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資訊 評論 藝文 閱讀 非遺 國學 人物 戲劇 國之瑰寶

首頁>文化>資訊

音樂市場:不同場景不同氣象

2021年08月16日 09:49  |  來源:中國文化報
分享到: 

本報記者  劉妮麗  鄭  潔

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響,音樂行業線下業務發展困難,傳統的音樂綜藝節目,如《中國好聲音》等,出現口碑與收視率雙下滑的局面。民眾對線上音樂娛樂需求的高漲,讓在線音樂走向新戰場。與此同時,音樂劇市場較之以前卻呈上揚態勢。那么,音樂產業各個分支呈現不同發展態勢背后的原因是什么?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分化和落差?

音樂綜藝:為何唱不響了?

音樂綜藝節目數量并不少,但有人感嘆:“音樂綜藝不行了?!薄耙魳肪C藝怎么唱不響了?”音樂綜藝的各種批評、爭論,都讓人為其發展前景捏一把汗。 

王牌節目也難逃“十年之癢”

以《中國好聲音》為例,《2021中國好聲音》在延續盲聽選人賽制的基礎上,為每位導師增設一位導師助教。吳莫愁、吉克雋逸、張碧晨、黃霄云化身為導師助教,試著給節目帶來新活力。然而,在競爭白熱化的綜藝市場,即便是《中國好聲音》這樣的音樂綜藝節目,境況也大不如前。

從2012年開始,由浙江衛視和燦星制作聯手打造的現象級音樂節目《中國好聲音》已經走到第十年。如何保證源源不斷的優秀學員和節目的高品質以及持續的熱度都是難題。市場競爭的激烈、優秀學員的匱乏、觀眾的審美疲勞……要想保持音樂綜藝常青樹的地位,恐怕是難上加難。

當然,《中國好聲音》的十年,見證了我國音樂綜藝市場的起伏,這檔現象級綜藝節目的發展歷程,已成為一種符號和集體記憶。

《中國好聲音》的發展尚且如此,其他音樂綜藝節目就更難了。《我是歌手》《說唱聽我的》《明日之子》《中國新說唱》《跨界歌王》《蒙面唱將猜猜猜》《我想和你唱》《我是唱作人》等,音樂綜藝節目層出不窮,盡管陣容換血、玩法升級,但仍給觀眾一種找不著北的感覺,就像音樂人宋柯所說:“節目有點太多了,大家的精力和關注度也被分散了。”

“懷舊”是因為沒有好歌可唱

被稱為2020年第一diss的楊坤直播罵《驚雷》事件,讓大家重新關注到傳統流行音樂和網絡歌曲之間的差別。而在音樂綜藝里,人們也發現,能夠引起討論、有熱度的多數是老歌,新歌仿佛只存于短視頻里,以幾十秒的化身洗腦個把月。不光是音樂綜藝,多檔稍有影響的綜藝節目都主打消費舊情懷,還有不少人在此基礎上討論“懷舊經濟”的概念。也有人說,音樂綜藝里這種對舊情懷的消費,說到底還是沒有好歌可唱。

“一檔音樂綜藝節目,看的是人,聽的是歌。各種綜藝節目玩命進行模式創新,最后的結果只能是偏離了音樂和音樂人,節奏偏向了各種無關的方向?!敝袊鐣茖W院副研究員意娜表示。《天賜的聲音》《為歌而贊》《蒙面唱將猜猜猜》等節目,音樂沒人記得,點評吵架倒是頻頻“出圈”。多數音樂綜藝開啟了真人秀模式,還有《歌手》《我們的歌》《天籟之戰》《樂隊的夏天》《我是唱作人》《中國有嘻哈》《說唱新世代》這類音樂綜藝節目主打競賽排名,實際效果則只是飯圈化的排名爭吵。而其中“破圈”影響最大的《樂隊的夏天》,讓過去小眾的搖滾做了一次大眾化的普及,卻在今年又停播一年,大概也是制作方需要重新思考模式的調整。而更為年輕的《草莓星球來的人》《明日創作計劃》等節目,成為音樂綜藝探索的新潮實驗,被寄予產生新音樂的可能。

“音樂綜藝節目里的老歌手往往與作品深度綁定,早已形成了固定人設,每一檔節目都試圖突破,卻往往失敗,前有《蒙面唱將猜猜猜》,后有《誰是寶藏歌手》《為歌而贊》,老歌手的突破也難以得到認可和好評。而新歌手從音樂綜藝里出道則與選秀節目的命運緊緊綁定,好幾檔原本呼聲較高的節目最終都沒有出現在2021年的名單上?!币饽缺硎荆安贿^,《上線吧!華彩少年》《中國好聲音》《說唱聽我的》《黑怕女孩》《藏風美少年》等音樂類選秀節目仍然如約上映,并且明顯摒棄了之前選秀節目備受詬病的打投活動,向著弘揚正向價值觀、鄉村振興等主題靠攏。這類節目仍需進一步探索模式的改革和創新。”

