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生態>資訊
藍天碧水值多少錢?
南京市高淳區采用GEP核算,蹚出“兩山”轉化新路徑
依山傍水的萬畝茶園,清溪環繞的國際慢城,以及波光瀲滟的“天空之境”……連綿的綠水青山,是江蘇省南京市高淳區豐厚的自然“家底”。
對于高淳人來說,以前開農家樂、民宿是可以想象到的致富來源,但GEP的出現卻讓他們意識到,原來清新的空氣、清澈的溪流也能“賣”上大價錢。在高淳,無價的“綠水青山”正轉化成有價的“金山銀山”。
丈量生態的“綠色標尺”
GEP即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旨在建立一套與GDP相對應的、能夠衡量生態良好狀況的統計與核算體系。
“GDP無法體現經濟發展所消耗的自然資源和對生態環境的破壞,GEP核算將在很大程度上彌補GDP核算體系的缺陷。”高淳生態環境局負責人向記者介紹,簡單來說,GEP就是用科學的方式給生態環境算一筆賬,填補GDP不能給自然資源消耗和生態環境破壞核算的缺陷。
江河湖海,種類繁多,數據復雜。生態系統生產總值究竟應該如何核算?
去年9月,高淳區發布了全國首個縣域GEP核算體系。該核算標準設定生態物質產品、生態調節服務、人居文化服務3個一級指標,以及農業產品、土壤保持等18個二級指標。“這套體系設置的一級指標和二級指標,通過先進的算法充分挖掘出生態產品價值,可復制性強,示范引領作用明顯。”中國計量大學副校長、國家科技評估標準化委員會委員俞曉平表示,這也是高淳核算體系備受關注的原因。
“通過建立GEP核算系統,這里的清新空氣、清澈河水,都有了扎實的數據支撐。”主持這次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核算的南京大學環境學院教授朱曉東說。高淳區和南京大學團隊歷時1年半,終于摸清了高淳區的綠色“家底”——2019年高淳區生態系統生產總值約為1575.71億元,為當年全區GDP的3.4倍。
“這一道道數學題,就是丈量全區生態價值的綠色標尺。”朱曉東說。
“長期以來,我們更多只是從GDP的維度去評判一個地方的發展,而百姓的美好生活絕不只是GDP帶來的,GEP至關重要。”高淳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說道。在GEP這把“綠色標尺”的引導下,高淳更加注重生態環境保護,通過水系連通綜合整治、深化生態補償制度等生態工程建設,持續優化“綠色家底”,提升了老百姓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走在全國前列,高淳率先推出GEP考核體系
陽江鎮,因水陽江穿境而過得名,全鎮共有108條河道,水域面積占全鎮面積的三成。
過去三年,“砸”在水里的錢是陽江鎮最大的投入,累計超過4億元。但在GEP考核中,陽江鎮的排名卻居全區首位——GEP達319.4億元,是GDP的9.4倍。
“大家對好生態只有感性認識,要衡量哪些生態要素能成為發展要素,不可盲目跟風。”朱曉東介紹,所以要先核算出對生態的保護和改善,對生態釋放的經濟效益的價值。
今年4月26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意見》,提出到2025年,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制度框架初步形成,比較科學的生態產品價值核算體系初步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政府考核評估機制初步形成。
同月,高淳區出臺《2021年度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考核意見(試行)》,對全區部門、園區、街鎮共29個單位實施GEP考核,這是全省乃至全國首個縣域級綠色GDP考核辦法。“生態價值的衡量是GEP發展推進的基礎,能夠為管理和開發生態、實施GEP考核提供有力支撐,避免破壞性發展,實現生態環境高顏值與經濟發展高素質雙贏。”朱曉東說道。
建立一套數,繪就一張圖。GEP這把“綠色標尺”幾乎與高淳區的試點探索同時起步,經過兩年打磨,刻度愈加精細,縣域核算體系也“升格”成為市級地方標準。7月10日,由高淳區牽頭制定的南京市地方標準《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核算技術規范》正式發布,這是江蘇省首個GEP核算地方標準。
目前高淳區已成功獲批全省首個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核算標準化試點,并完成了《高淳區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試驗區三年行動綱要(2021-2023)》編制,將通過實施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提升等八大類工程,全面建立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轉化通道,保值增值生態本底,釋放生態紅利。
好生態帶來“鼓口袋”,這里一公斤大米值30元
“GEP核算只是基礎,我們下一步該思考的是核算出來的生態產品價值如何實現。”江蘇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院長成長春說道。
近日,高淳區發布一則數據——2020年GEP達1656.07億元,較2019年增長5.1%;GDP達513.13億元,較2019年增長5%。
“這意味著高淳2020年實現了GDP和GEP雙提升。”成長春介紹,探索GDP、GEP共榮共生,高淳已經邁開了步子。
“守著好生態過上好日子,作為高淳人還是挺幸運的。”在高淳土生土長的魏清對家鄉有著格外的依賴。從高中畢業后就離開家鄉,多年在城市打拼的魏清越來越想念家鄉的好山好水,便萌發出為發展自己的家鄉盡一份力的念頭。后來,回到老家東壩鎮的魏清承包了200多畝地,可傳統的種植模式和銷售方法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已經“過時”。“一公斤稻谷才3塊錢,農業不應該這么不值錢。”
為改變這一現狀,魏清多次跑到國外學習農業科技技術,“不僅城市要發展,農業也應該與時俱進。”敢想敢干的魏清也是南京第一個用上無人機的農戶。9年過去,他共承包土地4000畝,投入1400多萬元種地,牽頭成立禾田越光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創設了“禾田之美”農產品品牌。
務農近10年的魏清深知自然只能呵護,不能壓榨,每年他把部分承包的土地用來休耕,每次新米上市前,合作社聘請第三方對耕地的土、水、大氣進行檢測。“有了這些檢測數據,大米賣好價才有保證。”無限可能的生態也給了魏清不一樣的驚喜。最好的大米1公斤賣到33.6元,合作社12名社員,去年每人平均收入達到17萬元。
更給了魏清信心的是,合作社還吸引了兩名30多歲壯勞力加入,這也是今年合作社首次有了40歲以下的社員。“他們和我一樣,心中有著讓家鄉更美更好的夢想。”魏清說道。
近年來,高淳被譽為“國際慢城”,處于丘陵山區的東壩街道也抓緊這一契機,找準生態優勢,集中力量投入特色產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多年的美麗鄉村建設讓曾經的破爛村子大變樣,農村、農業今非昔比。”街道辦事處主任唐庭輝介紹,今年就有知名企業看中東壩的山水環境和萬畝茶園,正在規劃一個7億元的綜合休閑項目。
用好數字指揮棒,更好地保護生態,讓生態產品具有更高的價值。以高淳為案例,南京市也正著手制定配套實施方案。朱曉東表示:“要積極探索具有南京特色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模式,把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和碳達峰碳中和結合起來,統籌推進生態產品產值化利用、價值化補償、市場化交易,為貫徹新發展理念、實現高質量發展作出更多南京貢獻。”
編輯:秦云
關鍵詞:藍天碧水 G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