轉的,種業深度融合銳不可當?!啊N子+’產業鏈延展空間巨大。”
科技創新引領種業振興
種業科技創新既是保障糧食安全的必要技術手段,更是實現種業強國和農業強國的重要途徑,這已成為種業企業的廣泛共識,在科技創新方面種業民企厚積薄發。
大北農集團常務副總裁兼首席科學家易敢峰說,大北農集團1993年創立時就具有科技創新基因。這家以邵根伙博士為代表的青年學農知識分子創立的農業高科技企業始終堅持以技術創新驅動發展為導向,聚焦生物技術、綠色良種、生物肥料、環保農藥的創新研發與服務推廣。
而今,集團旗下的大北農國際農業科技創新發展公司正聚焦優秀種業項目投資,瞄準世界農業科技前沿,引進國內外科研機構研發轉化成果;與企業、創新創業團隊聯合創業,圍繞生物育種、農業人工智能等現代農業共性關鍵核心技術,共同構建創新創業生態系統;打造具有全國引領作用和全球影響力的農業科技創新基地。
同樣成立于1993年的遼寧東亞種業有限公司是集研發、生產、加工、銷售、服務于一體,是具有完整產業鏈、多作物經營的現代化大型種業集團??萍紕撔聦τ谄髽I發展起到了關鍵作用。
東亞種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徐長成介紹說,企業每個階段的跨越式發展都得益于新品種的育成與推廣:1996年,“東單7號”的育成與推廣,使東亞種業制種面積達6萬畝,銷量達5000萬斤;2001年“東單60”“富友1號”等品種的育成與推廣,使東亞種業制種面積達10萬畝,銷量達1億斤,企業發展成為全國性大型公司;2005年“東單90”“富友9號”和“東單80”等品種的育成與推廣,使東亞種業的制種面積達24.5萬畝,助力公司連續10年玉米種子銷售量達億斤。
優質品種選育周期長、投入大,企業又是如何做到的呢?徐長成說,東亞種業采用以種業為核心,以肥業,牧業,食品飲料業完善農業產業鏈的商業模式,有效地提升了企業生存和持續發展能力,為種業的科研生產和經營提供強大支撐。更為重要的是國家對企業發展給予了大力支持,在國家和省市各級科技項目的支持下,東亞種業育出了“東單1331”等國內領先品種。
據介紹,東亞種子研發中心以推動基因組學研究成果在育種上快速應用、實現分子技術與常規育種技術的有機整合為目標,按照工廠化育種體系的要求,規劃設計了一套專業的育種技術流程,完成了設備和技術的集成與組裝。
讓徐長成頗感自豪的是,東亞現代種業研發中心建有1.2萬平方米的綜合研發樓和1000平方米的人工氣候室,設有玉米生物育種國家重點實驗室、農業農村部東北主要作物遺傳育種重點實驗室?!皷|亞現代種業研發中心利用基因芯片技術,目前已經針對玉米主要病蟲害開發了一系列功能標記應用于分子育種實踐?!?/p>
讓種子成為產業融合發展的“黏合劑”“發動機”
對于農業高新技術企業、上市公司大北農集團來說,基于為養殖戶與種植戶提供高附加值的科技產品與服務的初心,企業已經形成種植產業鏈、養殖產業鏈和互聯網農業產業鏈,并通過自主研發、產學研合作、公益獎勵和投資并購形成了大北農種業產業自有的發展模式。
易敢峰以集團的農作物產業發展舉例說,大北農集團聚焦生物技術、綠色良種、生物肥料、環保農藥的創新研發、服務推廣,圍繞“種、肥、藥一體化”提供全產業鏈的種植科技服務;在全球范圍內聚集領軍人才,以知識產權為紐帶,整合資源與成果,集成轉化具有全球市場競爭力的重大新品。
種子產業就自身來說可以分為上游育種行業、中游制種行業和下游大消費行業。那么,種業具有怎樣的產業鏈價值?基于傳統農耕文化的思考和企業實踐,南寧市桂福園農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宋鋼認為,中國農業升維的驅動因子非種子莫屬。
基于此,他構建了從種子到餐桌,從種子到加工類食品,從種子到文化消費的復合產業模型。宋鋼進一步解釋道,在第一產業中,發揮種子與土地的作用,制定“周年種植模式”、選擇可開展機械作業的品種,實現原料商業價值最大化,賦能下游,驅動產業升級;在第二產業中,工業賦能初級農產品,通過原料的差異,實現產品差異化,獲得更高的利潤與市場份額;在第三產業中,通過體驗,感知傳統的農耕文化與飲食文化,促進農產品由實用功能型消費向文化審美型消費轉變,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
以種子為驅動因子的產業實踐,對宋鋼來說,這一格局已初步形成。如今,他旗下的南寧市桂福園農業有限公司以傳統種子為基礎,支撐特色種子產業升維;廣西益寶油料玉米開發有限公司以玉米蛋白、油脂功能方向育種成果形成全產業模式,驅動新功能食品產業及新飼料產業閉環新業態的生成;廣西天貴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則基于中國農耕文化的再挖掘,建設農耕文化體驗、知識科普、場景式購物平臺,鎖定城市中高端家庭消費需求,形成農業消費大數據,打造新型農業商業生態圈。
而在劉石看來,種業產業鏈不僅包括植物科學、動物科學、微生物學和數據科學等基礎科學和應用基礎科學,也拓展到金融服務、高端農機裝備、互聯網營銷、數字化農資農技服務以及相關配套的種業服務業。種業產業對其他相關產業也具有顯著的引領帶動作用。
大型種業企業的實踐經驗值得借鑒,卻很難復制,目前中小種業企業普遍認為抱團發展,形成優勢互補和產業合力是促進中國種業提質增效的好辦法。他們希望新成立的全聯農業商會種業經濟分會能夠發揮好資源優勢,幫助會員企業引智慧、引資源、引資金,促進多方面交流合作,幫助種業企業延伸產業鏈、提升附加值。
對此,劉石表示,全聯農業產業商會種業經濟分會將在強化基礎研究,提升種業自主創新能力;加大科技研發力度,推動種業科技創新轉型;加強種業知識產權保護,優化種業創新環境;加快優良種業品種推廣,建設新型多元化種業市場環境;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建設多元化產業集群等方面開展工作。
編輯:秦云
關鍵詞:種業 產業 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