網絡化、輕制作、看運氣

“音樂產業越來越具有網絡化、輕制作、看運氣的特點了。精品、全民認知的音樂作品整體變少,作品推廣成本變高,短視頻平臺的流量培養了很大一批專門制作網絡歌曲的音樂制作公司,產生了新的增長點,似乎歌曲制作不用太精良,只要有一定的流量,就可以得到好的收益?!薄叭爻侵铩背啥紘H音樂季執行策劃梁穎表示。

音樂綜藝節目里的新創作,大多是命題作文式的,需要根據節目主題、社會熱點創作難以讓人記住的“燃”“炸”作品。在一檔生活類綜藝節目里,一位創作型歌手回答為什么現在的新歌那么“怪”時說,好聽的曲調就那么多,稍微簡單一點就會跟經典作品重復,所以只能朝著奇怪的方向發展,結果越做越復雜,越來越難被人記住。

“音樂綜藝節目,說到底還是以音樂為主,再多的表演和非音樂的熱搜和八卦,都無助于這個行業的發展。希望音樂綜藝節目不要成為耗盡音樂產業的助燃劑,而應探索與網絡、社交媒體和短視頻時代的數字娛樂方式有更健康的融合方式,推出好音樂人、好作品?!币饽日f。

▲TME一季度財報亮點浮現

在線音樂:在“陣痛”中走向新戰場

“白領用Q音,大眾用酷狗,小年輕聽網易云,蝦米死掉了。”這句話描繪了當下在線音樂平臺的版圖。

“熬死蝦米”的“獨家版權”大戰

7月24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對騰訊控股有限公司收購中國音樂集團股權一案作出處罰,包括責令騰訊及關聯公司采取30日內解除獨家音樂版權、停止高額預付金等版權費用支付方式、無正當理由不得要求上游版權方給予其優于競爭對手的條件等恢復市場競爭狀態的措施。

與此“反壟斷”法律懲戒對應的是,今年1月5日,“阿里系”蝦米音樂發布公告稱,于2月5日停止服務,一個擁有大資本支持的知名App消失了。網友議論紛紛:“本身盜版的歌曲很多,現在打擊盜版的情況下,自然要關閉了。”

在這些對壟斷的猜測和其自身運營能力的質疑中,人們嗅出了曾經慘烈的戰場的那些余燼硝煙,蝦米死于所謂的“獨家版權”大戰中。

2018年,國家版權局就要求音樂平臺版權互換,達到各自獨家版權數量的99%以上,但剩下的1%成了大資本方的競技場——他們通過“高額預付”等手段壟斷了像三大唱片、杰威爾音樂、相信音樂、華研國際、時代峰峻這些頭部唱片公司的歌曲版權。其實,“獨家版權”大戰的賽手不止騰訊一個,網易云音樂、蝦米等在這條路上一去不復返,只不過騰訊最強大。

而7月的“反壟斷”法律懲戒,則意味著唱片公司那些版權方只能按照版權在各大音樂平臺的實際使用情況(播放量、會員包、付費下載、付費數專等)來結算費用。而音樂平臺要想吸引版權方、音樂人,就要比拼曲庫運營能力和IP孵化能力;而要想吸引更多用戶,又要靠版權方、音樂人的基礎。并且,這次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在解除獨家的基礎上,針對獨立音樂人、新歌首發等保留了有時間限制的獨家形式,這種“三年獨家”代表著國家對當下音樂產業的根基——大量民間音樂人的扶持態度。

在線平臺的生態重建

在飽受爭議的氛圍中,騰訊音樂娛樂集團(TME)公布了今年一季度的財報。音樂產業較低迷的時代下,TME整體增長依然迅速:一季度總營收78.2億元,同比增長24%;凈利潤9.79億元,調整后凈利潤至12.4億元;在線音樂服務收入同比增長34.5%;付費率兩年翻一番,未來顯然還有更大的增長潛力。

“TME王國”基于QQ音樂、酷狗音樂、酷我音樂、全民K歌、酷我暢聽等產品矩陣,以及瑞迪歐為代表的公播場景,TME live為代表的演出品牌,從線上到線下成功構建起聽歌、K歌、直播、演出、長音頻等于一體的音樂生態,為音樂宣發提供了強大平臺和多渠道。

