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資訊 評論 藝文 閱讀 非遺 國學 人物 戲劇 國之瑰寶

首頁>文化>藝文

無限意

2021年08月16日 10:23  |  來源:人民政協報
分享到: 

葉梅

盛夏時節,與幾位年輕女孩聊起讀書,有一位說到最愛宋代李清照的詞,可惜就是太多悲愁。我說不然,去年在寫《梅花傳》時恰好細讀了李清照的許多詠梅詞,從中可見她的一生中多有鄉關家國之思。一首《菩薩蠻》中“睡起覺微寒,梅花鬢上殘。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故國鄉愁,撒遍了每一棵梅樹,每一朵花瓣,抱樹問故鄉,酒醉人未醉。

說到此處,便不由為李清照的才華和情懷所感慨。

想當年,豆蔻年華的少女李清照,曾以一首《如夢令》“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轟動了整個京師,“當時文士莫不擊節賞”(《堯山堂外紀》卷五十四)。爾后,她讀了著名的《讀中興頌碑》一詩,又寫出了令人拍案叫絕的和詩《浯溪中興頌詩和張文潛》,筆勢縱橫,評點了唐代“安史之亂”前后的興敗盛衰,告誡宋朝當權者“夏商有鑒當深戒,簡策汗青今具在”。

一個年少的女子,奇才橫溢,對國家社稷深表關注和擔憂,令世人驚詫不已。或許,她那時已有預感,國興則民興,國亡則民傷,她一生遭遇的不幸恰成了這般寫照。

李清照18歲時與博學多才、溫厚儒雅的太學生趙明誠在汴京成婚,二人門當戶對,情趣相投,可謂神仙眷侶。詠梅在當時已成風尚,李清照在她燕爾新婚之時,也寫下了一首《減字木蘭花》:“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淚染輕勻,猶帶彤霞曉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鬂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因陸凱作《贈范詩》“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一枝春遂成梅花的代稱,李清照以梅花之美,與丈夫嬉笑撒嬌,假說自己在丈夫眼里,恐怕沒有花兒好看,于是云鬂斜簪,將那花插在頭上,倒叫那情郎一并看看,人與花渾然一體,花香人更美,如何?將新婚少婦的嬌癡活潑,全寫在巧妙的梅詞之中。

宋人常以梅相賀,李清照后來又寫了不少詠梅詞,在《殢人嬌·后庭梅花開有感》里,寫道自家園中玉瘦香濃,梅花綻開,坐上客來,尊前酒滿的歡樂。《漁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里寫道“莫辭醉,此花不與群花比”。將屈原《離騷》、莊子《逍遙游》以至神話傳說譜入宮商,構成格調雄奇的意境,顯示了李清照性情中豪放不羈的一面。還有《小重山·春到長門春草青》:“花影壓重門。疏簾鋪淡月,好黃昏。二年三度負東君,歸來也,著意過今春。”丈夫即將歸來團聚,又恰逢紅梅欲開,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但歡樂并不長久,因為朝廷的變故,李趙兩家均遭不幸,她的詠梅詞也漸漸流露出無法排遣的憂傷。她視梅花為知己,充滿敬慕愛憐,不僅以微吟相狎,而且舉杯相邀,試圖共飲一醉。“紅酥肯放瓊苞碎,探著南枝開遍未?不知醞藉幾多香,但見包藏無限意。”(《玉樓春·紅酥肯放瓊苞碎》)她對梅花及未來的命運有著十分的擔憂,“未必明朝風不起”,擔心狂風襲來,不免紅消香殞。

果然在她44歲時,金人大舉南侵,俘獲宋徽宗、欽宗父子北去,史稱“靖康之變”,北宋朝廷崩潰。丈夫趙明誠因母去世而南下奔喪,北方局勢愈來愈緊張,李清照也不得不著手整理遴選收藏準備南下,“既長物不能盡載,乃先去書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畫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無款識者。后又去書之監本者,畫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 凡屢減去,尚載書十五車,至東海,連艫渡淮,又渡江,至建康。”(《金石錄后序》)僅此記載,便似見一個單薄的婦人惶亂的身影。李清照在兵荒馬亂中將家中一批古籍收藏從即將被金人占領的北方押抵丈夫所在的江寧府。其時,宋高宗為首的妥協投降派,借口時世危艱,拒絕主戰派北進中原,一味言和茍安,李清照內心不滿,曾以“南來尚怯吳江冷,北狩應悲易水寒”“南渡衣冠少王導,北來消息欠劉琨”之句暗諷朝廷,確是一位熱血女子。

