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旅游>茶旅人生
紀曉明:
傳統茶企破局之戰已打響涇渭茯茶數字化、智能化壓制車間,工作人員調試設備中。
本報記者 徐金玉
近日來,作為陜西省咸陽市2021年第二季度重點項目,涇渭茶博園門庭若市,參觀嘉賓絡繹不絕。
他們的關注點紛紛落在幾個關鍵詞上——數字化項目、信息化手段、智能制造系統。這些詞讓一個雄心勃勃的夢想呼之欲出:革新傳統茶企生產模式,打造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現代化茶產品。
很顯然,這個夢想的擁有者——陜西省政協委員,中國茶葉流通協會副會長、涇渭茯茶有限公司掌門人紀曉明已在解題路上。
坐得住技術“冷板凳”
事茶近40載,紀曉明最懂茶的優勢與短板所在。
“茶首先是一種飲料。飲料與飲水不同,后者是解渴,前者則更需要滿足文化、精神和心理的多重需求。在這方面,茶堪稱鼻祖。中國茶品質優良、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無論是從品飲價值還是精神文化層面,都難以被超越。”在紀曉明看來,要打造影響世界的消費品,茶最具前途,也最有可能。
“要實現這個目標,現代技術是前提。我們亟須找到一條路,把最先進的技術與最精粹的民族文化、傳統技藝結合起來。”紀曉明說。
但在茶行業,一道現實鴻溝擺在眼前:做茶的人懂工藝,對現代技術卻是個十足的“門外漢”,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等專業術語,如同摩斯密碼令人費解。在這點上,連紀曉明也不例外。
可他同樣清醒地認識到,這道壁壘打不通,自主研發出真正具有革新意義的現代化茶葉生產設備就難以實現,世界影響力之夢更將遙不可及。找團隊磨合、協作、分工,換作彼此熟悉的語言再碰撞、科研,這段路考驗的不只是溝通能力,還有對未知領域的理解能力,以及坐得住冷板凳的耐心與堅持。
數年匆匆流逝,他們見證著一套套設備從一個個簡單的零部件組裝成一個個“龐然大物”,見證著一個個編程代碼化作一個個實體產品:如今在這片占地200畝的茶博園內,智能化茯茶生產線、倉儲物流中心、茯茶工程技術研發中心、茯茶文化中心等配套建設相關輔助設施已經建成,數字化的聯機和調試將穩步推進,預估明年上半年可正式開工。“一路走來,我們摸著石頭過河,用篳路藍縷來描述也并不為過。但同樣地,我們也要感謝這個時代賦予的機遇,現在苦盡甘來,離成功已越來越近。”紀曉明笑著說。
曾被“逆耳之言”刺醒
回想這段時光,紀曉明可能還要感謝一個人,感謝一次并不愉快的經歷。
早年間,作為某頒獎禮的獲獎嘉賓,紀曉明出席主辦方的慶功宴。席間,一位到訪的參會者對茶行業頗有微詞,甚至高聲表態:“中國茶行業是個恥辱的行業,搞茶的人都沒有素質。在茶圈,我連一個真正可以對話的人都找不到。”
聽聞此言,紀曉明與之據理力爭,對這樣的表態難以認同,也感到非常氣憤。
但到了第二天,平復下心情的他陷入了沉思。“中國茶發展至今,一直在變,品飲方式在變,加工品類在變,茶葉形態也在變,而為什么百年來,這樣的變化少了?細數當下的產品,雖然看得人眼花繚亂,但究其實質,哪一樣真正有影響力的品類、技藝、形態,不是在百年前誕生的?我們更多的只是享受著先輩留下的寶貴財富,市場上放大或宣傳其文化價值,對茶真正能起到變革性的助推的貢獻,我們還做得太少。”
而放眼世界,立頓是最為人津津樂道的茶葉品牌,它曾在最鼎盛發展時期占據了全球近70%的飲用市場。“我們并非崇洋媚外,但不可否認的是,它的成功,關鍵在于技術的革新:在20世紀,它將茶包這種剛開始不被認可的產品形式推廣到全世界,讓品飲方式更為便捷,品質更加穩定,是打破了傳統茶產業發展的革命性舉措。”紀曉明說,“作為茶葉原產地的事茶人,我們的責任更重,要勇于創新,創造出真正可以影響世界、帶動整個行業變革的特色、技術和產品。”
當年一席話,刺痛紀曉明,某種程度上,也刺醒了紀曉明。他大膽跳出“舒適圈”,也跳進了產業升級的時代浪潮里。
傳統與技術有矛盾嗎?
前不久,咸陽茯茶制作技藝成功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遺名錄。同時,一個衍生話題再度引發關注,傳統技藝的保護、傳承與科學技術的發展,是否存在此消彼長?
“二者不僅不矛盾,反而是相輔相成的關系,能更好地助力產業發展。”紀曉明開宗明義。
“說到技術,非遺何嘗不包含科技含量?它之所以能夠成為有價值的文化遺產,正因為它獨到的科學技藝和管理技能。只不過古時沒有‘科技’這種現代化表述而已。”紀曉明說。以他最熟悉的茯茶為例,“茯茶就是在數百年前,在一個沒有微生物概念的年代,生產出的具有高品質的、微生物參與的茶產品。”當時,湖南等周邊區域都將原料運至陜西,由這里的制茶師傅加工制作,最后制成的茯磚茶是一樣的重量、一樣的尺寸、幾乎一樣的味道。茯茶的誕生,不只是上天的恩賜,其背后也有著很深的科技內涵。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非遺的定位更為明確,要活態流變。非遺承載著兩個使命,一個是對歷史文化和精神價值的延續,我們有責任、有義務保護好、傳承好;另一個更重要的,是它能夠為人們提供歷史的認知和未來發展的指引。”紀曉明說,“傳統的技藝不能滅失,依然是產業品質發展、精神傳遞的源流,我們要用現代技術和手段,將其更清楚地描述和認知出來。這樣的活態流變不僅更有益于人類文化價值的傳揚,也更能讓非遺為未來的社會進步和人民生活發揮更大作用。這場傳統茶企的轉型升級之戰,我們責無旁貸。”
編輯:程梓恒
關鍵詞:傳統技術 茯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