強渠道需要強內容支撐。TME在懲戒事件的警示下,將內容戰略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它的內容不僅是音樂版權,還包括音樂視頻、線上線下演出、音樂綜藝等。一方面,TME宣布繼續與頭部內容方如索尼音樂續簽長期版權合作協議;另一方面,TME按品類進行布局,包括嘻哈、古風、影視音樂等,一季度音樂人平臺的音樂人數量已超過20萬,同比增長一倍以上。

網易云音樂也走出了差異化路子?;谧陨愍毺氐纳鐓^氛圍和產品模式,歌單、樂評、Mlog、動態等構筑的社區特色,網易云音樂建立了音視頻、圖文、直播等音樂宣發生態,在造爆款、推新人上也積累了一定優勢。

“直播風口”再掀烽火

酷狗音樂版權相關工作人員介紹,目前靠音樂付費下載是入不敷出的。而音樂平臺通常只有歌曲的線上播放權,音樂節、現場演唱會也無法施展,何況大部分演唱會都是賠錢的??峁芬魳分饕杖雭碜曰訆蕵?,即通過酷狗直播變現,賺了錢再回流去買版權。

現在是全民K歌、全民當網紅歌手的時代,海量內容之下,流量是惟一標準。

據Fastdata發布的《2020年中國在線音樂行業報告》顯示,2020年9月在線音樂使用時長環比下降50%的用戶群體,同一時間段內,其他文娛應用使用情況中抖音、快手短視頻平臺的使用時長環比增幅達72.9%。

直播時代,TME又加入了音樂嫁接社交平臺的戰爭,其子品牌酷狗音樂一早就已經布局直播領域。

但這個賽道的火炬手似乎未必是TME。去年以來,以快手、抖音為代表的短視頻平臺開始發力音樂人扶持:快手2020年5月推出的“億元激勵計劃”,今年3月面向直播間和詞曲創作者推出的版權結算標準,以及今年升級的“雙擊音樂計劃”等,都主打按歌曲的使用量給音樂人結算。抖音更是瘋狂增長,由于當下網絡歌曲的宣發主要通過短視頻由各類剪輯號、網紅號翻唱,而這些號主都駐扎在抖音,抖音可謂占據了流量入口。

“雖然其他的收入點還很薄弱,我們作為平臺方,也在期待未來的增長點,比如用戶的付費意識越來越強,或者我們和網易云音樂都開設的音樂產品商城的電商功能大放異彩?!痹摴ぷ魅藛T表示,在音樂產業鏈中,在線音樂平臺的屬性必然是趨利的,但它們有3個永恒的籌碼——版權、渠道、用戶,三者相互影響。

“有人說平臺湮沒了音樂人的創作力,這是不對的。平臺重視流量,但更喜歡好音樂帶來的流量?!痹撊耸勘硎荆脚_的賽道漫長不見盡頭,競賽主題不斷輪換;但音樂創作者的前景卻是一以貫之且明晰可見的,即以一種使命感和擔當,讓行業能夠再活躍、再繁榮、再百花齊放。當下是音樂產業在線化競爭的慘烈時代,也是版權人實現價值的好時代。

音樂?。耗鎰萆蠐P 黑馬頻現

2021年被很多人視為中國原創音樂劇的爆發年。由于國際疫情形勢依然嚴峻,國外引進音樂劇受到影響,國內原創音樂劇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中國原創音樂劇這兩年不斷創新和突破,越來越多的機構開始孵化音樂劇,如《重生》的出品方之一就是騰訊影業。包括主旋律項目在內,原創音樂劇有了更多機會,“黑馬”頻現。

小而美 年輕化 主旋律

7月16日,2021成都國際音樂劇節發布會在成都舉行,本次音樂劇節帶來了“小而美”的音樂劇《也許美好結局》、周杰倫作品音樂劇《不能說的秘密》等?!耙魳穭∽鳛橐环N營銷手法,在越來越多的商業領域,甚至城市營銷的領域得到運用,例如成都正在打造的國際音樂之都等。”梁穎表示。

此外,紅色故事被搬上音樂劇舞臺。由靳東擔任制作人的音樂劇版《偽裝者》是2021年建黨百年獻禮項目,分為三部曲在3年內上演。此外,改編自電視劇《在遠方》的同名音樂劇已開啟第二輪巡演……去年下半年開始,先后有8部主旋律音樂劇上演或即將上演,包括《忠誠》《烽火家書》《新華報童》《重生》等。多部紅色音樂劇都采用了大膽多元的音樂元素,搖滾、說唱、流行、國風,甚至一些幽默的戲曲等元素都出現在紅色音樂劇中。網友留守衛表示:“《國之當歌》講述了聶耳與田漢創作國歌的故事,在四線城市上座率達到七八成,看得全場觀眾熱淚盈眶。國產紅色音樂劇大有可為。”

