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旅游>資訊
根植人民 汲取力量
——沂蒙精神激活山東文旅發展內生動力
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東時指出,山東是革命老區,有著光榮傳統,軍民水乳交融、生死與共鑄就的沂蒙精神,對我們今天抓黨的建設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啟示作用。他還指出,沂蒙精神與延安精神、井岡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樣,是黨和國家的寶貴精神財富,要不斷結合新的時代條件發揚光大。
山東文旅系統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切囑托,深入挖掘、詮釋、踐行、弘揚沂蒙精神,用好紅色資源,賡續精神血脈,講好時代故事,不斷推動文化強省建設實現重大突破。
聚焦民生福祉辦實事
“最后一粒米做軍糧,最后一塊布做軍裝,最后一個兒子送戰場……”從1937年到1949年,沂蒙山革命根據地發生大小戰斗4000余次,根據地420萬人口中,有120多萬人擁軍支前,20多萬人參軍參戰,10多萬將士血染沙場。沂蒙軍民用生死與共的實際行動,樹起一座巍峨豐碑,也昭示著必須植根人民,才能汲取無往不勝的力量。
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是沂蒙精神的題中之義,也是山東文旅系統開展各項工作的著力點和落腳點。
在山東臨沂,活躍著一支沂蒙紅色文藝輕騎兵,常年以小分隊形式走進偏遠自然村、農(林)場、廠礦企業等開展文化服務。演出內容既有傳統老戲,也有根據社會熱點和百姓需求編演的小節目。他們發揮機動靈活的特點,及時把黨和政府的聲音傳送到基層。
為讓群眾在家門口看上“幸福戲”,臨沂市臨沭縣還走活收權、審核、評級、聘任、監督、表彰“六步棋”,推動莊戶劇團提檔升級,提升基層文藝演出水平。“通過開展評比定級,既能把優秀團隊納入‘一村一年一場戲’工程,又有助于文藝工作者從生活中汲取創作源泉,以更優異作品為人民服務。”臨沭縣文化和旅游局局長王志銀表示。
聚焦民生福祉,近年來,開展“一村一年一場戲”免費送戲活動、實施紅色旅游惠民行動等被列入山東“我為群眾辦實事”重點民生項目清單(第一批);開展“好客山東”文旅主題信用卡“零元辦卡”活動、加大文化行業減稅降費力度等被列入山東落實“六穩”“六保”促進高質量發展政策清單(第三批),由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等部門推進落實,精準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更好地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自覺賡續傳承紅色基因
“紅色基因就是要傳承。”山東各級文旅系統深刻把握沂蒙精神特質內涵,自覺扛起傳承紅色基因的使命擔當,讓沂蒙精神代代相傳,讓紅色故事常講常新。
為慶祝黨的百年華誕,今年,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策劃推出包括100家革命場館特色展陳、100個紅色故事追述歷史等的“8個100慶祝建黨100周年”活動,推動黨史學習教育走深走實。在臨沂市沂南縣紅嫂家鄉旅游區,來這里學“四史”、開展紅色研學旅游的學生團隊每天多達數十個。學生們在紅嫂紀念館聽《乳汁救傷員》等故事,在沂蒙山村夜劇場觀看《沂蒙四季》沉浸式演出,到研學點體驗抬擔架、架火線橋,通過“沂蒙行”切身感悟“沂蒙情”,精神深受洗禮。
臨沂市河東區黨性教育基地管理服務中心講解員袁金鳳講述的《從此,你便扎根在這里》,從陳毅舊居的丹桂樹入手串聯起一段軍民魚水情故事,生動細膩、感人至深,前不久,入選了全國革命文物百佳講述人作品展示。她介紹,該中心開發了展館教學、舊居教學等現場教學資源,還通過微電影課堂、紅歌課堂等形式講述革命歷史,讓紅色故事常講常新、深入人心。
“巍巍蒙山高,親親沂水長。”由山東歌舞劇院創排的民族歌劇《沂蒙山》講述了海棠、林生、夏荷等面對理想與信仰、民族與國家,犧牲小我、團結抗戰的故事,自2018年12月首演以來廣受好評,被普遍贊譽為當代文藝培根鑄魂之作、“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生動教材。除打造該劇外,山東還深入闡釋乳娘精神、泰山挑山工精神等,開掘焦裕祿、孔繁森、朱彥夫、郭永懷等先進人物事跡,推出一批精品力作,以一脈相承的精神力量鼓舞人心、涵養正氣、照鑒未來。
為高質量發展持續賦能
臨沂費縣崔家溝村幾年前還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2016年實現整體易地扶貧搬遷之后,村子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為確保居民“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在當地政府和文旅部門支持下,費縣手繡項目非遺傳承人卞成飛在新社區辦起扶貧車間,采用“培訓+傳承”模式幫助留守婦女、貧困戶等增技、增收,截至目前,已帶動86戶貧困戶全部脫貧。為形成更大的輻射效應,卞成飛不斷豐富費縣手繡品類,在臨沂市設立6處手繡加工點,帶動數百人就近就業。
這僅是一個縮影。山東積極把沂蒙精神弘揚融入“雙創”實踐,與黨建、非遺、文創、旅游等融合發力,培育了一系列品牌項目,建立了長效機制,為推動高質量發展注入內生動力。
以紅色旅游產品推廣為例,今年3月,山東在調集16市416個資源點、匯總172條旅游線路基礎上發布100條紅色旅游線路,此后又進一步優化提升,于“七一”前推出15個紅色旅游亮點產品、10個創新產品。這些精品線路中,有“跟著共產黨走”紅色沂蒙之旅、膠濟線上的王盡美足跡之旅、“渤海走廊”黃金秘密運輸線之旅等,將山東紅色文化資源串珠成鏈,既滿足了游客品質化出游需求,也帶動了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比如地處沂蒙革命老區的淄博市沂源縣,近年就依托“紅色+旅游”打造朱彥夫事跡黨性教育基地、洋三峪村等文旅新亮點,其中,洋三峪村按“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發展模式,帶動居民穩步致富,實現每戶年均增收2萬余元。
編輯:陳姝延
關鍵詞:紅色 山東 精神