想不到的是,丈夫趙明誠本當英年,卻在亂世之中引疾而亡,撇下李清照孤身一人。她在幾年的顛沛流離、無依無靠之后嫁錯了一個叫張汝舟的不良之人,那人早就覬覦她的珍貴收藏,婚后卻發現李家并無財物,收藏早已散失,便惱恨交加,對李清照漫罵并加拳腳。李清照不得不報官告發,要求離婚。經查,張汝舟確是劣跡斑斑,被除名編管柳州。李清照雖被獲準離婚, 但按宋代法律規定,妻告夫要判處3年徒刑,故亦身陷囹圄,后經翰林學士綦崇禮等親友的大力營救,關押9日之后才獲釋。

這些慘痛的人生經歷,使得李清照后半生的心情常被一個“愁”字所纏繞,詠梅詞中的“道人憔悴春窗底,悶損闌干愁不依”正是這副讓人嘆惜的愁模樣,不見梅花的盛開,只見含苞和花碎。她的凄苦和悲愁在梅花詞《孤雁兒》中果真也是催人淚下:“笛聲三弄,梅心驚破,多少春情意。小風疏雨蕭蕭地,又催下千行淚。吹簫人去玉樓空,腸斷與誰同倚?一枝折得,人間天上,沒個人堪寄。”梅花是她和丈夫恩愛、幸福的見證,昔日共賞梅花,兩情相悅,而今丈夫已逝,她多愁多病,并不得不追隨南逃的宋室朝廷茫然漂泊。國破家亡,她如重傷難愈的孤雁不知何去何從,唯有在蕭蕭風雨中與梅同泣。此時,哪有通常詠梅之色香味形,而只有笛聲三弄,梅心驚破千行淚。

然而,李清照雖然多有凄凄慘慘戚戚,但心系故土的愛國之情卻從未減退,自身慘痛的經歷更使她表達出收復失地的強烈愿望。紹興三年(1133年)五月,朝廷派人出使金朝,懷有收復之意,李清照即作古詩、律詩各一首,寫道:“欲將血淚寄山河,去灑東山一抔土”,“不求隋珠與和璧,只乞鄉關新信息”。晚年又作《題八詠樓》,悲宋室之不振,慨江山之難守,“江山留與后人愁”之句,哀婉悲壯,撼人心魄。在《烏江》詩中她更是斬釘截鐵:“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這個美麗孤寂的女人,在詠梅詞《清平樂·年年雪里》囊括了自己的一生:“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盡梅花無好意,贏得滿衣清淚。今年海角天涯,蕭蕭兩鬢生華。看取晚來風勢,故應難看梅花。”早年與丈夫相依的甜蜜憨樂,中年的清冷幽怨,晚年的漂泊淪落,在詞中都約莫可見,許多難言之苦,也在不同時期的觀梅中得以吐露。

對于女性而言,愛情、婚姻尤為要緊,這是男性詩人難以參透并代筆的。“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極是當行本色。”(沈謙《填詞雜說》)后人將李清照稱為“婉約詞宗”,又稱“易安體”,正如梅花獨趣,在群花爭艷的宋代詞苑中,獨樹一幟,自名一家。就連辛棄疾也在《丑奴兒近》調下題曰:“博山道中效易安體。”李清照在梅花詞里透露了復雜的女性情感,但更為難得的是,她將愛情婚姻中的女性心理與家國情懷融為一體,無論是惜春傷時、愛戀相思還是生離之悲,均可見家國之痛,情感之真摯、風格之疏宕、表達之曲盡,正如她在《玉樓春》中所寫:“不知醞藉幾多香,但見包藏無限意。”

(作者系著名作家,中國作家協會主席團委員、中國散文學會會長)


編輯:陳姝延

關鍵詞:李清照 梅花 詞


人民政協報客戶端下載 >

相關新聞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一级A中文字幕免费 | 久久国产精选AV免费 | 这里有亚洲精品在线 | 一本一本久久α久久精品 | 欧美国产日本高清不卡 | 亚洲人成电影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