明星效應對音樂劇的票房也起到明顯的推動作用。2018年,《聲入人心》的走紅讓觀眾認識了阿云嘎。阿云嘎主演的《在遠方》,每每開票都需要觀眾拼手速搶票?!拔沂且驗榘⒃聘潞袜嵲讫埐砰_始了解國產音樂劇,他倆把音樂劇帶入更多人的視野?!币晃挥^眾表示。“明星音樂劇是個好勢頭,阿云嘎在音樂劇中還參與了作詞、作曲,讓更多年輕觀眾隨著他走進劇場。韓國的音樂劇也是靠明星撐起了半邊天?!钡缆匝菟嚠a業研究院院長毛修炳表示。

音樂劇的消費群也開始年輕化、大眾化。據上海市演出行業協會統計,音樂劇市場的消費數據增速在11項演出類型中居首位。大麥戲劇廠牌在疫情期間做過調研,音樂劇觀眾呈現更年輕化、更懸殊的性別比例,以及更多頻次的高消費。年輕女性觀眾占比增加,“95后”“00后”消費群體不僅在一線城市顯著,在二線城市也達到40%。

缺乏真正的頭部作品

“其實,中國音樂劇行業整體還處于早期狀態,因為起點低,所以才上揚。之前,市場的繁榮其實較大一部分來自于海外劇目的國內巡演,但疫情之后,華語音樂劇的質量差距就變得更明顯,現在新劇很多,但大多市場反響一般,反而是韓國授權制作的《阿波羅尼亞》這類情景戲劇,市場反饋良好?!绷悍f說。

但原創經典劇目依然缺失?!疤崞鹬袊瓌撘魳穭。夷X中幾乎一片空白。達到《劇院魅影》《媽媽咪呀》水準的作品還沒有,原創音樂劇還沒有一部真正的頭部作品出現?!币晃粯I內人士表示,“此外,劇目選擇、制作、宣傳、演出方面缺乏專業人才。消費者的消費習慣、消費意識也有待提升,在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贈票心理都很普遍。”

在資金方面,音樂劇仍面臨著大的考驗。業內人士小西表示,長期以來,國內音樂劇市場中占比更大的是版權演出,大部分資本也都向這類劇目傾斜,好的團隊很難得到投資,原創音樂劇的發展道路還很長。

在供需的動態平衡中找出路

近年來,中國的音樂劇市場無論從創作、演出還是觀眾評價上,都出現了很多值得關注的現象。音樂劇市場的發展是產品供給、消費需求、資本共同作用的結果。國內音樂劇的水平在創作、制作、演出、運營等方面也在不斷提升,人才培養的問題也愈發被重視。

事實上,不僅僅是劇目的創演,越來越多的文化演藝企業選擇音樂劇作為其產品打造的重點,并在此基礎上開始以專業、創新的角度來運營劇目,創新傳播方式、推進演藝與文化旅游的融合、探索文化產業的國際合作等。

在劇場方面,隨著不同規模體量的音樂劇在全國各大劇場的上演,國內以天橋藝術中心、上海文化廣場為代表的,以音樂劇為特色的專業劇場運營品牌化不斷凸顯,進一步發展為音樂劇人才和劇目孵化平臺,這些都強化了音樂劇供給消費的品牌效應。同時,原創音樂劇也成為新時代文化企業轉型升級的選擇。北京演藝集團推出的原創音樂劇《在遠方》、陜西旅游集團與百老匯倪德倫合作的原創音樂劇《絲路之旅》,都是近年演藝企業、旅游企業以音樂劇為切入點在這方面的代表案例。

從依賴引進劇目到原創的崛起,從明星、IP劇到行業回歸本體的自覺探索,中國音樂劇市場的發展,印證了文化產品需要不斷提升和創新,以滿足消費者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同時也應具有引領性,不斷塑造培育觀眾消費習慣,并在這一過程中實現行業內部的自我迭代和突破,在供給與消費的動態平衡中獲得共同的發展。

高質量的文化產品供給,不斷探索創新的創制運營模式,多元、廣泛的公眾參與,是一個行業影響持續擴大,市場規模不斷擴展的重要保障。經歷過多種的探索和嘗試,中國音樂劇市場逐漸開始展現出自己的風格,音樂劇產業的生產要素也逐漸流動起來。下一步則需要進一步提高要素質量,更有效的資源配置和更加成熟的市場氛圍,在開放、創新中期待中國音樂劇產業美好的未來。


編輯:陳姝延

關鍵詞:音樂劇 市場 平臺


人民政協報客戶端下載 >

相關新聞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欧美偷拍五月天 | 一本精品久久精品 |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精品怡红院 | 亚洲日本一区二区三区不乱码 | 婷婷丁香五月激情亚洲 | 亚洲狠狠狠狠狠20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